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新发膀胱癌病例数超过8万例,膀胱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泌尿恶性肿瘤需要引起重视。为了提升公众对膀胱癌的认知,增强患者及其家属的抗癌信心,中国抗癌协会指导、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精心策划并推出了患者关爱项目【重生】栏目。本栏目旨在通过权威专家的解读与指导,搭建起一座连接医学知识与普通大众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膀胱癌的真相,学会科学防治,重获健康生活。
膀胱癌主要分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特点是局限于膀胱黏膜及黏膜下层,尚未侵犯到膀胱壁肌肉层,病情相对较轻,预后较好,但存在较高的复发率。如何科学认识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怎样有效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如何保留膀胱避免切除,相信是所有患友关心的话题。第五期【重生——保膀胱,愈未来】,我们有幸邀请到辽宁省肿瘤医院泌尿外科胡滨教授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陈辉教授,与我们一同深入了解膀胱癌。让我们携手并进,在抗癌的道路上不再迷茫,共同迎接生命的“重生”。
专家简介
胡滨教授简介
陈辉教授简介
访谈内容
问题一:我们知道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很多患者是通过小便带血察觉到异常,从而就医 被诊断为膀胱癌的。那如果出现了小便带血的异常症状该如何应对呢,一定是得了膀胱癌吗?首先请胡滨教授从泌尿外科的专业角度为我们介绍膀胱癌的常见症状,如果发现了小便带血该怎么办?诊断膀胱癌需要做哪些检查,以及检查结果如何解读?
胡滨教授:血尿是一个需要重视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但不限于炎症、结石、肿瘤。对于老年男性患者,前列腺增生也可能导致血尿。其中,膀胱肿瘤是血尿症状中较为常见且需要特别关注的一种。膀胱肿瘤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肉眼血尿,甚至伴有血块。值得注意的是,血尿症状并非持续存在,可能间隔较长时间才再次出现,这往往导致患者误认为是偶尔的炎症或结石,从而错过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最佳时机。
但我们也不需要因为血尿可能与膀胱肿瘤有关就过度恐慌。当出现血尿症状时,建议患者首先进行超声检查,患者需要憋尿以使膀胱充盈,便于医生更好地发现肿瘤病变。除了超声检查外,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等也是辅助诊断的重要手段。
然而,最准确、最直接的诊断方法还是膀胱镜检查。尽管传统膀胱镜检查可能给患者带来一定的恐惧感,但软性膀胱镜已经大大减轻了患者的不适感。软性膀胱镜的直径较小,像手机充电线一样粗细,插入尿道后,一般在几分钟内即可完成检查。在麻醉良好的情况下,患者可能只会感到轻微的不适。膀胱镜检查不仅是膀胱肿瘤诊断的金标准,对于疑似膀胱肿瘤的患者,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活检和病理检查,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还有尿脱落细胞检查等辅助诊断方法,但其准确性相对较低,不能替代膀胱镜检查的地位。
问题二:如果被检查出患有膀胱癌,但诊断是属于早期、肿瘤只是局限在粘膜层、没有侵犯到膀胱肌肉层的情况。这是不是意味着肿瘤恶性程度不高,不需要过度担心?我们请陈辉教授为我们讲解这种情况下,一般会采取哪些治疗方式呢?预后、复发和进展风险如何?
陈辉教授: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相较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其恶性度通常较低。Tis、Ta、T1期的膀胱癌,统称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a期是指非浸润性乳头状癌,T1期是指肿瘤侵犯上皮下结缔组织但未到达肌层,Tis期为原位癌。其中,T1期肿瘤由于侵犯到含有淋巴管和血管的固有层,存在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在临床上,我们根据肿瘤的大小、数量、复发频率以及病理分级等因素,将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进一步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四个等级。
对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我们通常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作为首选方法。术后,我们推荐进行膀胱灌注化疗,以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即刻灌注化疗可以在术后24小时内进行,以深入杀伤潜在的有复发可能的肿瘤细胞。而长期维持性灌注也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常用的药物包括表柔比星、吡柔比星以及卡介苗等。
尽管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恶性度相对较低,但仍有约30%的患者可能出现复发和转移。因此,我们在临床上需要对此类患者进行密切随访和监测,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复发或转移的肿瘤。同时,对于高危和极高危患者,更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策略,以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问题三:我们了解到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最常见的治疗手段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和膀胱内的药物灌注。这两种治疗方式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吗?往膀胱里灌注药物,后续又需要进行哪些操作?灌注通常有哪些不良反应,后续的护理方式如何?接下来有请胡滨教授来为我们解答下这些疑惑。
胡滨教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手段。该手术通过尿道进入膀胱,无需在体表切开,因此创伤小、恢复快。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切除肿瘤以及周围的部分膀胱壁,以确保肿瘤被完全清除。术后,患者可能会留置尿管一段时间,以便膀胱恢复和尿液排出。留置尿管期间,患者可能会有尿频、尿急等症状,但这些都是暂时的,一般在两周左右能恢复正常。对于某些患者,如前列腺肥大者,术后可能会有排尿困难的情况,我们会在术前和术后给予相应药物治疗,以确保排尿顺畅。
膀胱灌注化疗是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重要手段,通常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进行。灌注过程中,患者需要先排空尿液,然后医生通过尿道插入一根细导尿管,将化疗药物注入膀胱内。药物在膀胱内停留一段时间后(一般为1-2小时),患者自行排出。膀胱灌注化疗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主要包括药物灼伤、尿路感染、排尿不畅、血尿等。
对于接受膀胱灌注化疗的患者,后续的护理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患者需要定期随访,以便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②保持个人卫生,特别是尿道口的清洁,以减少感染的风险。③多喝水可以增加尿量,有助于冲刷尿道和膀胱内的药物残留,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④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用药,包括化疗药物和前列腺增生药物等,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问题四: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有不同的风险分层,肿瘤的恶性程度和复发风险都是不同的。那对于高危、极高危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常用的治疗策略是什么呢?请陈教授讲解。
陈辉教授: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危险分层对于指导治疗和患者了解病情至关重要。根据危险程度,患者被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四个层次。高危和极高危患者是治疗的重点。过去,这类患者通常需要进行膀胱全切手术,因为他们具有多发、复发、肿瘤大等危险因素。然而,现在有了新的治疗策略,包括二次电切和膀胱灌注。
二次电切是在第一次手术后20天左右进行,旨在切除潜在的、肉眼难以发现的肿瘤组织,提高手术的治愈率。通过二次电切,高危和极高危患者有可能避免膀胱全切手术,保留膀胱功能。此外,膀胱灌注也是治疗高危和极高危患者的重要手段。通过灌注化疗药物,可以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预防复发。
除了手术和灌注治疗外,多学科会诊(MDT)也为高危和极高危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MDT包括内科、放疗科、影像科和病理科等多个科室的医生,他们共同讨论患者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问题五:对于高危、极高危或者卡介苗灌注失败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标准的治疗手段是膀胱全切。膀胱全切后要进行尿流改道,需要在腹壁进行造口,那膀胱全切术后哪些方面需要特别注意?接下来我们有请胡滨教授来为我们科普分享下。
胡滨教授:首先,尿流改道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原位膀胱,即利用肠道制作人工膀胱,恢复患者正常排尿;另一种是腹壁造口,包括输尿管皮肤造口和回肠造口。这两种方式都会改变患者多年的排尿习惯,对患者心理造成一定影响,需要医生和家属积极引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其次,对于腹壁造口的患者,需要定期更换支架管,以防止输尿管与腹壁形成的瘢痕导致狭窄。更换支架管的周期一般为一个月到两个月,期间需要观察尿量是否减少、尿液颜色是否异常。如果出现尿量减少、尿液颜色发浑或有絮状物,可能意味着系统存在感染或梗阻,需要立即就医。此外,如果出现发烧、腰痛等症状,也可能是感染或排尿不畅的表现,需要及时处理。
再者,尿袋中出现血尿也是一种需要警惕的情况。血尿可能由感染、支架管位置不当或肾盂结石等原因引起。如果血尿持续存在或加重,需要立即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患者在术后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乐观的情绪,定期到医院复查复检,并与医生保持顺畅的沟通。遇到问题时,应寻求专业医院和专业医生的帮助,避免被网络上的不实信息误导。
问题六:膀胱全切手术是不可逆的,不仅手术可能引发相关的并发症,而且术后患友的生活质量会受到极大程度的影响,是很多患友不想面对的情况。那么高危、极高危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可以避免膀胱全切吗?什么样的患者有希望保住膀胱呢?我们请陈辉教授继续为我们谈一谈。
陈辉教授:膀胱全切手术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对于高危和极高危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保住膀胱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膀胱部分切除术:对于单发、孤立的肿瘤,且肿瘤未浸润到肌层的患者,可以考虑采取膀胱部分切除术。可以保留患者膀胱,且膀胱的收缩能力和扩容能力非常强,有可能在术后逐渐恢复。
二次电切术:对于高危和极高危的患者,在第一次电切术后,可以考虑进行第二次电切术,以彻底切除残留的肿瘤。
多学科综合治疗:包括化疗、抗体偶联药物(ADC药物,如维迪西妥单抗)以及免疫治疗等。这些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肿瘤的生长,为患者保留膀胱创造条件。特别是对于那些HER2检测阳性的患者,使用ADC治疗的疗效较好。
然而,虽然上述方法可以为患者保留膀胱创造机会,但并不是所有的高危和极高危患者都能保住膀胱。约30%的患者可以通过综合治疗保留膀胱,但仍有70%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病情进展,如局部转移或远处转移等。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会建议患者以保命为主,进行更积极的治疗。此外,对于保膀胱的患者,需要严密监测肿瘤的生长情况。一般要求患者每三个月做一次膀胱镜检查,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做膀胱核磁检查。
问题七:保膀胱治疗期间需要进行定期随访和疗效评估,那该如何判断保膀胱治疗的效果呢?如果发现治疗效果不佳或肿瘤复发,何时需要调整治疗方案?请胡教授进一步分享。
胡滨教授:首先,临床症状是判断膀胱保留情况的重要指标。患者是否再次出现血尿、尿频尿急或局部疼痛等症状,都是评估膀胱状况的重要依据。其次,定期的膀胱镜检查是判断膀胱癌术后是否复发的主要手段。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理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复查时间段。一般来说,术后一年内需要更频繁地复查,之后可以逐渐延长复查时间。但需要注意的是,膀胱镜检查只能看到膀胱内的病变情况,对于膀胱外或基层的病变可能无法准确判断。因此,影像学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CT和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膀胱及周围组织的病变情况。
如果肿瘤出现局限性复发,且为非浸润性,可以考虑再次进行膀胱肿瘤电切。但如果肿瘤已经浸润到肌层或伴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则需要考虑进行膀胱全切手术。然而,膀胱全切手术会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不便,因此在做出决定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意愿。
对于希望保膀胱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新型药物、免疫治疗、化疗等治疗方案。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治疗方案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选择。
问题八:随着医药技术的进步,膀胱癌治疗领域也有一些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案。下面请陈辉教授为我们介绍一下有哪些新型有效的治疗策略,帮助患友们,避免在治疗期间走弯路,从容应对疾病的变化。
陈辉教授:膀胱癌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身体状况、肿瘤分期等。保膀胱患者需要严密随访观测,戒烟是预防膀胱癌复发的重要措施。定期进行膀胱镜、核磁、CT等检查,以及有症状时及时就医,是确保患者健康的关键。
随着医疗技术和药物的发展,膀胱癌的治疗方式更加多样化。术前新辅助治疗成为常规,尤其是对于那些原本需要全切膀胱但患者保膀胱愿望强烈的情况。ADC类药物(如维迪西妥单抗)的应用,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尤其在老年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中表现更佳。临床实验是患者获取新药治疗的重要途径,即使是一期临床实验,也可能为患者带来获益。中国药企在新药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不少原研药已经或即将上市,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问题九:最后,对于正在考虑保膀胱治疗的患者,您有哪些建议和鼓励的话想对他们说?
胡滨教授:保膀胱治疗需要以科学依据、患者病情为准,以保证患者生命为基础。保膀胱的治疗决策必须基于科学依据和患者的具体病情。不能单纯为了保膀胱而忽略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肿瘤的发展情况。患者的积极配合和良好的心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按时用药,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相信通过科学的决策、综合治疗以及患者的积极配合,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结果。不仅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陈辉教授:保留膀胱,无疑是众多膀胱癌患者及其家属心中的美好愿景。然而,要实现这一愿景,离不开科学的依据与专科医生的精心指导。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必须理智地看待保留膀胱的可能性。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选择,而是需要综合考虑肿瘤分期、患者身体状况以及治疗可能带来的风险与收益。患者和家属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应盲目追求保留膀胱,而忽视了整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性。即便成功保留了膀胱,患者仍需定期进行复查和监测。当然,面对病情的变化,有时全切手术可能成为保住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当医生建议进行此类手术时,患者应认真倾听并权衡利弊。记住,生命高于一切,个人的意愿不应成为拒绝合理治疗的理由。只要你们能看到明天的太阳,那就是你们战胜疾病的胜利。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为战胜膀胱癌这一挑战而努力。
尾声
在节目的最后,两位教授就患者们对患者提出的“术后灌注、ADC药物在膀胱癌的应用”等热点话题的提问,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可以点击下方二维码观看】。
我们坚信,在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迎来生命的“重生”,重获健康与幸福!
----------------------- 温馨提示:-----------------------
如果有膀胱方面的问题,可以前往两位教授的线下门诊进行咨询。胡教授门诊时间为每周一上午和每周二上午。陈教授门诊时间为每周三全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