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食管癌手术经验分享
--中西整合食管癌专委会学术专场
2024年06月28日,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食管癌专委会第十五次学术会议以线上形式隆重召开。中西整合食管癌专委会主委郑玉玲教授、洪流教授,副主委林丽珠教授、高社干教授、李晶教授、蒋士卿教授、张梅教授、秘书长刘怀民教授、全体专委会成员及全国肿瘤一线专家10365余人参加,学术会议由龚太乾教授主持。
本次学术会议主讲人为中西医整合食管癌专委会的何嵘教授,何嵘教授为外科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肿瘤医院胸外科三病区带组主任。何嵘教授专注于胸部肿瘤的规范化治疗20多年,曾赴意大利安科纳大学联合医院胸外科、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心胸外科访问学习及国内多所顶尖医院交流进修。何教授擅长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等胸外科疾病综合治疗及微创手术技术,任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食管癌专委会常委、辽宁省医学会肿瘤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理事等。
何嵘教授在本场报告中以“新辅助后机器人食管病例分享”为题,从患者的首次接诊,到新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再到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胸腹腔镜联合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的应用,以及患者术后的营养康复管理四个方面为各位专家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
首先何嵘教授在报告中讲到,根据最新的流行性病学调查所示,我国食管癌五年生存率排名仍比较靠后,而发病率却排名靠前,针对食管癌的治疗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目前,食管癌的常用治疗方法有手术、化疗,放疗,同步放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生物治疗、介入治疗等。对于早期食管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切除仍占据重要地位。随着研究的深入,食管癌的术式逐渐变得精准化、精细化,由原先的开胸根除术,发展到现在的腔镜下根除术,以及达芬奇机器人等辅助下腔镜手术,尽最大可能地降低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和食管瘘的形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存时间。
何教授所介绍案例为一IIa+IIc型食管病变患者,胃镜提示为鳞癌并伴胃窦肠型腺瘤,经MDT会诊后决定给予术前新辅助联合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具体方案为“顺铂 + 白蛋白紫杉醇 + 替雷利珠单抗”,共治疗三周期。此时何教授为我们展示了患者治疗前、新辅助两周期后、新辅助三周期后的影像学检查,可以明显看出病灶的缩小,为下一步的手术治疗打好了“第一战”。
何教授强调围手术期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基本康复,包含术前阶段、术中阶段及手术后阶段。此阶段主要包括心理方面准备和病人身体方面准备,心理方面包括医务人员在内,增进与病人及家属的交流,以取得信任和配合,使病人愉快地接受手术;生理方面包括了术前训练、备血和补液、预防感染、胃肠道准备、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等。围手术期的管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还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因此何嵘教授团队在患者接受新辅助联合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等手术禁忌症,以及患者心肺功能良好后,遂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胸腹腔镜联合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经随访,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见明显不适。随后何嵘教授以术中视频的方式,为我们详细讲解了术中的操作、机器人腔镜手术的优缺点、术中出血灶的处理等,使我们获益匪浅。
在报告的最后,何嵘教授向我们分享了自己有关食管癌术后患者营养方面的经验。何嵘教授讲到,此类患者可在术后的第一周采用静脉营养的方式,以减轻对食管的刺激;一周后以胃管的方式给予患者肠内营养;三周后将胃管拔除,恢复正常饮食。这种营养方式可较大程度上降低患者术后食管瘘的形成,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在何嵘教授精彩地演讲过后,与会者热情高涨,纷纷对何教授所讲表示赞同。洪流教授、龚太乾教授等与会者关于手术吻合方式的选择、术后狭窄、术后食管瘘、术后神经以及淋巴结侵犯、术中神经损伤等问题与何嵘教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龚太乾教授此时做出最后总结,他非常感谢何嵘教授为我们带来的学术盛宴,他用精练的语言深刻地概括了机器人辅助下腔镜手术在食管癌治疗领域的现状与前景,这种创新的手术方式以其独特的优势,如提高手术精确度、减少创伤及促进患者恢复等,展示了其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巨大潜力,为未来的手术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同时,龚教授也理性地强调,尽管机器人辅助手术展现出诸多优点,但还需通过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细化手术流程,优化操作技术,努力推动食管癌治疗进入一个更加精准、高效的崭新阶段。
本次学术会议圆满结束,下期学术会议将在7月下旬开讲,让我们敬请期待下一场学术盛宴的到来。
刘怀民,孙旭,屈浩然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