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霖 | 2024年中国整合肿瘤大会参会学习心得
呼伦贝尔第二人民医院 李俊霖
2024年11月14日-17日,有幸参加了2024年中国整合肿瘤大会(CCHIO)。作为医学影像专业工作人员,根据课程安排和自己的工作需要,我选择参加了11月16日13:30-18:30和17日8:00-11:50的肿瘤影像分会场会议,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16日下午的课程《直肠癌淋巴结被膜外侵犯的影像诊断及预后价值》,讲者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影像科主任孙应实,孙老师认为,直肠癌已经进入到个体化治疗时代,个体化治疗,顾名思义,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这样,才能达到精准治疗,磁共振检查技术,无疑是各种影像检查当中的首选,接着,孙老师为我们讲解了直肠癌淋巴引流途径,并详细介绍了直肠癌相关的淋巴结,根据转移的淋巴结是区域淋巴结还是非区域淋巴结,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直肠系膜内淋巴结的MRI评价,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只是根据淋巴结的短径是否超过10mm,来评价是否是淋巴结转移,孙老师则提出了根据形态学可疑征象,来评价是否为转移淋巴结,或者说有意义的淋巴结,可疑征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边界不规则;2.内部信号不均匀;3.形状呈圆形。如果是黏液性结节,那么也可以视为转移性淋巴结。并举出几个具体实例,来印证这种说法。孙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团队的研究成果,进行多参数MRI征象分析,其中,从淋巴结边缘入手,提出了“开环征”和“尾征”,其中,评价“开环征”阴性的序列为轴位反相位,定义为包绕结节周围锐利的黑线影完整连续或显示不清。评价“开环征”阳性的定义为,包绕结节轴位锐利的黑线影中断或不完整。评价“尾征”阴性和阳性的序列均为轴位DWI(b=0),阴性定义为结节表现为孤立、清晰的高信号,周围不与其他高信号相连。阳性定义为结节轴位出现与之相连的带状或线样高信号,周围高信号与结节相交处的结节边缘模糊不清。通过此两种征象,对我们日常工作中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评价,有了进一步的指导意义。
17日上午,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影像大咖杨正汉教授,为我们讲授了《临床常规DWI信号分析与图像判读》,杨老师是国内知名的影像专家,擅长腹部MRI诊断,之前多次在网上听杨老师讲课,这个课程还是第一次听,因此有着浓厚的兴趣,杨老师当然不会让任何听者失望,杨老师从DWI技术应用背景开始讲起,DWI序列常用于颅脑和腹盆部肿瘤,常规DWI技术及判读;常规DWI判读常见误区;常规DWI中的T2效应,主要介绍了T2透过效应、T2暗化效应、T2廓清效应等;并介绍了常规DWI判读基本方法,包括判读前确认内容和判读时注意事项;常规DWI高信号的原因分析;并对授课内容进行的总结。常规DWI判读基本方法为,判读前确认4项:b值多少/大小/方向、错层、变形错配、信号漂移。判读时注意5项:各b值及ADC都看,结合其他序列,严格比对、参照组织、不均匀病灶各区域分析。我院最常用的就是急性期脑梗死和腹盆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通过此次课程的学习,杨老师的讲解,使我对此项技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发现日常工作中思考不全面和比对、参照组织的选择提供了进一步的指导。
此次盛会,收获颇丰,我只精选了其中两节对日常工作中帮助最大的课程做了以上总结,其他课程同样精彩,有些课程是根据指南进行相关肿瘤的评分,有些是对于常见肿瘤的新模式探索,有些是恶性肿瘤的精准分期,还有些是根据地域特色,对于当地常见病多发病进行的研究,如河南省肿瘤医院的曲金荣老师讲的《食管癌MRI研究进展》,让我们对利用磁共振评价食管癌有了新的认识,开拓了视野。我将把此次会议学到的新知识,利用科室培训时间,分享给科室同事,将这些新知识,早日应用到临床工作中,尽我们所能,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