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十日谈| 【周虎】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由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周虎教授为我们带来《血小板减少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精彩分享。

       以下为周教授完整讲授视频:

       周教授认为,血小板减少是多个科室的临床医生都会遇到的问题,如何对其病因进行鉴别,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显得至关重要。

鉴别诊断三步走:

一. 首先要确认血小板减少;

二. 初步判断血小板减少的分类;

三. 确定诊断。

       首先,临床医生应学会辨别真性及假性血小板减少,若无法排除假性血小板,则会使众多临床治疗束手束脚,甚至造成误诊、延误治疗等严重后果。

       对于相对年轻的难治、复发、治疗反应差的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考虑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的可能性。

       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在临床中非常常见,其中,再生障碍是最常见的病因,可以分为纯血小板再生障碍和再生障碍性贫血。

       另外,根据病史病程,还应考虑 PNH、肿瘤骨髓浸润、理化及药物因素、感染、营养缺乏、周期性血小板减少、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等情况。

       血小板破坏/消耗增多,常见病因包括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其中,尤其需要重视的是 ITP,它是最常见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之一,在诊断上主要依靠排除性诊断的方法,需要临床医生在鉴别诊断方面具备扎实的功底。

       而 TTP 和 DIC 是临床上的重症疾病,若不能及时得到治疗,患者死亡的概率相当大。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的患者经常出现脾肿大和脾亢进,从而导致血小板分布异常。

       直播后,周教授针对观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1. ITP 领域近期的研究新进展

       2. 新版《中国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疗更新要点

       3. ITP  诊疗的临床实践及心得分享

       4. 利妥昔单抗的临床价值

       5. ITP 未来的诊疗方向

       以下为周教授进行问题解答的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