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3)》——环境肿瘤学未来展望篇
来源:环境肿瘤学专业委员会 时间:2024-06-07
本学科发展趋势与对策
01
未来5年发展的战略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工业生产的加速、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变化,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同时,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日趋复杂,这些因素将进一步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预计2040年全球将新增2840万癌症病例,比2020年增加47%。最新研究报告指出,未来50年全球肿瘤患者将显著增加,预计到2070年,所有肿瘤的发病率将比2020年多一倍。肿瘤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也是造成医疗负担沉重的主要原因。我国肿瘤防控形势非常严峻,针对环境肿瘤防治的战略需求,提高人民群众防病治病能力刻不容缓。
但是,环境肿瘤防治存在复杂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环境肿瘤预防与诊疗的不均衡性:尽管21%~42%的癌症死亡病例是可以预防的。但是,全球癌症预防工作远远滞后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全球卫生与国际发展议程》(The Global Health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da)表明,对于环境污染的资金支出小于全球发展支出总额的0.5%。据报道,在美国、欧洲和加拿大,只有不到4%的公共预算用于癌症预防。同样,我国癌症患者每年的大部分医疗费用用于进展期癌症的综合治疗,但疗效仍不理想。此外,全球无论是国家之间还是国家内部,在癌症控制规划和实施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比如烟草控制方面。其次,环境暴露(如空气污染和气候)表现出空间差异性,暴露于环境危害的情况在国家、区域、社区和个人之间不成比例地分布,特别是在经济地位低的地区。总之,全球、国家和地方各级癌症预防工作的不足对有效的环境癌症的预防造成了重大障碍。
在全球范围内,癌症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投入远远超过于环境癌症预防。因此,环境肿瘤预防目前最大的挑战是诊治和预防之间的不平衡性。如何做到“预防为主”,这涉及到管理体系、政策、标准和资金的挑战。资金的错配和缺乏直接限制了肿瘤预防的进展。政府肿瘤预防政策和战略与地方实施之间的差异,全球化的肿瘤预防政策和战略与国家层面之间的分裂,阻碍环境肿瘤的预防。这可能与“发展-环境-肿瘤”之间的矛盾性相关。全球工业化、农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带动全球经济的发展,但是,人类付出的代价是生态环境的污染,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以及肿瘤的高发。已经明确的致癌物(如烟草、酒精等)在国际和国家市场仍然兴盛。随着中国经济快速转型、人口众多和老龄化,中国在癌症控制和预防方面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除国家层面之外,环境肿瘤预防的关键点是人类健康理念和行为,未来需要加强肿瘤健康教育。对于每个国家和研究者而言,环境肿瘤研究和预防工作的长期性是一个很大考验。总之,未来环境肿瘤的预防要坚持公共卫生健康政策行动不能与环境政策行动脱钩。
(2)现代环境因素与肿瘤高发:现代城市环境中人口有长期接触环境致癌物的潜在风险。研究报道倾倒有毒废物和城市废物的地区、非法垃圾场、道路灰尘、城市土壤等与人类肿瘤的发生相关。当今,飞机、汽车、铁路和火车的交通噪音广泛分布在城市地区和机场周围[167]。相关研究报道噪声暴露与人类肿瘤的发病相关(如乳腺癌)。全球的城市化使得城市绿色空间减少,研究报道绿色环境与人类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负相关。现代夜间人工照明的广泛使用大大改变了生物体适应自然光的节律性。研究表明,夜间人工照明(ALAN)与乳腺癌等疾病相关[168]。快速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增加了化学物质的暴露。有研究证实使用快速增加的塑化剂、抗生素、染发剂化学品、邻苯二甲酸酯、阻燃剂、双酚A、防腐剂、电离辐射等可以增加肿瘤发病率。
(3)环境因素与儿童、青少年肿瘤:在过去四十年中,癌症发病率的上升,特别是儿童癌症发病率的上升被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接触危险化学品。研究发现脐带血中超过300种工业化学品可能与产前暴露于环境致癌物有关。当今,儿童和青少年仍暴露于环境致癌物,其中大多数环境致癌物尚未被确定,人们对于儿童、青少年接触的环境致癌物的认识不足。儿童、青少年较成人相比,因其宫内和出生发育的特殊暴露、细胞快速生长和发育所固有的能量代谢特性,对环境致癌物更加脆弱和敏感。研究表明,妊娠妇女接触到的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ors,EDs)、己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DES)、有机氯农药、空气污染(PM2.5)、室内空气污染、被动吸烟、饮食(丙烯酰胺)、水污染(砷、氯仿)、X射线辐射等环境因素与儿童肿瘤的发生相关,相关肿瘤包括星形细胞瘤、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非霍奇金淋巴瘤、ALL和肾母细胞瘤、肺癌、结肠癌、直肠癌、膀胱癌、白血病等。
(4)环境肿瘤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内外环境因素导致肿瘤发生的系统研究和内在机制探索仍有许多空白,大多数肿瘤相关环境危险因素的筛查仍处于流行病学研究的初级阶段,需要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地区差异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关于环境暴露对人类肿瘤影响的科学证据仍然需要确定。环境对肿瘤的影响是动态变化的,其对研究方法带来了很大挑战,对环境肿瘤的研究方法尚有局限性,对环境肿瘤的认识和理解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极大的潜力。全球、国家和地方各级肿瘤预防工作的不平衡也是肿瘤预防的重大问题。
(5)环境肿瘤预防意识面临一定的挑战:虽然癌症发病率在增加,但普通公众仍然对他们面临的风险程度和风险的来源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预防意识不强。研究报道,行为风险因素依然是癌症的重要原因。然而,在改变个人健康行为方面存在许多挑战。因为对健康知识的获取、对健康的态度和行为改变之间的关系并不具有完全一致性。
基于以上情况,未来5年环境肿瘤学发展的战略需求是:
(1)全面提高对环境肿瘤的认识,促进落实中国健康战略
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肿瘤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疾病,而环境因素则导致了70%-90%的肿瘤发生,研究肿瘤发生发展的环境因素,预防肿瘤的发生,是降低肿瘤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关键,建立完善的环境肿瘤防治网络体系和研究中心势在必行。中国抗癌协会环境肿瘤学专委会致力于开展环境肿瘤防控体系性研究,从影响肿瘤发生的多种环境因素入手,努力使导致人民群众罹患肿瘤的环境因素减少到最小,坚决贯彻“健康中国战略”重大决策部署,扎实落实习总书记“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精神,认真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强调的“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提高对环境肿瘤的认识水平,符合民生国计、经济发展、安全稳定的战略需求。符合医疗与健康发展的刚性需求。整合资源,统筹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加强与政府部门和决策的沟通和合作,推动环境保护和肿瘤预防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提高社会对环境健康的关注度,减少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加大公众宣传和教育力度,加强对环境健康和肿瘤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环境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促进环境健康行为的形成和推广。
努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人人参与的肿瘤防治模式体系,是推动环境肿瘤防治,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地实施的重大战略需求。
(2)加强环境肿瘤防治研究基地(中心)建设,着力提高环境肿瘤防治水平
建立基于多学科的环境肿瘤防治研究基地(中心)是环境肿瘤学发展的战略需求。加强跨学科合作和交流,共同解决环境肿瘤领域面临的挑战。充分发挥抗癌协会的人才、学科和资源优势,促进各医学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加强环境因素与肿瘤发生的研究,将创新的科学技术整合应用于环境肿瘤防治体系中。环境肿瘤防治研究基地(中心)将推动环境肿瘤防治研究和预防政策融为一体。通过环境暴露、分子流行病学、基因组、代谢组学、易感性和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等研究,发现有效的肿瘤干预措施,促进肿瘤预防及早诊早治新技术研发。通过建立高发区环境肿瘤监测网络和大数据库,构建肿瘤发生及相关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创新肿瘤环境高危因素监测模型和预防体系,研究肿瘤诊治的新策略,提升肿瘤的诊治水平和防控能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咨询。
(3)制定和推动中国抗癌协会环境肿瘤学相关指南落地实施
中国抗癌协会提出的“防、筛、诊、治、康;评、扶、控、护、生”整合医学理念是肿瘤防治的系统思维。环境肿瘤学专委会的重要任务是贯彻“MDT to HIM”整合医学理念,制定并示范环境肿瘤学CACA指南,并实现指南推广应用,建立规范管理的整合体系。
环境肿瘤学专委会要积极制定和推动环境肿瘤学相关指南,不仅聚焦肿瘤发病的环境因素、相关机制、预防、早期筛查和诊疗,而且要针对地域差异性和数据共享等的环境肿瘤问题,研究公共卫生政策等问题。公共卫生政策行动必须与环境肿瘤防治政策相辅相成。推动构建由政府领导、学术团体引导、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着重指导开展环境肿瘤的科普宣传教育,提供干预建议和措施。环境肿瘤专委会和环境肿瘤防治基地(中心)支撑和有效落实环境肿瘤学CACA指南的具体实践,将切实推动我国肿瘤防治工作,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4)着力促进环境肿瘤防治领域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依托中国抗癌协会环境肿瘤学专委会相关大学、科研机构、医院、CDC以及创新企业等优势资源,促进环境肿瘤防治技术发展和转化医学能力提升。充分利用环境肿瘤大数据库资源联合影像学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研发环境肿瘤的预防、监测预警、诊疗和随访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发高效的人工智能仪器设备,用于环境肿瘤的预防、健康管理、临床辅助诊断系统、临床治疗决策系统以及健康状况评价系统,推动医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强环境肿瘤防治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特别针对肿瘤发生相关的环境-肿瘤等科学问题,开展全国性多中心研究,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更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提高环境肿瘤研究的水平和效率。
努力建立全国性开放共享的肿瘤精准诊疗和预防的科研大平台,研发肿瘤早筛和精准诊疗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方法。推动环境肿瘤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产出,促进医教融合、科教融合、产学研用融合、科技成果转化,驱动科技创新,搭建临床研究和产业转化的桥梁,服务经济社会和人民健康。
(5)探索创新环境肿瘤监测的方法和技术
建立完善的高发肿瘤环境监测体系,以高危人群队列建立为基础,筛选易感人群,并进行随访。创新肿瘤环境高危因素监测和评估体系。建立高危人群饮食、生活习惯、居住环境和野外科学观测台站数据等多维环境因素相关联的空间监测方法,研究实时监测环境暴露的技术,研究高发肿瘤与环境生态屏障、环境中微生物、理化因素、微量元素、重金属污染及气候变化等环境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包括研究,如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模式变化、水土气的污染、资源断区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扰动等所加速导致的自然地球系统变化对肿瘤的影响。同时,系统研究高危人群的饮食、生活行为、居住条件、人文环境变迁、经济状况以及社会因素对肿瘤发生的影响,评估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环境肿瘤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6)完善肿瘤防控体系,创新环境肿瘤防治模式
针对我国肿瘤高发的严峻形势,加强环境肿瘤防治体系建设,推进肿瘤的环境因素干预、实施早筛早诊早治和联合科研攻关是肿瘤防控的关键。建立由政府领导,中国抗癌协会统筹指导,以环境肿瘤防治研究基地(中心)为基础的环境肿瘤精准防控体系。一方面,中国抗癌协会加强与各级政府、医疗科研机构、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合作,开展环境肿瘤监测和防治研究,建立适合国人的健康生活和肿瘤防控的新模式,研究健康环境优化的新策略,服务人群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分享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资源,创新环境肿瘤学研究策略,努力为治理和改善健康环境贡献中国智慧。通过建立以环境肿瘤防治研究基地(中心)为基础的肿瘤防控体系,创新环境肿瘤防治模式。加强多方面多部门的合作,将环境肿瘤的研究和预防政策融为一体,为环境肿瘤防治开辟新的领域,促进和完善肿瘤防控体系。突出预防和诊疗并重,提升肿瘤防治整体水平,推动中国环境肿瘤防治的发展。
02
未来5年重点发展方向
(1)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肿瘤大数据和监测体系
我国环境因素引起肿瘤的大数据监测平台相对较少,对比先进国家仍然滞后。目前,中国肿瘤登记中心开展全国肿瘤医院随访登记数据收集、质量控制、汇总分析与数据发布,但是整体的肿瘤监测还不是十分完善。国家医疗质量监测系统(简称HQMS)与各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连接,但各医疗、科研机构信息数据单一分散,不能共享,且信息量偏小,信息孤岛普遍存在。同时,我国缺乏与肿瘤相关环境因素监测体系。许多肿瘤研究缺乏长期追踪随访和政策支持,未能形成有机的系统性整体,目前的情况既不能形成完善的环境肿瘤防治研究体系,也不利于肿瘤防治政策的制定,也不能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中国抗癌协会急需建立环境肿瘤防治的网络体系,加强和完善我国环境肿瘤大数据和监测体系建设。一方面为环境肿瘤的预防提供指导,另一方面为肿瘤早筛、早诊和早治提供技术和学术支持,为国家卫生健康政策制定提供良好的科学支撑。
加强环境肿瘤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开发。利用数据挖掘、模式识别等技术手段,发现环境因素与肿瘤的关联规律,提高肿瘤风险评估的精准度和准确性。推动环境肿瘤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环境肿瘤监测和预警体系,实时监测各类环境暴露的浓度和分布,及时预警环境风险,提升对环境变化和人体健康关联的预测能力,开发高效的预警系统,为肿瘤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积极开发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并推动其在环境肿瘤的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及监测中的应用。
(2)加强对环境肿瘤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
环境因素是肿瘤发病极其重要的因素。但是,就目前而言,研究环境因素与肿瘤发生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尤其是环境因素和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探索仍然任重道远。导致肿瘤发生发展内外环境因素的系统性研究和内在机制探索存在大量空白。
因此,采用现代整合医学体系研究肿瘤发病的环境因素,研究其对策,对于降低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意义非凡。要加强环境因素与肿瘤关系的研究。深入研究环境因素对肿瘤发生的机制,特别要关注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态环境及暴露等外环境因素,以及饮食、生活行为、精神和社会等因素与肿瘤发生的深入研究。
加强环境肿瘤分子生物标记物的研究。采用人类基因组计划、功能基因组学、二代测序、以基因-环境相互作用(GEI)等技术研究肿瘤的环境暴露测量、环境肿瘤的分子机制,发现与环境暴露、易感性(包括遗传)的环境肿瘤分子生物标记物(如炎性生物标记物、DNA甲基化生物标记物和环境相关遗传分子标记物等)。同时,在群体的基础上强调个体,从而提升靶向肿瘤预防和治疗。为开发环境肿瘤防治新技术奠定基础。
(3)积极扩大和拓展环境肿瘤研究的组织机构
环境肿瘤的防治研究已经受到国际学界和相关领域的高度关注。但是环境因素与肿瘤发生的防治研究还远远不够,还没有形成环境肿瘤防治研究体系和学术组织构架,缺乏环境肿瘤的专业人员和学科。环境肿瘤学的理念和发展尚在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和学科体系,该领域有巨大的挖掘和拓展空间。
2007年美国匹兹堡大学提出建立跨学科的环境肿瘤学中心,但十多年过去了,在全球范围内环境肿瘤中心极少。尽管2023年11月,中国抗癌协会批准成立了中国抗癌协会环境肿瘤学专委会,开启了环境肿瘤防治的新方向,但目前环境肿瘤学研究体系和专业人员的严重缺乏。
今后要积极扩大和拓展环境肿瘤研究的组织机构。发展环境肿瘤研究的专业人员,大力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环境肿瘤防治研究基地。针对环境与肿瘤发生的预防和诊治关键问题,研究环境肿瘤的诊治新方法,构建可推广的环境肿瘤精准防控体系,打造环境肿瘤防治研究的平台,加强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培训培养高层次肿瘤防治专业人才,促进医药及相关产业发展,提高我国环境肿瘤的早诊早治率和肿瘤防治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4)加强对环境肿瘤防治的健康指导和科普宣传
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健康优先发展体现在社会生活全过程、全方位、全周期地维护人民健康。
目前,环境因素引起肿瘤的健康指导远远不能满足健康中国战略的要求,民众对环境肿瘤的防治意识还远远不够,不论从环境因素的预防,还是饮食、生活习惯以及社会因素等健康咨询、宣传和指导,以及环境治理还有很大的差距。宣传指导优化健康生活方式,改善及治理生活环境,保障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是各级政府和各级学协会组织重大的责任和使命。
因此,加强对环境肿瘤防治的健康指导和科普宣传迫在眉睫。注重健康宣教和科学指导,预防环境肿瘤发生,坚持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将维护人民健康的范畴从传统的疾病防治拓展到生态环境保护、职业安全、意外伤害、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实现对生命全程的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坚持预防为主,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坚持防治结合,加强大气、水、土壤、工业污染等治理,建设有利于健康的生态环境。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加强环境肿瘤防治的健康指导和科普宣传对维护人们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着力推动环境肿瘤学的快速发展
环境肿瘤学作为新兴学科,主要聚焦环境因素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环境因素与肿瘤发生的相关性,针对肿瘤易感人群的环境暴露,采用通过分子生物学、多组学、生物信息学及大数据等多学科技术,研究引起肿瘤发生的环境因素及其机制,发现肿瘤早筛早诊的特异性的分子靶标,研发高效实用特异性的肿瘤早筛和诊疗新技术,建立肿瘤科学防治的交叉学科体系和肿瘤防治研究创新平台,建设环境肿瘤学学科专业队伍及网络体系。环境肿瘤学科对于肿瘤防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促进环境肿瘤学发展是肿瘤防控的关键。未来主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合作与联动机制:公共卫生政策行动必须支持环境肿瘤防治政策行动,应在政府的领导和全社会的参与下,告知环境肿瘤的潜在风险,提供干预建议和措施。制定积极的环境肿瘤防治的政策。
2、预防原则:预防原则根植于环境肿瘤学的首要地位。上游干预措施比下游干预措施更有利于生命健康。环境肿瘤一级预防尤为重要。强化环境肿瘤预防意识,采取安全和绿色措施,尽量减少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是未来环境肿瘤学的追求目标。
3、新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发现:研究环境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并发现与环境暴露、遗传易感性和肿瘤发生相关的分子生物标志物。研发环境肿瘤的干预措施。
4、促进跨学科合作和交流:鉴于环境肿瘤领域的复杂性和紧迫性,需要多学科的高度交叉和整合。加强与流行病学、环境科学、毒理学、生物信息学等相关学科的合作。采用高通量测序、宏基因组学、液体活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环境肿瘤生物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
5、加强国际间跨国合作:环境肿瘤研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密切相关,未来,国际间的公共卫生合作在政策、制度和环境改善将是环境肿瘤学研究的大趋势。
6、建立环境肿瘤防治研究基地(中心):是环境肿瘤防治的重要支撑。环境肿瘤研究基地(中心)的研究路线是:“从现代环境因素入手—针对肿瘤易感人群的环境暴露—通过分子生物学、多组学、生物信息学等的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发现肿瘤早筛早诊的特异性的分子标记物—研发环境肿瘤干预、早筛、早诊及治疗新技术—用于环境肿瘤的早筛早诊早治及预防和健康指导—建立肿瘤防治创新体系—建设现代环境肿瘤学模式和创新体系”。
环境肿瘤研究基地(中心)一般包括四部分:环境肿瘤大数据库建立,肿瘤环境危险因素监测和预警体系建立,环境肿瘤发病机制及早筛早诊早治新技术的研究,环境肿瘤防治模式和创新体系研究。
03
未来5年发展对策
中国抗癌协会环境肿瘤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环境肿瘤研究领域开创了崭新的局面,将建立更加广泛交流合作共享的环境肿瘤防治平台,研究解决肿瘤防治的关键科学问题,建设环境肿瘤防治的创新体系和模式。中国抗癌协会环境肿瘤学专委会对于促进我国肿瘤防治工作将发挥重要作用。未来5年环境肿瘤学发展对策是:
(1)环境肿瘤大数据库建立
建设环境肿瘤大数据库是环境肿瘤学中心的基本科学支撑。以临床数据为基础,实现对环境肿瘤危险因素的分析、筛选与评估,研究环境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分子特征和环境因素特征。研究环境肿瘤早筛早诊的新技术,建立政府指导、科研医疗机构技术支撑、社会多元参与的环境肿瘤大数据网络体系。1)构建环境肿瘤大数据平台:在政府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建立环境肿瘤网络信息系统,将相关肿瘤患者临床信息录入数据库,建立环境肿瘤大数据库。2)构建环境肿瘤搜索引擎:通过大数据分析,研究相关肿瘤发生的环境因素、高危因素、临床特征、实验室特征、影像特征、病理特征以及分子特征及治疗方法,并与并发症和生存等相关联,分析挖掘内在规律,实现对肿瘤环境危险因素的分析、筛选与评估,研究肿瘤的环境流行病学特征、疾病谱特征和基本规律,创建癌症地图,获得对病例空间分布的现实分析。并对这些区域可能引起癌症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研究。3)环境肿瘤生物样本库:基于临床大数据的相关信息,建立完善环境肿瘤生物样本库。4)建立环境肿瘤高发地域网络监测体系:针对环境肿瘤发病特征,建立肿瘤基因谱、转录谱、蛋白谱及代谢谱数据库。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发掘多元肿瘤不同阶段的分子标记,并进行跟踪调查。5)建立环境肿瘤患者的临床研究:回顾性研究环境因素与肿瘤发生的相关性,建立前瞻性队列研究,对环境肿瘤患者信息和样本进行动态监测,研究发病特征和环境因素的规律。6)研发环境肿瘤早筛早诊早治的AI技术:基于临床组学、生物信息组学和生物多组学等先进技术,研发用于环境肿瘤早筛、诊断、治疗及肿瘤预后检测的人工智能系统和设备。7)建立评价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可环境肿瘤患者开展临床新的方法、新药物及新技术的研究和疗效评价,建立技术评价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制定行业标准,为科学预防、诊治肿瘤和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2)肿瘤环境危险因素监测和预警体系建立
环境肿瘤危险因素监测和预警体系的规划主要包括:1)构建环境危险因素高危人群,建立易感人群观测点,研究高危易感人群饮食、生活习惯、精神因素、家族史、居住环境、职业环境、地球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对肿瘤发生的影响。2)构建高危人群肿瘤监测体系,设立高发区环境肿瘤科学观测站,建立环境肿瘤实时监测中心。3)建立环境肿瘤高危人群队列,筛选易感人群,设立对照组,进行干预研究,进行长期随访和跟踪监测,研究肿瘤发生的环境因素和防控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拥有环境暴露纵向指标的大型流行病学联盟(cohort for Heart and Aging Research in Genomic Epidemiology,CHARGE)被大量利用,作为研究随时间推移的重复环境暴露的一种方式,并将累积和随时间变化的暴露纳入复杂疾病风险的评估。4)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肿瘤高危因素特征,建立环境肿瘤高危人群预警监测大数据体系。
(3)环境肿瘤机制和精准防治新技术研究
基于环境肿瘤大数据库和高危因素预警检测数据库,将分子流行病学、多组学和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体内外实验,深入研究环境与肿瘤的分子机制。研究环境与基因的相互作用,发现环境肿瘤新的生物靶标,研发环境肿瘤早筛早诊早治的新技术,建立创新型的交叉学科研究平台。1)采用蛋白组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等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环境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多组学改变,确定环境因素和肿瘤发生机制。2)研究环境与基因的相互作用,筛选环境肿瘤特异性敏感性的分子靶标。3)研发环境肿瘤干预新技术;采用生物组学、临床组学以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发现环境肿瘤早诊、早治和预防新技术。4)建立创新型的交叉学科精准医学平台。5)开展新技术的多中心研究,提高环境肿瘤防治效率。
(4)环境肿瘤防治模式和创新体系研究
基于环境肿瘤学研究中心,建立肿瘤防控的新模式:1)环境肿瘤学中心与政府部门合作,建立环境肿瘤大数据网络平台,整合多家医院、CDC、健康管理中心及环境肿瘤监测点的网络信息资源,构建环境肿瘤防治网络体系,与当地医疗机构、CDC和相关机构形成密切的合作联动机制,建立精准化的环境肿瘤监测点和防控体系,环境肿瘤学中心提供肿瘤防治策略和建议,并与政府建立联动机制,创新环境肿瘤防控的新模式。2)将研发的环境肿瘤早筛早诊试剂盒等新技术、新产品用于高发环境肿瘤的干预,包括监测系统、实现预防、诊疗及跟踪监测一体化服务。3)针对环境肿瘤高发易感人群,建立精准化的监测点和防控体系。4)由政府领导,社会参与,以互联网、讲座、书籍等为宣传方式,向高危人群告知潜在风险,提供干预建议和措施,开展环境肿瘤的科普工作。5)建立有科学支持和需求评估的环境与肿瘤教育项目。6)创新环境肿瘤防治的政策,推动市场激励机制。7)通过多项多元措施开展环境肿瘤学继续医学教育项目。8)发展广泛参与的科普项目。9)通过肿瘤环境高危因素监测预警体系用于环境肿瘤的早筛早诊早治和健康指导。10)创新环境肿瘤防控的新模式,形成示范推广,提高环境肿瘤的防控能力。11)增加对环境肿瘤学领域的研究经费投入,支持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我国在环境肿瘤学领域的科研水平和竞争力。
(5)推动环境肿瘤防治研究基地(中心)建设
未来5年,在中国抗癌协会的领导下在全国建立100家环境肿瘤防治研究基地(中心),其主要的任务是:
(1)加强与政府沟通和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和健康政策,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肿瘤预防控制。
(2)建立环境肿瘤大数据体系。积极与各级政府部门合作,建立环境肿瘤网络信息体系,建立当地环境肿瘤数据库,开展环境肿瘤的临床研究,研发用于环境肿瘤早筛、诊断、治疗及预防的新技术。
(3)建立环境肿瘤高危人群监测预警体系。建立科研和科普基地,建立环境肿瘤高发区高危人群预警监测点。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在高发区建立环境肿瘤人群队列研究和预警监测体系,拓展渠道,开展环境肿瘤的专项研究。创新符合中国特色的环境肿瘤预防模式。
(4)整合全社会资源提升环境肿瘤的防治能力。广泛联系各级政府、各地方分会、科研院所、医院、企业,积极开展环境肿瘤防治规范制定、规范标准制定、产学研转化等。构建环境评价体系,指导环境肿瘤预防,积极推进公共卫生政策研究,建立科学规范的环境肿瘤学临床路径,宣传指导环境肿瘤学的健康管理模式。
(5)加快环境肿瘤学CACA指南的编写工作(学术+科普)。组织专家编写科普版的环境肿瘤学CACA指南,通过多种形式系统性开展环境肿瘤学CACA指南科普版推广解读,降低环境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6)积极开展与医疗、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环境肿瘤防治创新能力提升。
(7)承担政府有关部门赋予中国抗癌协会与环境肿瘤学工作相关的任务和职能。包括承接政府职能转移项目,决策咨询,建言献策等情况。
(8)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公益救助,参与各种大、小型公益义诊及公益救治工作。
(9)积极编写宣传环境肿瘤学防治的学术专著。用科学、专业的环境肿瘤学科普知识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管理水平。
(10)拓展专业委员会成员队伍,吸纳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专委会。
(11)积极开展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以环境肿瘤热点问题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抗癌防癌科普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提高防癌意识。提高公众对环境污染和肿瘤预防的认识,培养环境健康意识,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和肿瘤预防工作。
(12)促进跨学科合作。加强与流行病学、环境科学、毒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合作和交流,形成跨学科的研究团队。
(13)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先进机构和中心的合作和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和跨国研究,分享经验和资源,提升我国在环境肿瘤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地位。
(6)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环境肿瘤学研究新方法
环境肿瘤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环境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临床环境流行病学、时空流行病学、动物实验、环境肿瘤暴露的评价及环境肿瘤检测新技术。流行病学方法已被广泛用于检验癌症的因果假设。环境肿瘤学的标准流行病学方法包括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时间序列分析方法、野生动物研究、“迁移”研究、癌症趋势研究和其他相关方法。生态学研究是证明环境暴露与癌症之间关联的一种有效的研究设计。
分子流行病学主要研究与肿瘤发生相关的环境因素,并探索用于癌症检测的遗传和易感生物标志物。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为个体和群体水平上的预防和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测序技术在分子水平对于肿瘤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有待开发出实验系统筛选候选致癌物或诱变因子。近年来,环境肿瘤分子生物标记物(如DNA甲基化、代谢组学、炎症指标等)的研究突飞猛进。动物模型的可控性和体外实验研究增强了对于复杂环境因素的了解,有助于深入研究环境致癌物的分子机制。长期致癌性实验是识别潜在人类致癌物最有效的方法,同时,癌症危害和风险评估是识别、量化和评估癌症风险的标准方法。未来,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机械数据和预测工具进行决策。目前,通过动物、细胞培养模型以及高通量和其他非流行病学方法,阐明暴露于各种毒素增加相关癌症风险的机制。环境基因组学主要研究与环境反应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环境表观基因组学研究环境因素对基因组水平表观遗传的影响,有助于将表观遗传修饰用于癌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环境蛋白质组学在蛋白质水平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机制,识别和开发反映这些污染物暴露的蛋白质标志物,并将其应用于人群监测。环境代谢组学可用于评估暴露于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效应和分子机制,特别是在评价低剂量环境毒性方面具有优势。环境暴露学是连接环境科学与毒理学、流行病学、健康科学、风险评估等相关学科的重要环节。环境暴露科学主要研究污染的程度、暴露途径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外环境的暴露剂量。值得注意的是,环境暴露和癌症发病之间存在10-20年或更长时间的潜伏期,对评估过去和近期暴露的影响带来了重大挑战性。目前,研究面临的一个很大挑战是如何清楚地阐明统计学和生物学因果关联。当今,我们不断面临着新的环境因素(如人造化学品、纳米技术、新一代杀虫剂、药物等)和新的暴露模式,这为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检验程序和监管信息将需要进一步完善。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环境肿瘤学研究的新方法是未来的重要策略。
【主编】
李玉民 兰州大学
李兆申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副主编】(按姓氏拼音排序)
胡三元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胡文彪 昆士兰科技大学
季加孚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乔 梁 悉尼大学医学院Westmead医学研究所
乔友林 中国医学科学院
汤朝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吴 泓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徐 骁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张学文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张亚玮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周 俭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周文策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朱继业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蔡金贞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陈 昊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陈天辉 浙江省肿瘤医院
陈耀龙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陈应泰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樊海宁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方驰华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甘 婷 昆士兰科技大学
郭文治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何裕隆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
胡建昆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胡俊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胡晓斌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冀 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荚卫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简志祥 广东省人民医院
焦作义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康鹏德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李 非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李 华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李 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李文涛 上海市胸科医院
刘 蓓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刘昌军 湖南省人民医院
刘光琇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刘宏斌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940医院
刘 杰 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刘 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刘 涛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门同义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孟文勃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彭 健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冉江华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
邵英梅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宋爱琳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宋克薇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孙 备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田普训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保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王德贵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王东升 兰州大学药学院
王 捷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王俊玲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王 艳 首都医科大学
卫洪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吴 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谢小冬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杨克虎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杨 扬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张德奎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张继军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张 磊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张水军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 毅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赵青川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郑 弘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周彦明 厦门大学第一医院
朱 帆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67]HANSEN J. Environmental noise and breast cancer risk? [J]. Scand J Work Environ Health, 2017, 43(6): 505-8.
[168]ZUBIDAT A E, HAIM A. Artificial light-at-night - a novel lifestyle risk factor for metabolic disorder and cancer morbidity [J]. J Basic Clin Physiol Pharmacol, 2017, 28(4): 29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