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肿瘤护理学科前沿进展(新成果、新技术、大事记)
中国肿瘤护理学科在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前沿进展,这些进展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精准护理模式、靶向药物临床护理、疼痛管理以及护理信息技术等。以下是中国肿瘤护理学科的前沿进展:
01
精准护理模式的引入
随着基因学和基因组学的基础研究初步探索,为开展精准评估,制定精准决策,实施精准护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精准护理是指在精准医学和健康理念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干预的护理实践[107]。随着个体化医疗理念的深入推进,精准护理模式逐渐在肿瘤护理中崭露头角,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个体化需求,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不适和并发症。
由于传统的治疗方案往往是一种“标准化”处理,难以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精准护理模式以个体化医疗理念为基础,旨在根据患者的癌症类型、生理状况、心理需求等因素,调整治疗方案,使其更符合患者的个体情况,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108]。此外,精准护理模式也强调患者的参与和共同决策。护理团队与患者深入沟通后充分了解患者对于治疗的期望、需求和担忧。在制定治疗计划的过程中,患者被视为团队的重要成员,他们的个体需求和意见得到重视。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也更好地满足患者在生理和心理层面的需求。
综合而言,随着个体化医疗理念的深入推进,精准护理模式为肿瘤患者提供了更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这一趋势的发展有望在未来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和更高的治疗成功率。
02
靶向药物治疗的临床护理
护士在肝胆肿瘤患者的靶向药物治疗中扮演多方面的角色,不仅需要积极参与治疗的实施,还要关注并规范相关的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获得全面的支持和关怀[109]。
患者进行靶向药物治疗前,护士需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关于靶向药物治疗的信息,包括治疗方案、药物的作用和可能的副作用。在治疗过程中,护士密切监测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以确保其适应治疗。同时,靶向治疗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也是观察的要点之一。靶向药物通常更加特异地作用于肿瘤细胞,但同样也可能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护理团队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生理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并与医生协作调整治疗方案,尽可能地减轻患者在治疗中的不适[110]。其次,护理团队应该在治疗计划中纳入一系列的支持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建议、心理支持、饮食指导等。通过提供全方位的关怀,缓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面临的身体和心理压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因靶向治疗通常治疗时间较长,护理团队可以通过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治疗决策,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计划的理解和依从性[111]。
随着靶向治疗的广泛应用,护理团队的角色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他们需要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关注患者的生理和心理情况,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通过个性化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全面的护理。
03
癌性相关疼痛的个性化管理策略
癌性疼痛是由癌症原发或转移,或癌症治疗所引起的疼痛(以下简称癌痛)[112]。癌痛是肿瘤患者在治疗和疾病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需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疼痛类型制定疼痛管理计划,以精准、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13]。
多学科的疼痛管理团队是实施个性化疼痛管理的关键。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员应该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并实施疼痛管理计划。以确保全面考虑患者的需求,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服务。
个性化的癌痛管理实施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疼痛评估,包括疼痛的一般情况(疼痛部位、疼痛强度、疼痛性质、疼痛持续时间、使疼痛加重和缓解的因素、疼痛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有无药物滥用史、心理社会文化)、疼痛对患者功能活动及心理情绪的影响、患者对疼痛治疗的态度和依从性、社会家庭支持系统在疼痛控制中的作用。评估后,疼痛管理团队需根据评估情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措施[114]。
癌痛的个性化管理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及非药物疗法。需药物治疗的患者口服给药是首选的给药途径,对于慢性癌痛患者,护士应指导病人按规定时间间隔规律服用镇痛药;中重度疼痛应以控(缓)释阿片类药物作为基础用药。使用镇痛药物需注意胃肠道不适、便秘、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预防、观察及护理。非药物疗法可以起到较好的辅助镇痛效果,包括按摩、冷热敷、经皮神经电刺激、放松训练、转移和分散注意力、冥想、催眠等。在护理过程中,疼痛教育应贯穿整个治疗全程,应根据患者对疼痛的态度、行为及知识,制订个体化的疼痛教育计划,并充分利用家属在疼痛管理中的重要作用[114,115,116]。
综上所述,个性化的癌痛管理策略在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是一项积极的探索。通过充分考虑患者的疼痛情况和个体差异,制定综合而个性化的管理计划,为肿瘤患者提供更为全面和关怀的护理服务。
04
护理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
在当今信息时代,护理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为肿瘤护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对提高患者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效率以及推动研究与教育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17]。
首先,护理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为肿瘤护理提供了更全面、精准的患者数据管理。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等工具,护理人员可以轻松记录患者的护理病程、各类评估及生命体征等关键数据,实现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共享。这种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更可靠的临床诊断依据,有助于更及时、精准地调整治疗方案,提高了护理质量。
其次,护理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为患者提供了更便捷的护理服务。通过远程医疗服务、移动健康应用等技术手段,患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到医疗信息和护理指导,减少了因时间和地域限制而导致的护理服务不足的问题。同时,一些智能化的健康监测设备也使得患者可以在家中监测生理参数,及时反馈给医护人员,实现了远程监护和个性化护理。此外,护理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还促进了肿瘤护理领域的研究与教育。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护理人员可以从海量的临床数据中发现规律、提取知识,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仿真等工具也为护理培训提供了更加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应对能力。
总的来说,护理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为肿瘤护理带来了诸多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提升患者护理质量、促进护理效率以及推动研究与教育提供了重要支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拓展,相信护理信息技术将在肿瘤护理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05
护理团队的跨学科协同
在肿瘤治疗中,多学科协作已经成为提供全面护理的关键要素。不同专业的医护人员在紧密协作中形成了一个高效的跨学科护理团队,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个性化的服务。
首先,多学科协作的核心在于整合不同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肿瘤治疗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肿瘤学、外科学、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护理学等多个专业领域。通过协作,肿瘤患者可以从不同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中受益,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治疗方案。其次,多学科协作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治疗中的复杂问题。肿瘤患者通常需要综合性的治疗方案,而不同治疗方式之间可能存在交叉影响或潜在的并发症。通过不同专业人员的协同工作,可以更及时地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最大程度地降低治疗风险。多学科协作也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肿瘤治疗不仅仅是对肿瘤本身的治疗,还包括对患者生理、心理的全面关注。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员的参与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压力、社会问题,提升生活质量。多学科协作,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关怀及全方位的心理支持,有效减轻患者的心理应激和负面情绪。
此外,多学科协作在医学研究和教育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同专业人员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医学知识的整合与创新,为肿瘤治疗的进步奠定基础。此外,通过多学科团队的培训和教育,培养了更具综合素养的医护人员,提高了整个医疗团队的整体水平。
综合而言,跨学科护理团队的形成为肿瘤治疗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综合的护理模式。通过各专业人员的紧密协作,患者得以在治疗中获得更为全面的关怀和支持,为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负担做出了重要贡献。
06
肿瘤护理临床路径的优化
肿瘤护理临床路径的优化是当前中国肿瘤护理学科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临床路径是指在患者接受特定治疗的过程中,医疗团队预先规划、协调和执行的一系列医疗活动。肿瘤护理临床路径的优化,旨在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118]。
首先,肿瘤护理临床路径的优化注重个性化护理。每位患者的病情、生理状况和心理需求都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优化临床路径需要灵活地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这种个性化的护理模式旨在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和依从性。肿瘤护理临床路径的优化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全程照护。从疾病的早期筛查、确诊、治疗直至康复,临床路径的优化应涵盖患者整个治疗过程。这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整个治疗流程的了解,使患者更为主动地参与治疗决策,同时降低治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感[119]。此外,肿瘤护理临床路径的优化倡导信息化和科技应用。通过建立电子病历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管理患者的信息,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科技的应用还能够支持远程医疗服务,方便患者随时随地获取医疗咨询和监测。最后,肿瘤护理临床路径的优化需要强调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快速康复。在治疗的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饮食、运动等方面,通过康复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治疗后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120]。
综合而言,肿瘤护理临床路径的优化是中国肿瘤护理学科迈向更为综合、高效和人性化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个性化护理、全程照护、信息化和科技应用,可以不断提升患者的治疗体验,促进肿瘤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这一优化趋势也符合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推动了中国肿瘤护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07
护理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
建立完善的护理质量评估体系是中国肿瘤护理学科的一项前沿工作。护理质量评估体系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系统的指标,对肿瘤护理服务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估和监测,以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安全和有效的护理[121]。
首先,护理质量评估体系注重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这些指标应该涵盖从患者入院到康复出院的全过程,包括入院评估、护理计划的制定与执行、药物管理、病情观察、护理技术操作、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通过科学、客观的指标,可以全面了解护理服务的质量状况,为改进护理工作提供依据。其次,护理质量评估体系强调患者参与和体验。在评估中,应该充分考虑患者的需求、期望和感受。通过采用患者满意度调查、护理质量反馈等方式,了解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评价,发现潜在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患者参与不仅有助于提高护理服务的人性化程度,也有助于建立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
护理质量评估体系还应强调团队协作和持续改进。在护理服务中,医护人员之间的协作是关键因素,而评估体系应该考虑到整个护理团队的质量。通过定期的团队培训、讨论和案例分析,促进医护团队的专业水平提升,并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护理质量评估体系要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制定的评估标准和方法应该能够在不同医疗机构和环境中具有适用性,为全国范围内的肿瘤护理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同时,应该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确保医护人员能够理解和有效运用评估体系,推动护理服务的不断提升。
综合而言,建立完善的护理质量评估体系是中国肿瘤护理学科的前沿工作,它不仅有助于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也为未来的肿瘤护理工作提供了科学的评估手段和改进路径。通过不断优化评估体系,中国肿瘤护理学科将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推动护理服务向更高水平迈进。
08
应用先进技术的护理实践
随着机器人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护理人员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我们在护理实践中需要注重护理流程再造,规范护士专业培训。要求护士掌握特定的实践技能,提高护理实践水平[122]。此外,机器人的使用在为护理实践带来改变的同时,也对护患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护士、患者和机器人三者构成了新的护患关系,在护理过程中我们需加强患者支持,持续人文关怀,塑造良好的护患关系[123]。
在面对先进技术带来的改变时,护理人员不能仅仅作为使用者被动地接受,更应积极地参与到机器人的应用和研究中。护理人员需将自己定位为机器人的研究者和设计者,不断优化功能设计,改善患者的体验[124]。护理管理者也应促进各类机器人在护理领域的使用,主动预见机器人技术的局限性,积极引领和参与机器人的设计和研发,促使机器人更好地服务于护理领域。
先进技术的护理实践不仅仅是技术操作的应用,更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护理人员应通过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提高专业水平,在临床实践中找准护理的重点和难点,不断总结护理经验,形成适应新技术的临床护理路径,持续提升护理质量。
09
恶性肿瘤康复护理
肿瘤患者的康复护理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在治疗结束后,通过制定并实施系统康复计划,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身体和心理负担,是肿瘤护理学科的一项创新。
肿瘤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往往面临身体状况的恢复和功能的重建。康复护理通过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生活情况,以康复医学、康复护理等多学科知识为基础,有助于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其次,心理康复是康复护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肿瘤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经历身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压力,治疗结束后的康复期同样可能伴随着情绪波动和心理调适的挑战。康复护理团队通过心理支持、心理咨询等手段,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促进其心理康复。这对于患者的整体康复至关重要,有助于提高生活满意度,减轻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另外,康复护理注重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通过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使其更好地了解疾病的特点、治疗后的护理需求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等方面。这不仅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参与自身康复,还有助于提供更为有效的家庭支持,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最后,康复护理的创新也涉及到社会支持的整合。通过与社会工作者、社区服务组织等合作,为患者提供更广泛的支持网络,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减轻生活中的各种困扰。
综合而言,肿瘤患者康复护理是肿瘤护理学科的一项创新,强调在治疗结束后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康复支持。通过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综合护理,以及与社会的广泛合作,康复护理有望为患者实现更好的生活质量。
10
健康教育的全面展开
健康教育是肿瘤护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健康教育为患者提供了关于肿瘤治疗以及康复的基础知识。患者通常对于自身的疾病和治疗方案了解有限,而这些信息的不足可能导致患者对治疗的误解或产生焦虑情绪。通过健康教育,护理团队可以向患者传递关于肿瘤类型、治疗流程、可能的副作用、康复等方面的详细信息,帮助患者建立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从而更好地应对治疗过程。
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患者对治疗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他们的遵医行为。通过清晰、明确的健康教育,患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加对治疗的信心,从而更有可能按照医嘱进行治疗。良好的治疗依从性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治疗风险,加速康复过程。
综合而言,健康教育是肿瘤护理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通过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清晰、多形式的健康教育,促进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这十大前沿进展充分展示了中国肿瘤护理学科的活力与创新,为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主编】
黄中英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沙丽艳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副主编】
宋汉歌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仲冬梅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余静娴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杨 莉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李福霞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勾玉莉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韩远霞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陶 丽 浙江省肿瘤医院
游雪梅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丽霞 四川省肿瘤医院
段仁茹 亳州市人民医院
郭中献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高 玲 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医院
何 叶 江西省肿瘤医院
林海清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 静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潘月虹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慈溪医院
王 汝 邢台市第一医院
余 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殷 琪 九江医学院附属医院
杨佳平 沧州市人民医院
左雪峰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 湉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07]刘丽霞, 毛剑婷, 黄旭芳, 吴巧红. 基于循证的精准护理模式对肝癌介入患者围术期心理应激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 中华全科医学, 2022, 20(3): 527-530.
[108]曾纯,陈柳婷,陈星星等.精准护理模式在原发性肝癌肝动脉灌注化疗患者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2023,30(24):182-185+189.
[109]林丽清. 癌症患者靶向药物治疗中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 2020, 18 (01): 89-90.
[110]Benson A B, D’Angelica M I, Abbott D E, et al. NCCN guidelines insights: Hepatobiliary cancers, version 2.2019: Featured updates to the NCCN guidelines[J].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2019, 17(4): 302-310.
[111]Kelly D, Fernández-Ortega P, Arjona E T, et al. The role of nurs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renal and hepatic cancer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European Journal of Oncology Nursing, 2021, 55: 102043.
[112]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癌症相关性疼痛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3, 29 (12):881-886.
[113]北京护理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 北京市癌症疼痛护理专家共识(2018版).[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8, 24 (9):641-648.
[114]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介入围手术专委会,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介入临床诊疗指南专委会.肝脏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围术期疼痛管理专家共识(2022)[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2.
[115]盖垚,朱雁,彭小花. 安宁疗护理念下疼痛管理对癌痛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 全科护理, 2022, 20 (10): 1352-1354.
[116]敖琪,龚艳. 恶性肿瘤患者癌性疼痛的护理研究进展[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 19 (03): 359-362.
[117]陈凤菊,杨纯子,刘美.基于信息化平台的癌症疼痛管理质量指标的建立与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20, 35 (24): 12-14.
[118]丁翃,汪海岚,顾爱梅. 临床护理路径在肝癌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24, 30 (01): 162-165.
[119]杨雅丽. 临床护理路径在索拉非尼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 2022, 34 (01): 177-179.
[120]冯娜,杭秦雯. 临床护理路径在肝癌介入栓塞治疗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J].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0, 27 (01): 80-83.
[121]李颖颖,魏万宏. 以肿瘤病人角度测评护理质量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 2019, 17 (15): 1813-1815.
[122] Huston C. The impact of emerging technology on nursing care: warp speed ahead[J]. Online Journal of Issues in Nursing, 2013, 18(2): 1.
[123]何瑛, 李伦. 机器人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 2018, 53(9): 1140-1143.
[124] Archibald M M, Barnard A. Futurism in nursing: Technology, robotics and the
fundamentals of care[J].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018, 27(11-12): 2473-2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