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妇瘤新前景-抗血管生成药物开启妇科肿瘤新篇章”访谈总结

20245月至12月,由中国抗癌协会指导、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主办的“重塑生机,维来可期-肿瘤微环境重编程之大咖系列访谈”,将由来自肺癌、消化道肿瘤、肝胆胰肿瘤、妇科肿瘤的知名专家,梳理抗血管生成药物调控肿瘤微环境重编程从机制到临床应用的现状和展望,为未来抗肿瘤治疗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肿瘤微环境中每种细胞类型和非细胞成分都以独特的方式调节肿瘤的免疫逃逸及介导肿瘤对常规治疗的原发耐药或获得性/适应性耐药。因此,全面调控肿瘤微环境重编程的治疗方案,为优化肿瘤治疗策略、提高肿瘤治疗疗效提供可能性。

本期“重构妇瘤新前景-抗血管生成药物开启妇科肿瘤新篇章”访谈由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李力教授、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陈晓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李贵玲教授、湖北省肿瘤医院 黄奕教授和福建省肿瘤医院 林安教授分别围绕“抗血管生成药物调控肿瘤微环境重编程在卵巢癌中的展望”“抗血管生成药物调控肿瘤微环境重编程在子宫&宫颈癌中的展望”两个主题进行讨论。

抗血管生成药物调控肿瘤微环境重编程在卵巢癌中的展望

首先,陈晓军教授阐述了抗血管生成药物能够促进肿瘤血管基质重编程,使血管正常化,增加药物递送,联合化疗为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和铂敏感复发卵巢癌治疗带来临床获益。

李贵玲教授详细讲解了抗血管生成药物增加药物递送与分布的机制。抗血管生成药物促进肿瘤血管基质重编程,改善血管形态,改善肿瘤血液灌注,促进间质液压恢复,增加药物递送与分布。另外,抗血管生成药物减少胶原蛋白沉积,调控细胞外基质,显著降低肿瘤组织实体压力,增加药物递送与分布。在铂耐药的卵巢癌,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PARP抑制剂和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显示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随着抗血管生成药物特别是贝伐珠单抗在卵巢癌的广泛应用,对于贝伐珠单抗经治或耐药的患者,后续如何选择有效的治疗方式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问题。黄奕教授表示,抗血管生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全面调控肿瘤微环境重编程,为贝伐珠单抗经治的卵巢癌患者的治疗提供机制基础,为贝伐珠单抗经治的卵巢癌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卵巢癌是一种免疫抑制型肿瘤,林安教授讲授了抗血管生成药物通过改善肿瘤血管基质重编程,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重编程,使肿瘤从免疫抑制表型转变为免疫激活表型,与免疫治疗联合为新诊断和铂耐药卵巢癌的治疗带来新启示。

本环节的最后,李力教授结合卵巢癌的治疗格局和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指出抗血管生成药物围绕卵巢癌治疗的难点,联合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或新型ADC为贝伐珠单抗经治或铂耐药卵巢癌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抗血管生成药物调控肿瘤微环境重编程在子宫&宫颈癌中的展望

李贵玲教授讲述了抗血管生成药物改善肿瘤血管基质重编程和肿瘤免疫微环境重编程,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化疗为持续性、复发性或转移性宫颈癌一线治疗带来生存获益。

晚期宫颈癌二线及以上治疗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林安教授指出,相对于化疗单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单药治疗已经取得突破,但仍然疗效有限,探索有效的联合方案是免疫治疗的关键。抗血管生成的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宫颈癌二线及以上的治疗带来新选择。

黄奕教授带来了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在子宫内膜癌二线及以上的治疗的研究进展,KEYNOTE-775研究中,与医生选择的化疗方案相比,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二线和后线治疗晚期子宫内膜癌显著改善pMMR和总人群的生存。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复发性或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的II期临床研究也显示出有希望的抗肿瘤活性,为子宫内膜癌二线及以上治疗带来更多选择。

陈晓军教授介绍了NRG-GY018RUBY研究最新进展,含铂化疗的基础上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一线治疗局部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或将成为晚期子宫内膜癌一线治疗的新标准。抗血管生成药物通过改善肿瘤血管基质重编程和肿瘤免疫微环境重编程,联合化疗和/或免疫治疗等协同增效,因此,在化疗+免疫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可能会进一步提高疗效。

最后,李力教授对访谈讨论内容进行了总结,抗血管生成药物从肿瘤细胞重编程、肿瘤血管基质重编程和肿瘤免疫微环境重编程等方面全面调控肿瘤微环境,是单药治疗有效、联合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协同增效的机制基础。深入地认识这些机制,并从机制到临床,去指导临床用药和临床实践,以更好地优化肿瘤治疗策略,提高妇科肿瘤的治疗疗效,造福广大患者。

本次访谈由妇科肿瘤的知名专家,详细梳理了抗血管生成药物通过全面调控肿瘤微环境重编程发挥联合增效的机制基础和临床进展。结合卵巢癌、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研究进展及治疗难点,深入探讨了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联合方案及临床应用方向,为优化妇科肿瘤的治疗策略,指导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后续将有肺癌、消化道肿瘤、肝胆胰肿瘤领域的知名专家,梳理抗血管生成药物调控肿瘤微环境重编程从机制到临床应用的现状和展望,为未来抗肿瘤治疗的发展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