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癌协会泌尿肿瘤诊疗综合能力提升工程”新疆站启动会顺利举办!

2024824日,中国抗癌协会泌尿肿瘤诊疗综合能力提升工程新疆站启动会于乌鲁木齐成功召开!会议围绕膀胱癌、肾癌展开学术交流,探讨保膀胱治疗及泌尿肿瘤临床系统治疗不良反应等热点问题,群英云集,共襄盛举。

幕启新篇,共赴未来

大会伊始,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长岭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姚欣教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鹏教授进行大会致辞。

李长岭教授作开场致辞:中国抗癌协会泌尿肿瘤诊疗综合能力提升工程是姚欣教授经过深刻思考申办的项目,目的是提高泌尿肿瘤诊疗的和规范化治疗,在全国各地进行开展,提高我们医生的学术水平和诊疗水平;此项工程对泌尿外科发展确实是作了很大的贡献,预祝新疆站圆满成功。


李长岭教授

姚欣教授发表致辞:樊代明院士最早提出来要搞一些工程项目,主要目的就是推动国内东西部及南北方的交流、学习、互补,提升整体肿瘤的诊疗水平。很荣幸泌尿肿瘤作为一个试点项目先行先试,自今年春季启动以来已举办七站活动,线上线下参与广泛。项目活动也得到了我们组会的支持,包括张旭院士、常林主委提了很多的指导性的意见,后续此工程也计划建立示范中心。希望综合能力提升工程能变成大家的工程、平台和大家一起做的公益事业。

姚欣教授

陈鹏教授致辞表示:对于能够在新疆举办此能力提升工程感到非常高兴,并表示亲自参与了前六站中的两站线下活动,感触颇深。这项活动非常有意义,希望明年在新疆的其他美丽的次中心城市也能举办这一活动,邀请更多人参与。欢迎各位专家到新疆来,感谢大家把能力提升工程搬到新疆,给我们新疆的泌尿外科事业添砖加瓦。


陈鹏教授

UC

本环节由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张爱莉教授担任主持嘉宾。


张爱莉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朋教授围绕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如何规范化完成TURBT手术的课题作精彩分享。

张朋教授谈及TURBT手术,其无疑是NMIBC也就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标准诊疗的一个手段,并介绍了TURBT在膀胱癌患者管理的重要原则,包括:准确诊断--标准的病理诊断及分子标记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彻底切除或最大化切除膀胱肿瘤,进行危险分层,并按照分层调整辅助治疗方案,对有潜在进展风险的患者及时行膀胱切除术。

如何通过TURBT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是TURBT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正确的病理学诊断是制定后续治疗方案的基础;对疑似膀胱癌者行TURB,并对获得的肿瘤标本进行病理学评估,是诊断膀胱癌及启动后续治疗的关键,并介绍了推荐的TURBT步骤。

张朋教授讲述了分片切除存在的问题:分片切除是存在争议的,分片切除 残余 复发高二次电切率;破坏了组织结构的完整性,解剖层次不清晰;电灼肿瘤组织导致焦痂形成而难以辨认层次。输尿管开口处的肿瘤更易损伤输尿管壁段而导致尿液返流等。张朋教授对两份病理报告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分析如何开展后续的治疗。常规TURBT标本是碎块组织,部分组织烧灼严重,组织学形态差,以至于病理医生是没有办法去非常好的做病理诊断。En-Bloc切除TURBT标本,即整块切除方法可以提供更好的组织病理分期和分级的准确率,降低复发率,并减少二次电切的需求。

张朋教授讲道,ETURBT手术在膀胱肿瘤病理分期方面具有优势;与TURBT相比,ETURBT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并不会增加手术并发症及术后肿瘤复发率;并分享了两个临床病例的手术视频。同时提到了使用软性膀胱镜(NBI)在诊断中的应用,这些技术能够帮助医生发现更微小的病灶,使得手术更加彻底。

张朋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张宁教授分享了精准诊疗ADC时代的保膀胱治疗策略及展望的课题结合科研、临床试验以及实践经验作精彩讲解。

张宁教授探讨的是保膀胱治疗这个热点话题。膀胱癌是泌尿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膀胱尿路上皮癌约占所有膀胱恶性肿瘤的90%,根据其是否侵犯膀胱肌层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MIBC的标准治疗仍然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由于患者自身基础疾病以及手术导致的生活质量下降,许多患者不适合或拒绝RC,所以保留膀胱的治疗方案显得极为重要。

保膀胱治疗已经成为NMIBCMIBC患者重要的治疗选择,各权威指南推荐保膀胱方案:NMIBC可选择膀胱灌注或免疫治疗、放化疗保膀胱综合治疗;MIBC患者推荐TMT方案。现有的治疗方案标准不一、缺乏长期生存获益数据、无精准获益人群划分,存在巨大的未满足的临床治疗需求。强调选择合适的病人进行保留膀胱治疗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高危NMIBCMIBC患者。

张宁教授讲述了NMIBCMIBC患者保膀胱提升疗效的未竟之需。TURBT+灌注化疗保膀胱方案疗效不佳,较易复发,不能满足临床患者治疗需求。免疫联合疗法用于高危NMIBC仅针对BCG灌注失败或无应答,如何精细化获益人群目前尚无标准;用于MIBC保膀胱暂无与TMT对比数据,长期生存获益需进一步随访。HER2表达高达80%HER2过表达比例近60%,是尿路上皮癌独立不良预后因素,或可作为个体化诊疗重要依据,提示针对HER2的靶向治疗有望开辟高危NMIBC以及MIBC患者保膀胱精准治疗新时代。


张宁教授

大咖论道

本环节由西安市人民医院武国军教授担任主持嘉宾。

武国军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陈旭升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吕强教授、西安市人民医院倪建鑫教授担任讨论嘉宾。

规范化和精细化的手术操作及新型治疗方法为提升疗效带来希望,但在应用新兴药物及治疗时需谨慎进行医患沟通,充分告知可能并发症及潜在风险。

保留膀胱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经济和心理耐受情况;对于HER2表达阳性的患者,在新辅助治疗时选择GC方案还是ADC方案,需要通过前瞻性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索以确定最佳治疗策略。

UC患者需要规范化的手术、综合治疗,做到全程管理与密切随访,让患者的获益最大化。治疗方面,期待新辅助治疗中免疫和ADC联合应用的更多临床证据。

从上到下依次为:陈旭升教授、吕强教授、倪建鑫教授

RCC

本环节由西京医院袁建林教授担任主持嘉宾。

袁建林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盛锡楠教授带来的是“晚期肾癌药物治疗排兵布阵”的课题分享,结合临床经验及感悟作精彩讲解。

盛锡楠教授说道晚期肾癌阶段,包括手术以及放疗等手段的综合使用,使得晚期肾癌的预后从过去的1-2年提高到3- 5年的水平。目前有多种药物可用于晚期肾癌的治疗,可及的药物已经超过十余种,可选的药物丰富以后,其实带来了一个新的难题,如何去合理化选择?晚期肾癌药物治疗的现状从整体来看,免疫联合成为治疗的主要策略(透明与非透明、一线与二线);一线治疗的分层策略(IMDC分层:中高危从联合治疗中获益);策略优化以及合理化排兵布阵是重中之重(个体化,创新性)。

中高危患者更能从免疫联合治疗中获益,而低危靶向仍然是重要选择;要根据疾病特征进行筛选,细分人群;不同转移部位对靶向联合免疫的反应有差异。关于肿瘤负荷与疗效之间的关系,虽然很多人认为肿瘤负荷大的患者应采用免疫联合治疗,但实际上,预后好的患者往往是肿瘤负荷较小的,需要辩证看待。为了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和更高的完全缓解率(CR),应从一开始就采用免疫联合治疗。尽管肿瘤负荷大的患者常理应该有免疫联合靶向,但其治疗性价比不如肿瘤负荷小的患者。此外,今年的ASCO会议也提出,部分低危患者仍然可以从免疫联合治疗中获益,因此我们还是不要唯IMDC评分来分层,而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量。

对于联合靶向药物的合理化选择,阿昔替尼是联合的较好选择;卡博替尼和仑伐替尼等其他靶向药物也被用于联合免疫治疗,但其可及性和不良反应影响了实际应用。很多基层医院还是尝试舒尼替尼或培唑帕尼的免疫治疗的联合,这方面也有一些医保报销的问题,但实际上与临床研究展示的数据一样,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远要高于一般的数据。

关于晚期肾癌的后线治疗选择,一是治疗场景多样化;靶向治疗失败后:靶向,或靶向联合免疫;靶向联合免疫治疗失败后:靶向治疗,HIF抑制剂获得成功。二是缺乏高等级证据;HIF抑制剂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但单药有限,联合是未来的方向。ADC药物对于一些难治性肾癌相信也有它的用武之地。

盛锡楠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大鹏教授分享了“肾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的课题,结合许多前沿的研究成果作精彩讲解。

吴大鹏教授讲道,自从许多相关研究成果问世后,外科医生对待手术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能避免手术的情况就不做手术。这与20年前的理念完全不同,当时是手术能做就做,即使难度大也要尝试进行。随着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出现,大家慢慢转变思维,对于有转移的患者,先不急于手术,而是优先考虑整体治疗,实行全程管理。

今天这个会议是泌尿肿瘤诊疗综合能力提升工程,我认为非常有意义。今天会议的内容几乎未涉及手术,而是专注于肿瘤的规范化治疗,这一点非常有价值。外科医生历来倾向于手术,早年的会议也常常围绕如何更精细、巧妙地完成手术展开。但现在其实我觉得我们的肿瘤规范水平亟待提高。

在陕西,我也经常去做这种巡讲,发现有些医生对规范化治疗的认识不足,面对众多新的研究进展,真正落实到临床实践中时,还是会感到困惑,甚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凭着个人的经验和喜好来做出选择。因此,我认为对于肾癌的治疗,尤其是术前新辅助治疗、术后辅助治疗,乃至晚期肾癌的一线和二线序贯治疗,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学习。

肾癌是泌尿系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晚期患者占比较高,预后较差。晚期肾癌药物治疗模式不断更新,从我们最早接触的细胞因子到靶向到现在的免疫联合靶向或者免疫联合免疫,今年4月正式批准特瑞普利单抗用于晚期肾细胞癌的治疗。

术前新辅助治疗的意义在哪里?虽然药物新辅助治疗在其他癌症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肾癌中,我认为目前仍处于探索性研究阶段。回顾文献,多数报道是小样本研究,比如针对癌栓的新辅助治疗,虽然有报道称癌栓缩小率较高,但大规模数据分析结果并不理想。对于外科医生而言,术前新辅助治疗从不可切除变为可切除的实际意义不大。以在座的高水平教授为例,如果一开始切不了,后续通过新辅助治疗使其变得可切除的概率很低。通过肿瘤缩小来降期,从而从根治术改为部分切除,我个人认为临床意义也有限。

关于肾细胞癌辅助治疗,靶向治疗时代多项研究未获突破性进展。对高危肾癌的术后辅助治疗,免疫治疗(Keynote-564研究)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其是首个报阳的Ⅲ期研究,但具体获益人群还需进一步研究。晚期肾癌治疗方案多样,中高危患者倾向于免疫联合治疗。对于非透明细胞癌的治疗来讲,有研究表明某些免疫联合治疗方案可能带来获益。

总的来说,高危局限期肾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后,5年复发率高达60%,存在较大临床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多项不同治疗模式的围术期研究显示,免疫治疗具有积极疗效,包括新辅助以及系统治疗-CN-术后辅助治疗在内的临床研究也正在探索中;未来有望通过进一步筛选患者的临床特征或生物标志物以提升获益。

吴大鹏教授

大咖论道

本环节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陈立军教授担任主持嘉宾。


陈立军教授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任承德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谢波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叶林·木拉提教授担任讨论嘉宾。

目前术前新辅助治疗在肾癌手术难度降低中的效果比较有限;新辅助治疗时间尽量不要超过半年,时间过长可能导致手术难度增加。新辅助治疗的好处有使肿瘤体积缩小,减少手术过程中肿瘤细胞外溢的风险;使肿瘤表面怒张的血管闭塞,减少术中出血。

中高危晚期肾癌的免疫联合治疗是有效的,联合治疗后疾病进展的情况目前没有很好的处理办法。晚期肾癌如果转移灶负荷大,通常采用免疫加靶向治疗;对于转移灶负荷小且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倾向于进行减瘤性的根治性手术。

ADC药物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在泌尿肿瘤领域的应用值得关注,尤其是在晚期肾癌中的发展前景值得探讨。前列腺癌和肾癌在ADC靶点上的表达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从上到下依次为:任承德教授、谢波教授、叶林·木拉提教授

系统治疗不良反应热议话题

本环节由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海峰教授担任主持嘉宾。


王海峰教授

首先由“维爱同行”患者关爱项目负责人曹漫漫女士带来课题“患者随访分享一UC”,为大家做详尽介绍。

曹漫漫女士首先以一则亲身经历的小故事展开话题,在最近的新疆之行中,曹漫漫女士因饮食不适引发口腔溃疡,体验了一次从患者角度出发的服务需求变化。当我在团队内部提出下午改善口腔溃疡而不影响之后的会议,同事们给出了许多建议,但真正触动我的是一位同事的理解,她的话语让我意识到患者管理的核心在于从患者的具体需求出发。

患者在其疾病旅程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求。在初次求医时,患者可能会对症状产生疑问,不确定就医的方向;治疗过程中,则可能关心不同疗法的区别;而在治疗方案确定后,患者可能担心疗效评估及可能出现的药物副作用。因此,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通过线上线下教育活动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二是通过定期随访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其从治疗中获益最大化。

为了实践这一理念,我们去年12月与人民日报合作启动了“维爱同行”患者关爱项目,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升患者的知识水平。我们不仅组织了小型沙龙,还策划了大规模的一些活动,并利用线上平台制作易于理解的内容,如图文、漫画和视频,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及其管理。

此外,我们注重随访工作,根据医生的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随访计划。例如,有的医生更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而有的医生则关心患者出院后的持续治疗情况。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我们能够及时收集并反馈重要信息,帮助医生更好地调整治疗策略。

根据一些真实世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瘙痒、麻木和食欲不振的不良反应是很常见的,而一些小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需要提前告知并指导预防措施,以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总之,通过细致周到的患者管理,不仅可以延长患者的治疗周期,还能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患者的满意度。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医生提供更多支持,使患者能够更好地应对疾病挑战。


曹漫漫女士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范宇教授分享的课题是“泌尿肿瘤临床系统治疗不良反应处理一A化疗/ADC”,就ADC药物的安全性管理展开探讨。

范宇教授表示部分ADC药物存在不良反应。理想状况下, ADC药物可通过抗体的精准靶向作用指向性递送细胞毒药物到达肿瘤细胞,从而降低传统化疗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但目前由于技术限制及工艺等原因,加之以不同种类ADC药物的抗体特异性、连接子的稳定性以及所使用的细胞毒性药物种类差异,仍可能导致多种不良反应。

实体瘤中各ADC药物不良反应谱呈现较大差异,对其不良反应的管理和熟悉也尤为重要。在实际临床工作中,ADC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血液学毒性(如白细胞减少)、神经毒性及肺毒性等,需要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针对这些不良反应,除了调整药物剂量外,有时还需暂停药物使用直至症状缓解。

新一代ADC药物开创了新的治疗格局,目前研究结果提示在实体瘤中驱动基因ADC可能优于非驱动基因ADC。抗HER2-ADC(RC48,DS8201a)的出现满足了临床需求。不同ADC之间,载药不同无交差耐药,安全性好的药物用在前面可增强患者治疗依从性。

对于ADC药物的安全性管理有三点整体建议,需要密切监测,积极预防:在用药期间应密切监测相应的不良反应,对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不良反应进行积极预防或给予支持治疗;及时诊断,有效应对:在疑似发生不良症状时密切关注并及时诊断,确定发生不良反应后给予对应处置方案,同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延期治疗或减量处理,严重不良反应要及时停药;疑难时,多学科会诊:对于难以处理的不良反应及时开展多学科会诊,探讨解决方案,能够使患者获得更长更好的生活质量。


范宇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韩颖教授讲述的课题是“泌尿肿瘤临床系统治疗不良反应处理一免疫”,详述irAES的发生机制、发生特点、管理建议以及处理方法。

韩颖教授讲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可能导致独特的不良反应,疗效特征不同,不同AES谱,ICls需要不同的管理办法。免疫治疗与其他疗法不同,其作用机制在于激活免疫系统攻击肿瘤微环境,这可能导致多器官受累。关于irAEs的毒性谱,最常见的是皮肤黏膜毒性、结肠炎和腹泻、肝毒性、内分泌不良反应。不常受累器官有肺、肾、眼、神经、血液等器官均可发生irAES;大多数irAES为轻到中度但严重或危及生命的irAES也有发生,神经系统和心脏毒副作用的致死率较高。

irAEs发生确切的病理生理多认为是通常为多系统多器官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在靶脱肿瘤反应(On-Targetoff-tumor)。irAES有4个发生特点:首先是发生率和特性,总体发生概率很高,但是3级以上很低;CTLA-4抑制剂irAES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远远高于PD-1/PD-L1抑制剂,毒性谱也不同;单药与联合治疗的irAES存在差异;不同瘤种的irAEs类型不同。

关于irAEs管理的5大要点是预防、评估、检查、治疗、监测;我个人一直认为预防要大于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的有效措施包括对患者进行关于免疫治疗vs.化疗的教育、关于irAE的教育,以及识别高风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重要的是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AE。

韩颖教授强调要重视患者的基线特征,治疗中及时发现irAES征象,并进行常态监测;例如,心脏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有助于早期识别心脏毒性,而患者主诉的任何新症状都应得到重视。及时评价irAE至关重要,因为许多irAE 可能迅速演变为重症或有可能危及生命。

不要因为非常轻的irAEs,如一级二级就暂停治疗,以致失去进一步免疫治疗获益的机会。对于因AE停止免疫治疗的患者,部分可在AE控制得当后重新启动治疗,这有助于继续获得免疫治疗带来的生存获益。通过多学科团队合作(MDT),可以更好地管理免疫治疗引起的AE,确保患者安全并最大化治疗效益。
韩颖教授
大咖论道

本环节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范晋海教授担任主持嘉宾。

范晋海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辉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朋教授担任讨论嘉宾。

MDT(多学科诊疗团队)模式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能提升多学科团队的整体协作能力,提高治疗的专业性和连续性,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和高效的医疗服务,还可以及时识别和处理复杂的临床问题。

全程管理对于患者治疗至关重要,尤其是现在在不断探索药物适应症,需要对患者定期评估,系统管理与患者宣教至关重要。针对免疫包括ADC的不良反应,核心关键是早期识别、全程管理、早期预防。


从上到下依次为:陈辉教授、张朋教授

会终望远,愿景犹长

大会总结环节,由大会主席姚欣教授发表致辞:中国抗癌协会泌尿肿瘤诊疗综合能力提升工程更多是聚焦于诊疗综合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规范诊疗的重要性。

各位教授分享了关于尿路上皮癌、肾癌的规范化治疗经验,并讨论了如何更好地管理和处理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何真正地做到全程化管理,这实际就是我们这个项目根本的初衷。

今天的会议内容充实、丰富,持续时间也长,同道们依然保持了高度的关注度和讨论热情,感谢所有讲者和主持嘉宾的精彩分享,以及各位同仁的支持与关注。

姚欣教授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肿瘤诊疗综合能力提升工程”新疆站启动会至此圆满成功。通过这样的交流平台,泌尿外科同道们不仅能够分享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临床经验,还能共同探讨如何提升规范化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高效、优质的诊断与治疗。相信这样高质量学术交流活动的举办,会促进泌尿肿瘤领域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