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8日-29日,中国抗癌协会(CACA)鼻咽癌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年会暨鼻咽癌前沿进展学术会议在广州盛大召开。本次会议是由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承办,邀请了国内外鼻咽癌诊疗领域的顶级专家,共有参会人员300余人。大会上专家们围绕鼻咽癌早诊早治、放疗技术及诊疗模式的革新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与讨论。
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年会于2024年6月28日召开,会议伊始,由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整合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助理麦海强教授进行开幕致辞。他对于各位专家教授及委员的莅临参会表示衷心感谢与热烈欢迎,指出本次会议旨在促进学术交流及合作的开展,提升临床诊治水平,为鼻咽癌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新技术和新手段、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新理念和新方法,提升鼻咽癌的诊疗和康复水平,最终造福广大患者。
麦海强教授还进行了2024专委会年度工作报告。在过去的一年里,发展医护会员908位,患者会员1382位,并按抗癌协会组织部要求成立党小组,报协会批准。在天津、重庆、长沙、甘肃等地开展了鼻咽癌防治交流会及鼻咽癌治疗实践能力提升项目,并举办医患参与的联谊康复活动、“肿瘤防治·陇原行”科普义诊等多场宣传活动。此外,麦海强教授参与CACA指南编写推广,组织编写儿童鼻咽癌整合治疗指南。启动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两项研究入选2024年ASCO口头报告,多项研究入选2024年ASCO壁报交流。未来,专委会将致力于开展更多学术交流活动,宣传鼻咽癌整合康复最新进展;招募更多医护会员和患者会员,搭建医护交流沟通平台;参与指南编写及推广,开展科普宣传;举办医患参与的联谊康复活动,增强患者康复信心; 成立鼻咽癌整合康复研究协作组,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强化专家团队建设,培养青年人才,推进多学科整合体系的建立等。相信在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下,专委会一定能取得更多成绩,为鼻咽癌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最后,委员会全体委员合影留念。
开幕式最后,本次会议的大会名誉主席、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副院长Anne W.M. Lee教授进行了大会致辞,她指出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鼻咽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未来,我们还需要在鼻咽癌的精准诊疗上继续探索,以期能够让鼻咽癌患者的生存期得到进一步延长。
在应红梅教授、康敏教授、金风教授、申良方教授的主持下,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肿瘤中心的Nancy Y Lee教授,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夏宁邵院士和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Anne W.M. Lee教授先后进行了“Proton Therapy for Head and Neck Cancer”,“创新溶瘤病毒研究和转化”和“To personalize the radiation dose for nasopharyngeal cancer using genomic adjusted radiation dose”的学术分享。
纪念斯隆凯特琳肿瘤中心的Nancy Y Lee教授指出,根据目前的临床研究结果,头颈癌质子调强(IMPT)治疗疗效被证实不劣于IMRT,甚至优于IMRT,虽然后者当前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同时,IMPT相对IMRT有更少的急性毒副反应和远期毒副反应。但是质子治疗过程中的皮肤急性反应大,需要引起重视,降低分割剂量。
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夏宁邵院士指出,近年来溶瘤病毒因其独特的、多重性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已发展成为癌症免疫治疗的重要分支,并在临床癌症治疗中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是继免疫检查点疗法后的下一个持续爆发点。溶瘤病毒YST-OVH、XMU-CVB1和XMU-PRV是安全性高、治疗谱广、有多重抗肿瘤机制的免疫治疗药物,具有开发成为临床癌症治疗药物的价值。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Anne W.M. Lee教授介绍了基于基因组学结果指导放疗计划的实施的一些前沿进展,提出基因组调整放射剂量 (GARD)的临床模型可以根据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对放疗剂量进行调整,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并为设计基因组指导的放射肿瘤学临床试验提供框架。
随后,高劲教授、余忠华教授、张宁教授、王希成教授围绕三个议题进行了学术讨论,专家们的观点颇为新颖,予人诸多启迪。
在袁亚维教授、王若峥教授、赵充教授的主持下,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的Melvin L K Chua教授和中山市人民医院的季明芳教授先后进行了“Optimising Combinations for Radiotherapy and Systemic Chemotherapy in NPC”和“鼻咽癌筛查现状与挑战”的学术分享。
Melvin L K Chua教授与大家探讨鼻咽癌放疗联合系统治疗的最佳模式,提出可以利用治疗前的EBV DNA水平进行治疗分层,建议EBV DNA水平高的患者在同期放化疗前接受诱导化疗,以靶向隐匿的远处转移克隆,而EBV DNA水平低的患者则可以在同期放化疗后接受辅助化疗,以增强局部控制。
季明芳教授指出,鼻咽癌筛查主要问题是目前推荐的双抗体方案诊断效能不足,阳性预测值低于5%,并且缺乏内镜检查前的分流检测技术。相比于推荐的双抗体方案,P85-Ab筛查鼻咽癌敏感性更高,联合双抗体法可将鼻咽癌筛查的阳性预测值提高至10倍。
随后,洪金省教授、秦继勇教授、刘宜敏教授、李先明教授围绕该议题交流了各自意见,专家们的奇思妙想,令人耳目一新。
在林勤教授、钟亚华教授、陈冬平教授的主持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超苏教授进行了“鼻咽癌医疗质量控制及管理指标解读”专题报告。他介绍了国家癌症中心鼻咽癌质控指标,指出肿瘤诊疗要做到规范化、同质化,强调了规范肿瘤诊疗行为、促进抗肿瘤药物合理使用、调整完善药物管理政策的重要性,从政策角度出发对鼻咽癌的临床诊疗提出指导意见,获得了在场专家的一致认可。
易俊林教授分享了他在鼻咽癌放疗剂量和靶区勾画方面的多年临床经验,指出应该充分认识鼻咽癌的生物学特征,基于GTV局部侵犯规律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来尽可能缩小放疗靶区。他强调,在鼻咽癌的免疫治疗时代,我们更要从肿瘤生物学行为和综合治疗协同效应出发,实现放疗靶区的优化、照射剂量的优化和正常组织的最大程度保护。
陈晓钟教授则与大家探讨了在鼻咽癌减毒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他指出“减毒增效”是鼻咽癌精准分层治疗的研究方向,靶免联合在复发转移鼻咽癌的探索研究中被证实有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在免疫治疗时代,去铂化、靶免联合的减毒方案具有极大的探索价值,期待免疫时代去铂新方案可以给患者带来疗效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最后,龚晓昌教授、雷风教授、邹国荣教授、隋江东教授围绕该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发表了真知灼见,将会议氛围推向了高潮。
本次会议结束之后,专家们纷纷表示,通过学术交流与讨论,大家对于鼻咽癌的前沿诊疗进展以及鼻咽癌临床诊疗的疑难点有了更为透彻的认识。本次会议针对鼻咽癌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围绕鼻咽癌的筛查、早诊早治、局部晚期鼻咽癌放化疗模式的优化及“减毒”策略的研究探索,将会继续提升鼻咽癌患者的生存,减少毒副作用和改善生活质量。未来,期待全国鼻咽癌领域同道能够加强协作交流,共同为提升中国鼻咽癌诊疗水平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