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建明 | 医有大道,道在整合——从整合医学宣言看肿瘤整合发展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应建明

  纵观漫长的医学史,传统医学与生物医学曾在人体呵护与研究探索中取得有效的成就。然而事物的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曲折运动。随着人类对机体从宏观到微观,从器官到组织再到细胞的深入了解,传统医学、生物医学的局部化、知识碎片化弊端日渐明显。知识无法融合,数据无法转化,医学治疗陷入“头痛医头、脚痛治脚”的被动局面。而整合医学强调医学知识整合的必要性,以及医学各领域之间的协作。主张回归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将医学相关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技术和经验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更符合人体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新的医学知识体系。

  2024年6月22日,《整合医学宣言》在成都震撼发布,旨在推动医学新时代的长足发展。整合医学重视以人为本,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整合肿瘤学作为整合医学的重要分支,同样坚持整体观、整合观和医学观的理念。在临床医学中,肿瘤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得益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恶性肿瘤基础研究的快速开展,我们对肿瘤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肿瘤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治也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由于当前肿瘤研究学科分化过细、过度注重单一层面等问题,导致肿瘤研究及诊疗体系发生偏差,我们对肿瘤的探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肿瘤的本质是什么,究竟是局部影响全身还是整体累及局部,我们应该注重局部,还是注重全身?为什么要将整合医学理念运用到肿瘤领域?

  整合肿瘤学认为“肿瘤是整体调控失常的全身性疾病”,全身调控机制失常促发局部发生突发和恶变,而这一过程又反过来影响整体,导致患者身心平衡失调,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肿瘤研究应基于肿瘤特性,结合最新诊疗技术,将知识系统化,坚持整体与局部并重的原则,重视局部和整体的统一,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肿瘤具有复杂性、异质性、耐药性等特性。其产生涉及肿瘤细胞、肿瘤新生血管、免疫细胞等多细胞调控;发生发展涉及到多个生物学过程,如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等过程涉及不同的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肿瘤微环境也对肿瘤的生长和扩散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单一的学科或治疗方法难以全面理解和应对肿瘤的复杂性。

  目前肿瘤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可谓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病理诊断通过对人体疾病组织或细胞的处理并观察,知微见著,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变化进行研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作为肿瘤精准诊治的基础,其诊断结果直接影响临床医师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判断。如何合理地组合和应用诊断治疗方法,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是肿瘤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医学的服务对象是患者,而非疾病。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往往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临床工作中不仅注重疾病的治疗,更注重患者心理、生理和社会等方面的整体健康。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结合以上论述如何将在肿瘤领域运用整合观念并落到实处?

  • 建立多学科协作平台: 成立包含外科、放疗、内科、病理科、心理学、康复科等各领域专家的肿瘤多学科协作组,定期召开会议,讨论患者的治疗方案,并进行病例讨论和经验交流,实现肿瘤治疗认知观和方法论的整合,打破传统医学界限,促进学科交叉和连接。

  • 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以贴近真实的生命和疾病,避免主观因素干扰为前提,开展医学研究和实践。基础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为基础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肿瘤学的发展。

  • 建立数智化共享的数据平台:收集和整理肿瘤相关的临床数据、生物学数据和影像学数据等,为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源,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 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在肿瘤治疗中,患者的精神力量和身体抵抗力是至关重要的。整合医学强调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对生物层面健康的影响,要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营养状况、运动锻炼等方面,保障患者“自然力”的稳定。同时关注预防与康复,提倡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的饮食习惯等方式,降低肿瘤的发病率,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而言之,“整合医学宣言”对于肿瘤的防治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强调了医学知识整合的必要性,以及医学各领域之间的协作。这一理念不仅对于肿瘤治疗有重要意义,也对整个医学领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我深感其理念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将以此为指引,致力于肿瘤的防治工作,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