科技之光破病霾,前沿技术筑医台。2024年12月6日,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主办,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承办的“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美丽的江城武汉隆重召开。本次学术会议主会场设置了院士论坛和菁英论坛,除此之外,为了满足不同亚专科的学习需求,特设有头颈肿瘤、胸部肿瘤、腹盆肿瘤、放射物理、生物与免疫、护理与健康六大分会场。涵盖了肿瘤放射治疗的前沿资讯、技术发展以及临床视角等多个方面内容,千人会场座无虚席,内容亮点纷呈,氛围热烈温馨。
开幕式
2024年12月6日上午8时30分整,会议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科主任杨坤禹教授的主持下盛大开幕。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吴永忠教授、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放射治疗医师分会会长王平教授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郭小毛教授担任本次大会主席,湖北省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主任委员杨坤禹教授担任本次大会执行主席。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张玉教授作为承办单位领导,以东道主的身份发表致辞,张玉书记介绍了协和医院悠久的发展历史和辉煌成就,指出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搬迁至金银湖院区,是医院“1+3”多院区战略的重要布局,也是服务人民生命健康、助力华中医药卫生发展的创新举措,未来协和医院将致力于打造国家级肿瘤医学平台,更好地服务广大患者。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吴永忠教授作为本次大会主席,在致辞中对满怀热忱前来参会的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对辛勤付出的承办单位和会务组表示衷心的感谢,吴永忠教授强调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作为老牌的专业学术团体,始终秉承高要求、严标准、重合规的办会原则,积极推动肿瘤放射治疗的交流与合作,呼吁大家全程参会,深入交流,共绘肿瘤放射治疗的美好蓝图。
大会执行主席——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科主任杨坤禹教授主持开幕式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张玉教授致辞
大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吴永忠教授致辞
院士论坛环节
院士论坛环节从中国工程院于金明院士的专题讲座开始。于金明院士通过分享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深入剖析了放疗技术进展、放疗联合免疫以及联合靶向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于院士指出,放疗作为肿瘤的重要根治手段,其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疗效的不断提高。从昨天的联合到今天的精准,再到明天的精准联合,精准智疗使得放疗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中国科学院马骏院士以鼻咽癌治疗为出发点,探讨了临床问题导向下的科技创新。针对鼻咽癌靶区勾画、临床分期标准等方面的问题开展了多项研究和技术革新,建立了以中国为主导的世界标准,并依托项目培养了一批杰出的青年人才,实现了中国鼻咽癌研究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提出了让鼻咽癌成为历史的愿景。
中国工程院夏佳文院士聚焦于重离子在癌症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他详细阐述了重离子的物理学和生物学优势,因其穿透深度精确可调、分层扫描等特点使得重离子治疗无创、无感、无痛。通过分享武威重离子医院的病例,他展示了重离子治疗的高效和神奇的远隔效应,为与会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视角。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郭小毛教授对质子重离子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国内外最先进的粒子治疗技术进行对比,展现了质子重离子治疗物理学和生物学的优缺点,结合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临床试验和随访情况,分析各癌种收治情况以及放射治疗方案疗效,指出质子重离子治疗让放射治疗从治疗肿瘤转变为治愈肿瘤成为可能。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院长助理、放疗科主任金晶教授基于临床实践和临床研究,对胃癌放疗的定位与思考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解析大量的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分析,她对术后放疗的优势人群选择、术前放化疗的探索方向以及放疗联合免疫的初步疗效等关键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颖院长以自己团队工作为例,从基础研究、物理技术、临床研究为切入点,指出放疗是头颈肿瘤重要治疗手段,需要进一步揭示头颈鳞癌免疫微环境、鉴别免疫获益人群,同时通过放疗技术革新来提高放疗精度,优化预防性照射区域、选择最佳放疗联合治疗的时序是未来探索方向。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杨坤禹主任在院士论坛总结环节盛赞上午学术内容顶级精彩,并介绍了协和医院肿瘤中心的发展历史和未来方向,期待更多的专家来协和肿瘤中心交流指导,共同推动肿瘤防治事业跨越式发展。
菁英论坛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黄波教授以“Mechano-medicine Mechano-therapeutics”为题的讲座拉开了菁英论坛的序幕。 黄波教授展示了世界各国生物力学研究所的使命和宗旨,讲解了生物机械力学的含义,指出细胞内天生是有力的,力的信号和化学的信号共同决定了细胞各种功能,强调生命科学是医学发展的重要推力。
中华医学会放射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中心主任章真教授分析了器官保留在放射治疗中的演变,以临床研究为例,指出器官保留在精准和免疫时代面临传统治疗模式的挑战和问题,需要选择适宜人群,注重多维度评估,关注科学的进步和新科技,达到更好的器官功能保留。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科主任王军教授解读了美国镭学会胸部放射治疗后心脏毒性预防和管理,强调放射治疗可影响心血管的多重结构发生损伤,需要密切关注心脏的筛查和检测,利用治疗前后心脏成像的技术,明确治疗前后心脏筛查的生物标记物,做好心脏辐射量剂量限制降低心脏毒性风险的规划,注意放射治疗后心脏毒性的预防与管理。
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放疗科主任曲宝林教授结合本院放疗案例,剖析了早期肺癌立体定向放疗影像学相关研究,指出肺癌SBRT后早期肺部影像学改变为炎症导致,晚期影像学改变为纤维化导致,影像组学分析可以帮助区分复发和RILI。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新药一期临床试验中心主任郭晔教授从ADC药物的结构,靶抗原的选择,抗肿瘤的优势以及相关研究布局出发,针对头颈鳞癌目前的治疗现状,提出ADC药物是头颈鳞癌很好的探索方向以及ADC联合ICIs在头颈鳞癌一线领域的探索同样值得期待。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孙春艳教授指出CRA-T细胞治疗研究中国在全世界是处于前列的,尽管取得了很多令人鼓舞的数据,但是骨髓瘤CRA-T细胞治疗任然面临很大的挑战,强调CRA-T耐药需要增强BCMA表达或者多靶向治疗,同时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也是重中之重。
中华放射肿瘤治疗学会放射外科学组副组长、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袁智勇教授介绍了天津肿瘤医院放疗科AI应用的概况,从人工智能辅助正常器官勾画OAR应用到辅助放疗轮廓勾画应用,结合AutoPlan应用的体会和辅助后装治疗全流程质控,展现了AI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高效便捷和光明前景。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放疗科主任赵丽娜教授面对肿瘤个体化精准放疗模型建设的三大难题,通过人工智能的应用研究,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肿瘤个体化精准放疗平台能让肿瘤放疗看得清,照得准,个体化。
会议的最后环节,来自湖南省肿瘤医院的李裕义硕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门玉博士、上海胸科医院贾婧懿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马慧颖博士分别就头颈鳞癌、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以及直肠癌在放疗领域的优秀论文进行了汇报。这些青年才俊,以敏锐的思维捕捉医学的细微奥秘,在科研的前沿阵地探索未知,这是医学界的一种希望,更是一种传承。
除此之外,本次会议还邀请到了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放射治疗医师分会荣誉会长李宝生教授、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副主委陈明教授、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放射治疗医师分会会长王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伍钢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申良方教授、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李文辉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王维民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张涛教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伟教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若雨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仁生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尹勇教授、中日友好医院朱广迎教授、安徽省立医院钱立庭教授、青岛市肿瘤防治研究院马学真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朱远教授、湖北省肿瘤医院胡德胜教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郁志龙教授以及辽宁省肿瘤医院于洪教授参与大会的主持,还有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参与讨论。院士和学者的深度对话,大咖与菁英的智慧碰撞,使得会议热烈温馨,精彩纷呈。
大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吴永忠教授总结
大会主席吴永忠主委在大会总结中高度肯定了本次会议协办单位以及会务组的有序安排。他强调,高质量的学术活动是沟通交流的纽带和桥梁,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将始终致力于推动肿瘤放射治疗的交流与合作,用交流促使理念传播,用合作促进技术发展,用行动书写健康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