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3)》——环境肿瘤学前沿进展篇


2023年中国环境肿瘤学学科前沿进展(新成果、新技术、大事记)

01

中国抗癌协会环境肿瘤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2023年,兰州大学成立环境肿瘤学中心。2023年11月17日,中国抗癌协会环境肿瘤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并举办中国抗癌协会环境肿瘤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兰州大学李玉民教授当选为首届主任委员。环境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将引领环境肿瘤学科方向,搭建广泛交流合作共享的环境肿瘤防治平台,解决肿瘤防治的关键科学问题,建设环境肿瘤防治的创新体系和模式,着力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环境肿瘤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环境与肿瘤研究领域开创了崭新的局面,使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对国内外环境肿瘤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平台,对于加强肿瘤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创新肿瘤防治模式、制定环境健康政策、提升公众健康教育意识、推广肿瘤防治新技术以及对构建环境肿瘤“防、筛、诊、治、康”的整合医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02

2000—2050年中国胃癌危险因素疾病负担变化趋势

       近年来,中国胃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仍占据全球胃癌负担的44%。国家肿瘤中心、国家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赫捷院士和魏文强团队利用贝叶斯模型预测了未来胃癌发病率和新病例数,并计算了各种可调节风险因素的人群可归因分数。结果显示,H. pylori感染、吸烟、腌制蔬菜和饮酒的影响逐渐下降,但不健康的身体质量指数和糖尿病的影响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50年,胃癌病例将继续增加,其中超过70%的病例可归因于可调节的风险因素,尤其是H. pylori感染。这项研究强调了持续有效地控制风险因素的重要性,以减轻胃癌对中国人民健康的威胁[2]。

03

空气污染、遗传因素和肺癌风险: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的一项前瞻性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中国环境与人类健康国际合作中心,江苏省癌症生物标志物预防与治疗重点实验室沈洪兵院士团队使用英国生物银行数据分析了肺癌发病与空气污染及遗传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长期暴露于颗粒物(PM2.5和PM10)、二氧化氮(NO2)和氮氧化物(NOx)的空气污染可能显著增加患肺癌的风险。此外,空气污染物与遗传风险之间存在加性相互作用,即使遗传风险较低,高空气污染暴露仍会显著增加肺癌风险。这一研究强调了空气污染对肺癌发生的重要影响,尤其是对于具有较高遗传风险的个体。因此,加强空气污染防控,尤其是针对高风险人群,可能有助于降低肺癌的发生率[169]。

04

中国高细颗粒物暴露对肺癌的慢性影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流行病学科、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顾东风院士,南京医科大学江苏省肿瘤标志物与防治重点实验室沈洪兵院士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流行病研究室鲁向锋教授团队对中国的118,551名参与者进行了1992年至2015年的随访,旨在评估高细颗粒物(PM2.5)暴露与肺癌的关系。研究发现,暴露于较高PM2.5浓度的人群肺癌发生和死亡风险更高,其暴露-响应曲线呈非线性关系,且在较高浓度下呈现更陡的趋势。经校正后,暴露于第二至第五PM2.5五分位的参与者与第一分位相比,肺癌发生和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这些结果强有力地支持了高PM2.5暴露与肺癌发生和死亡风险增加之间的关联,突显了改善高污染地区空气质量对公共卫生的重要性[6]。

05

遗传风险、胃癌发生和健康生活方式:基因组关联研究和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卫生中心流行病学教研室,南京医科大学江苏省肿瘤标志物与防治重点实验室,肿瘤个体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环境与人类健康国际合作中心沈洪兵院士团队通过对中国汉族人群进行固定效应荟萃分析和前瞻性队列研究,建立了一个胃癌遗传风险模型,并评估了健康生活方式对高遗传风险个体的益处。结果显示,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多基因风险评分与胃癌风险显著相关,随着风险评分的增加,胃癌的相对风险也增加。与低遗传风险个体相比,高遗传风险个体患胃癌的风险更高。此外,采用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显著降低胃癌的风险,尤其是对于高遗传风险个体。因此,通过采用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减轻高遗传风险个体的胃癌发生风险,为胃癌预防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指导[30]。

06

更新和验证普通人群食道恶性病变诊断模型

       在以内镜检查检测到的食管恶性病变为主要结果的风险预测模型中存在识别被忽视患者的不足。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遗传学实验室,肿瘤发生与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柯杨教授和何忠虎教授团队通过重新定义预测结果更新和验证恶性食管病变的风险预测模型。通过中国食管癌内镜筛查随机对照试验(ESECC试验)和安阳食管癌队列研究(AECCS)的数据,建立了包括年龄、ESCC家族史、低体质指数、燃料类型、进食习惯和摄入剩菜剩饭等因素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和0.71。当对人群中高风险个体的前50%或前10%进行筛查时,与全面筛查相比,检出率均有所提高。这一工具可能有助于提高中国食管癌国家筛查计划的效率,并在高风险地区实施精准筛查策略[36]。

07

中国宫颈癌筛查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的有效性: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临床试验

       中国国家宫颈癌筛查计划中引入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检测的证据十分重要。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朗景和院士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国家肿瘤中心/国家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乔友林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基于人群的、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临床试验,在中国20个城乡结合部的基层卫生中心开展。该研究纳入60,732名妇女,发现hrHPV阳性者基线疾病风险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24个月后,hrHPV阴性妇女在农村地区CIN2+和CIN3+的风险显著低于细胞学或VIA/VILI组。通过细胞学分流,农村hrHPV阳性妇女的阴道镜检查转诊率降至2.8%,且CIN2+产出明显高于其他组。城市妇女通过细胞学分流进行hrHPV基因型分型可显著降低阴道镜检查转诊率。hrHPV测试在基层卫生中心是一种有效的初筛方法。将hrHPV测试(城市地区基于聚合酶链反应,农村地区基于杂交捕获)纳入中国的国家筛查计划是合理的。

08

醛脱氢酶2通过稳定PD-L1表达介导酒精诱导的结直肠癌免疫逃逸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国南方肿瘤国家重点实验室,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食管癌研究所符立梧教授团队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中酒精对PD-L1表达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究。结果显示,酒精暴露会诱导CRC细胞中PD-L1的表达,并提高ALDH2的水平,该酶是参与酒精代谢的重要酶。研究还发现,在小鼠CRC模型和CRC患者中,酒精暴露导致肿瘤组织中淋巴细胞的浸润水平降低。此外,在CRC患者的肿瘤组织中,ALDH2和PD-L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在机制上,ALDH2通过物理与PD-L1的细胞内段相互作用,抑制SPOP介导的泛素化降解,稳定PD-L1的蛋白表达。重要的是,ALDH2抑制剂能够减少CRC细胞中的PD-L1蛋白表达,促进肿瘤浸润性T细胞(TILs)的浸润,从而显著增强小鼠CT26 CRC模型中抗PD-1抗体的疗效。这一发现突显了ALDH2在促进酒精介导的肿瘤免疫逃逸和促进肿瘤进展中的关键作用[25]。

09

室外空气颗粒物(PM1)与胃癌的空间分析

       颗粒物(PM1)因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1µm可能比PM2.5有更大的健康风险。然而,目前缺乏对PM1暴露与胃癌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兰州大学环境肿瘤研究中心李玉民教授和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胡文彪教授联合首次探索了PM1长期暴露与胃癌发病的相关性。该研究采用贝叶斯条件自回归模型和非线性回归模型探索PM1、PM2.5、NDVI、GDP及饮酒吸烟行为指数(drinking and smoking behavioral index,DSBI)与甘肃省胃癌发病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胃癌发病率高的地区存在PM1暴露与胃癌发病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在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ge-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es ,ASIR)大于40的县区。此外,DSBI也与胃癌发病率正相关。相比于PM1, PM2.5暴露与总ASIR超过40、男性ASIR超过50以及女性ASIR超过20的县也呈正相关。这些结果提示了在胃癌高风险地区,PM1暴露与胃癌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能与其他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测环境因素与胃癌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主编】

李玉民   兰州大学

李兆申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副主编】(按姓氏拼音排序)

胡三元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胡文彪   昆士兰科技大学

季加孚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乔   梁   悉尼大学医学院Westmead医学研究所

乔友林   中国医学科学院

汤朝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吴   泓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徐   骁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张学文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张亚玮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周   俭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周文策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朱继业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蔡金贞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陈   昊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陈天辉   浙江省肿瘤医院

陈耀龙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陈应泰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樊海宁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方驰华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甘   婷   昆士兰科技大学

郭文治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何裕隆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

胡建昆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胡俊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胡晓斌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冀   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荚卫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简志祥   广东省人民医院

焦作义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康鹏德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李   非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李   华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李   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李文涛   上海市胸科医院

刘   蓓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刘昌军   湖南省人民医院

刘光琇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刘宏斌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940医院

刘   杰   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刘   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刘   涛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门同义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孟文勃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彭   健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冉江华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

邵英梅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宋爱琳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宋克薇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孙   备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田普训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保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王德贵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王东升   兰州大学药学院

王   捷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王俊玲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王   艳   首都医科大学

卫洪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吴   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谢小冬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杨克虎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杨   扬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张德奎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张继军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张   磊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张水军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   毅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赵青川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郑   弘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周彦明   厦门大学第一医院

朱   帆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2]HE F, WANG S, ZHENG R, et al. Trends of gastric cancer burdens attributable to risk factors in China from 2000 to 2050 [J]. 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 2024, 44: 101003.

[6]LI J, LU X, LIU F, et al. Chronic Effects of High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Exposure on Lung Cancer in China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20, 202(11): 1551-9.

[25]ZHANG H, XIA Y, WANG F, et al. Aldehyde Dehydrogenase 2 Mediates Alcohol-Induced Colorectal Cancer Immune Escape through Stabilizing PD-L1 Expression [J]. Adv Sci (Weinh), 2021, 8(10): 2003404.

[30]JIN G, LV J, YANG M, et al. Genetic risk, incident gastric cancer, and healthy lifestyle: a meta-analysis of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and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 Lancet Oncol, 2020, 21(10): 1378-86.

[36]LIU M, ZHOU R, LIU Z, et al. Update and validation of a diagnostic model to identify prevalent malignant lesions in esophagus in general population [J]. EClinicalMedicine, 2022, 47: 101394.

[169]HUANG Y, ZHU M, JI M, et al. Air Pollution, Genetic Factors, and the Risk of Lung Cancer: A Prospective Study in the UK Biobank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21, 204(7): 8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