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抗癌协会第一届肿瘤标志专委会年会暨肿瘤标志新技术全国推广培训(泸州站)召开

  2019年11月9日,由四川省抗癌协会主办,西南医科大学和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承办的“四川省抗癌协会第一届肿瘤标志专委会年会暨肿瘤标志物新技术全国推广培训(泸州站)”成功召开。本次学术交流大会分肿瘤标志基础研究、标志物新技术与应用、肺癌临床研究和肺癌临床实践四个部分,共有近200位临床医生、科研工作者及学生参加。

  四川省抗癌协会第一届肿瘤标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孙兴旺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并介绍培训专家,随后西南医科大学副校长聂敏海教授,四川省抗癌协会王伟副秘书长,四川省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主委、四川大学基础与法医学院院长黄灿华教授分别致辞。

  学术交流大会(暨肿瘤标志新技术全国推广培训会-泸州站)分为四个部分:肿瘤标志基础研究、标志物新技术与应用、肺癌临床研究和肺癌临床实践。

  肿瘤标志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王琛教授带来了“cGAS-STING Signaling: Molecular Mechanism and Lead Compounds”报告,介绍了cGAS-STING信号通路在抗肿瘤的作用,其团队原创性研究成果AstinC对于识别人源cGAS-STING信号通路提供了治疗癌症的新思路。泰康仙林鼓楼医院的陈锦飞教授在“胃癌精准治疗的进展及面临的挑战”报告中,比较了目前胃癌检测手段,以及液体活检中不同样本的优缺点。华大基因刘斯奇教授的“The proteomic features of gastric signet-ring cell carcinoma”提出了未来在蛋白组学水平上对于癌症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前景。

  标志物新技术与应用

  黄杰研究员在“高通量测序标准化及进展”报告中,给参会人员分享了高通量测序的方法进行NGS在遗传学疾病和肿瘤基因突变中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中国肺癌早诊早治专家组组长周清华教授,做了题为“肺癌标志物及筛查早诊研究进展”的报告,他详细介绍了目前全世界及中国肺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引出了循环中的肺癌标志物在筛查和早期诊断的可行性。

  肺癌临床研究

  吴开良教授在“看EGFRM+一线TKI排兵布阵”报告中,分析了EGFR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有三代TKI可以选择,从患者角度来讲,选择一线治疗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检查量:第一是药物的可及性,第二是药物的经济学价值,第三是药物的毒性,其中药物的毒性和经济学价值可能是影响患者选择的最重要因素。

  魏阳教授从“内科视角:NSCLC脑转移的临床治疗策略”分析了NSCLC脑转移的化疗、鞘内注射、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的优缺点。邓述恺教授分享“少见突变基因的靶向治疗”,为临床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方向。

  肺癌临床实践

  叶华、曹建、赵曼妤医生分别汇报了来自临床工作中的典型病案,并对病案进行多学科讨论,参与讨论的嘉宾有孙兴旺、邓述恺、任培荣、汪代杰、黄兴文、周铁军、郑中龙、兰四友、邓俊和刘福蓉等专家教授,是一场精彩的临床经验与思想的碰撞。

  会议结束前,西南医科大学科研处长龙汉安教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孙兴旺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本次四川省抗癌协会第一届肿瘤标志专委会年会暨肿瘤标志物新技术全国推广培训(泸州站)的顺利召开,获得了四川省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专业委员会筹委会、西南医科大学和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大力支持。本次培训会更加贴近临床,获得了参会代表的一致好评,也是对这一年系列活动的肯定和未来工作更高的期望。


转自:四川省抗癌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