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30日,“中国抗癌协会泌尿肿瘤诊疗综合能力提升工程”福建站于厦门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泌尿肿瘤领域的最新进展、规范诊疗及临床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盛会扬帆,启新篇章
大会伊始,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长岭教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邢金春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何志嵩教授进行大会致辞。
李长岭教授作开场致辞:今天是中国抗癌协会泌尿诊疗综合能力提升工程的福建站,这一工程实际是由泌尿专委会姚欣教授筹划并申请,旨在提升泌尿外科以及与内科、放疗科和病理科等科室协作的综合诊疗能力。通过在不同城市举办此类活动,我们希望能够提高泌尿外科医生的专业水平,同时也为参会者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更好地服务于患者。预祝本次活动顺利进行!
邢金春教授致辞表示:泌尿肿瘤诊疗综合能力提升工程我觉得是很重要的,感谢各位专家对福建和厦门的支持,特别是像长岭大哥和何老这样的权威专家,他们的经验和指导对我们非常宝贵,我们也在不断学习和进步中,希望在各位前辈和同道的帮助下,诊疗水平能得到整体提升。
何志嵩教授发表致辞:中国抗癌协会泌尿肿瘤诊疗综合能力提升工程积极响应了国家2030健康中国的目标,旨在提高肿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今天的会议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手术、指南解读、核医学、药物治疗等多个方面,充分体现了MDT的理念。从诊断到治疗,再到综合管理,各个角度都有涉及,相信参会者都能从中受益匪浅。
UC
本环节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何志嵩教授担任主持嘉宾。
何志嵩教授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开颜教授的讲题是“改良性皮肤造口在膀胱癌根治术后的应用”,结合临床研究与实践经验展开分享。
张开颜教授谈及,尿流改道是全膀胱切除术后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目前尿流改道主要有四种方式,包括不可控的尿流改道术(回肠膀胱术)、原位新膀胱术、可控尿流改道术及输尿管皮肤造口。其中,回肠膀胱术历史悠久、应用最广泛,但存在肠道及吻合口及相关的并发症;原位新膀胱术外观佳,但尿路感染风险较高;可控性尿流改造效果可靠、生活质量可、尿路症状少、外观可接受、需定期导尿;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短期效果好、手术相关并发症少、需定期更换支架管。
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如果能提高CFR(无管化率),减少造口狭窄的风险,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可以用于回肠膀胱造口的患者。传统Toyoda,由于左输尿管张力较大,导致输尿管粘膜瓣坏死,周围皮肤爬行覆盖,影响后期拔管。目前包括Toyoda法在内已有多种改良CU报道,获得良好的CFR。
但包括Toyoda方法在内的研究中显示,对侧输尿管的处理是一个难题,主要难点在于:对侧输尿管走行较长,需游离更长的长度以保证其远端无张力,但游离过多输尿管的长度将会增加对其血供的影响。输尿管扩张与否也影响Toyoda法的实施。
为此,张开颜教授团队提出了“日月潭”式改良法,改良“日月潭”式输尿管皮肤造口扩大了TOYODA的适用范围,通过同侧输尿管的长度弥补对侧输尿管的“短处”、提高无扩张输尿管皮肤造口的成功率,提高了无管化率(CFR)至92.1%,术式简单易操作,近期手术相关并发症少。然而,其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评估,若效果良好,有望成为回肠膀胱术的替代方案,尤其对于老年患者也是比较适合的一个术式。
张开颜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振庭教授带来的是“CACA指南尿路上皮癌解读”,作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尿路上皮癌的手术治疗导读分享。
张振庭教授讲道,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NMIBC)的治疗主要包括局部治疗和内科治疗,比如经尿道手术,包括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和激光切除术,还有膀胱灌注化疗和BCG灌注。手术规范要求电切范围应包括肿瘤边缘及肿瘤下方的膀胱壁组织。对于肿瘤进展风险高的患者,推荐进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对于前列腺尿道黏膜异常的患者,推荐对前列腺道黏膜进行活检。对BCG无应答的患者,推荐进行根治性膀胱切除。
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MIBC)的基础治疗手段是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MIBC患者根治性手术后仍面临高复发转移风险,约50%的MIBC患者根治性手术后最终复发或远处转移,如何消除微转移是决定MIBC患者预后的重要挑战。
新辅助化疗是推荐全膀胱切除前后进行的治疗手段。推荐基于顺铂的新辅助化疗,对于不耐受顺铂的患者,可以尝试新辅助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方面,包括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如HER2靶向药物),目前正在进行多项临床试验,新辅助免疫治疗的pCR基本上可达30%~40%。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推荐做所谓的术后辅助治疗。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的治疗方式包括根治性手术和保肾手术,保肾手术要严格筛选患者。CACA指南手术治疗推荐意见如下,保留肾脏:低风险患者的主要治疗选择;局限在输尿管远端高风险患者可选的治疗(输尿管远端切除术);可为孤立肾和/或肾功能受损者提供该治疗,必须与患者协商。
RNU:高风险非转移性UTUC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NU);对非器官限制的UTUC行开放性RNU;膀胱袖口状切除术要求完整切除。淋巴清扫:对肌肉浸润性UTUC实施规范的淋巴结清除术。姑息手术:对可切除局部晚期肿瘤,提供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作为姑息性治疗。
低风险UTUC,保留肾脏手术可降低根治性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如肾功能丧失),且不影响肿瘤预后。在低风险肿瘤中,保留肾脏手术是首选的方法,因为其生存率接近于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无论对侧肾脏的情况如何,在所有低风险病例中都应该考虑保留肾脏手术。此外,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或孤立肾的高风险患者在充分评估之后也可考虑此选择。
张振庭教授
大咖论道
本环节由河南省人民医院丁德刚教授担任主持嘉宾。
丁德刚教授
由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冯树强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卢绩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牛少曦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乔忠杰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阳东荣教授、武汉市第一医院袁敬东教授展开讨论。
要点撷英
改良“日月潭”式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提高了无管化率,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CACA指南的主要目的是规范诊疗,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肿瘤复发率,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
联合治疗,尤其是最大限度TURBT联合同步放化疗的TMT模式保留膀胱更为有效。
新药的出现为尿路上皮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保膀胱治疗可能成为未来的重要方向。
探索保膀胱综合治疗策略,实现最大限度的肿瘤控制和保留器官功能两者之间的平衡。
PC本环节由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姚欣教授担任主持嘉宾。
姚欣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戴东教授分享的课题是“核医学诊疗一体化在前列腺癌领域的新进展”,从核医学的角度展开探讨。
戴东教授讲道,核医学与泌尿外科之间的合作一直非常紧密,尤其是在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随着新药的不断发展,这种合作变得更加紧密,核医学在前列腺癌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放射性同位素一直是全球非常关注的一个热点。应用不同诊疗核素探针将显像诊断与内照射治疗相结合,达到可视化诊断与精准治疗的目的,即诊断性放射性药物分子影像能够显示病灶,病灶也能够靶向摄取标记的治疗性放射性药物,通过核素内照射治疗已发现的病灶,实现个体化诊断与治疗。
随着这几年靶向药物,特别是ADC药物的出现,同位素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的时代;放射性同位素可以与现在具有靶向性的物质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诊疗一体。相比传统诊疗方法,这种“精准”靶向诊疗一体化模式是非常有潜力的诊疗模式,是“精准”治疗利器。
核素治疗在前列腺癌骨转移治疗中应用广阔,89SrCl2可治疗实体肿瘤(如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等)骨转移,并有效缓解骨痛;223RaCl2是美国FDA批准的首个用于临床的α放射性药物,可用于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99mTc-MDP全身骨显像有助于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的早期评估。镭-223用于治疗伴症状性骨转移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能带来三重获益。
分子靶向治疗是肿瘤精准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68Ga-PSMAPET/CT定位活性病灶,然后使用治疗性核素(如17Lu、90Y、225Ac等)标记PSMA进行靶向核素内放疗成为“精准”治疗利器。
前列腺放射性配体疗法(RLT)全身给药后,通过放射性配体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在靶肿瘤部位聚集RLT,放射性配体分子被内化,向靶细胞输送辐射,诱导DNA链断裂引起细胞死亡,实现精准治疗。VISION及FORE研究均证实PSMA放射性配体治疗显著改善mCRPC的生存,总体安全可控,耐受良好。2022版CSC0指南建议177Lu-PSMA-617联合标准疗法作为既往新型内分泌治疗和多西他赛化疗失败mCRPC患者的I级推荐。
中国同步开展177Lu-PSMA-617治疗mHSPCI期临床研究(ADDITION研究)。mHSPC治疗领域的主要重点是ADT为基础的联合治疗,ADDITION研究体现出177Lu-PSMA-617+标准治疗对于mHSPC病灶缓解情况显著,或能成为mHSPC治疗新思路。
关于辐射防护和辐射监测,确实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的数据出来,标准化的指标是体内的放射性活度降至 400MBq或距离患者体表1m处的辐射剂量率不大于25uSv/h后方可出院。
戴东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刘冉录教授作“mHSPC患者长期管理中新型内分泌治疗方案的同与不同”的讲题分享,做专业且系统的介绍。
刘冉录教授说道,中国前列腺癌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整个病程持续十余年。随着治疗方案的发展,患者预后持续改善,长期管理在前列腺癌诊疗中日趋重要。无论是局限性前列腺癌还是新发转移性前列腺癌,都需要一个长期的管理过程。
2023权威指南一致推荐,前列腺癌的治疗主要以新型内分泌治疗为主。例如,2023CSCO指南指出,前列腺癌的治疗以新型内分泌治疗为主,辅以手术,放疗以及PARP抑制剂等疗法。2024 ASCO-GU数据显示,使用阿帕他胺治疗,总人群中位0S长达71.5个月,这表明mHSPC(转移性激素敏感前列腺癌)的长期管理需求迫切。
前列腺癌多为老年患者,通常伴随多种合并症,超过一半的老年癌症患者伴有高血压与高脂血症,需要在选择治疗方案、长期管理时兼顾。在前列腺癌mHSPC长期管理中需要关注其治疗的特殊性:需长期治疗、患者特点、依从性差、药物不良反应。
在前列腺癌长期管理过程中,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是医患共同关注的重要指标,与患者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作为前列腺癌诊疗过程中重要的标志物,深入了解PSA动力学有助于为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PSA深度缓解与总生存改善相关。三项大型三期临床试验中,不同NHT治疗方案,PSA0.2数据存在差异。
阿帕他胺长期疗效获益显著,可实现“PSA深度速降”,并“持久”维持在低水平,是mHSPC长期治疗的优选方案;阿帕他胺在真实世界中治疗场景更为丰富,PSA相关终点达成与TITAN研究基本一致。阿帕他胺是中国目前“唯一”拥有mHSPC“全人群”适应症双联方案,且纳入医保的新型内分泌药物,获得国内外权威指南的一致推荐。
mHSPC长期管理时,选择不同药物治疗的考量将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安全性特征,生活质量,经济性、适应症和可及性,总生存期-毒性平衡。国内外指南一致提出,前列腺癌长期管理应注意随访监测药物不良反应。通过积极的患者教育、预防策略、全程管理和随访,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确保治疗效果。前列腺癌治疗后应规律复查,随访目的还在于监测治疗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内容包括治疗副作用和并发症的监测等,关注患者功能结局及进行心理支持。
刘冉录教授
大咖论道
本环节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陈小楠教授担任主持嘉宾。
陈小楠教授
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蔡超教授、中日友好医院的陈海昕教授、河南中药大学人民医院马曜辉教授、山东省立医院的相玉柱教授、运城市中心医院郑沛教授担任讨论嘉宾。
要点撷英
核医学在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PSMA配体的应用,为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PSMA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存在异质性,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的不同病灶之间可能存在差异,可结合影像学检查(如PET/CT)作更全面地评估。
在mHSPC阶段,基因测序可以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但需综合考虑检测的准确性、费用问题和治疗方案选择。
新型内分泌治疗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对药物的不良反应。
多学科团队的合作非常重要,泌尿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和核医学科的专家开展多学科会诊,共同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落幕非终,展望前行
大会最后,由姚欣教授作会议总结:非常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和支持,今天的会议气氛非常热烈,讨论也非常深入,共同探讨了许多实际问题,这对我们的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围绕泌尿外科肿瘤的规范诊疗展开,强调了规范化治疗的重要性,探讨如何通过指南来指导临床实践,提高诊疗水平。大家通过讨论找到这些临床的瓶颈或是未来合作的方向,这种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推动泌尿外科医学进步和发展。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肿瘤诊疗综合能力提升工程”福建站启动会到此圆满结束。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泌尿肿瘤的诊疗水平将不断提高,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更好的生活质量,共同推动泌尿肿瘤诊疗事业的发展。
声明:本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转载请后台联系授权,侵权必究!
编辑:吴梦霞
审核:黄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