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3)》——泌尿生殖肿瘤整合康复前沿进展篇

2023年中国泌尿生殖肿瘤整合康复学科前沿进展(新成果、新技术、大事记)

01

RENOTORCH研究点燃转移性肾癌患者希望之光

2023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和盛锡楠教授团队开展的Ⅲ期RENOTORCH研究,采用国产自研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方案,在中高危晚期肾癌患者中取得了明显优于舒尼替尼单药治疗的疗效。阿昔替尼+特瑞普利单抗的靶免联合治疗组的无进展生存(PFS)期达到18个月,而作为对照的舒尼替尼治疗组的PFS期仅有9.8个月。总生存方面,阿昔替尼+特瑞普利单抗的靶免联合治疗组将患者死亡风险降低了40%以上。该研究打破现有晚期肾癌治疗经验均来自欧美主导临床试验的局面,为晚期肾癌的系统治疗方案提供了来自国内的证据。

02

血浆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相关的分子特征[62]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UTUC) 通常诊断较晚,预后较差。关于用于疾病监测的潜在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的数据有限。研究报告了 362 名 UTUC 患者和 239 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浆蛋白质组学特征。研究提出了一种综合的组织-血浆蛋白质组学方法来推断特征蛋白,以识别肌肉浸润性UTUC患者。研究发现了一种反映淋巴结转移的蛋白质面板,这对于识别高风险和预后不良的 UTUC 患者很有意义。研究还确定了十种蛋白质分类器,并建立了一个预测UTUC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进展时钟。最后,研究通过独立队列中的平行反应监测测定进一步验证特征蛋白。

03

中国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的遗传突变[63]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UTUC) 占尿路上皮癌 (UC) 的 10%,具有相当大的遗传成分。然而,对种系谱的大部分知识来自白人人群的膀胱癌 (BCa) 数据。在这里,研究对 309 例中国 UTUC 病例进行了测序,并在 62 例患者 (20.1%) 中鉴定了 71 个种系致病/可能致病 (P/LP) 突变。与怀特病例相比,研究观察到遗传突变谱的差异和相似性。关联分析显示,MSH2、BRCA2、BRCA1和BRIP1中的种系P/LP突变显著增加了中国人群的UTUC风险。此外,同源重组基因中的种系 P/LP 突变表明非转移性 UTUC 的预后较差。最后,研究进行配对测序,并观察种系突变模式和肿瘤亚型之间的显著相关性。

04

尿液检测突变和甲基化生物标志物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诊断和复发预测中的应用[64]

对于膀胱癌诊断,OncoUrine 检测了 47 个样本,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 (PPV)/阴性预测值 (NPV) 分别为 80% (95% CI 44.2-96.5)/91.9% (95% CI 77.0-97.9)/72.7% (95% CI 39.3-92.7)/94.4% (95% CI 80.0-99.0) (kappa 值 69.4%, 95% CI 44.4-94.3),提示 72.3% 的不必要膀胱镜检查。对于复发诊断,OncoUrine 检测了 93 个样本,敏感性/特异性/PPV/NPV 为 100% (95% CI 59.8-100.0)/68.2% (95% CI 57.1-77.7)/22.9% (95% CI 11.0-40.6)/100% (95% CI 92.3-100.0) (kappa 值 27.0%,95% CI 11.1-42.8),表明 62.4% 的膀胱镜检查。此外,OncoUrine 正确预测了 80% (20/25) 的最终复发率,其中 12/25 (48%) 的患者为 OncoUrine 阳性,但膀胱镜检查阴性后在随访期间复发。OncoUrine 的检测结果还发现与 NMIBC 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 (RFS) 显着相关(中位 34.4 个月 vs 未达到;HR 6.0,95% CI 2.7-13.5,P<0.0001)。

所以,OncoUrine在降低不必要的膀胱镜检查频率和膀胱癌患者的医疗成本方面具有潜在价值。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患者代表了复发风险高的人群,因此应经常接受监测,以确保及时发现任何潜在的复发。

05

DNA在尿路上皮癌中无创检测和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临床应用[65]

目前用于尿路上皮癌 (UC) 早期检测和微小残留病 (MRD) 监测的方法具有侵入性和/或灵敏度欠佳。研究开发了一种名为尿肿瘤DNA多维生物信息学预测因子(utLIFE)的高效工作流程。utLIFE-UC 模型利用 UC 特异性突变和大拷贝数变异,在膀胱癌队列 (n = 150) 上开发,并在癌症基因组图谱 (TCGA) 膀胱癌队列 (n = 674) 和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UTUC) 队列 (n = 22) 中得到验证。utLIFE-UC模型可以区分92.8%的UC,特异性为96.0%,并在BLCA_TCGA和UTUC队列中得到了有力的验证。此外,与细胞学相比,utLIFE-UC提高了膀胱癌检测的灵敏度(P<0.01)。在MRD队列中,utLIFE-UC可以区分100%的残留病灶患者,与细胞学检查(P<0.01)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P<0.05)相比,显示出更高的灵敏度。本研究表明,utLIFE-UC可用于检测早期癌症或MRD患者的UC,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utLIFE-UC 是一种具有成本效益、快速、高通量、无创且有前途的方法,可以减轻膀胱镜检查和盲法手术的负担。

06

基于CT的放射组学特征用于区分肾局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和浸润性肾细胞癌[66]

回顾性入组 80 例患者(37 例经病理证实的浸润性 RCC 和 43 例经病理证实的蛹虫 UTUC)以 7:3 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 (n = 56) 和测试集 (n = 24)。门静脉期的传统 CT 成像特征由两名放射科医生(SPH 和 ZXL)收集,他们分别拥有 4 年和 30 年的腹部放射学经验。基于从门静脉CT图像中提取的8个有效特征的射频评分用于构建影像组学模型。无痛血尿作为独立危险因素用于建立临床模型。使用RF评分和选定的临床因素构建组合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模型在训练和测试队列中均显示出更高的区分浸润性 RCC 和蛀模 UTUC 的疗效,影像组学模型的 AUC 值分别为 0.95 和 0.90,联合模型的 AUC 值分别为 0.99 和 0.90。联合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的决策曲线表明,与临床模型相比,总体净获益。影像组学模型和组合模型都显著降低了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与训练和测试队列中的视觉评估相比,准确性显著提高。该研究显示,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模型具有准确区分浸润性 RCC 和侵犯肾实质的肾局部 UTUC 的潜力,并为指导手术策略提供一种新的潜在非侵入性方法。

07

内镜下切除术与根治性肾输尿路输尿管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67]

使用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研究回顾了 2004 年至 2020 年间 4347 例 NMIUTUC 病例(cTis/Ta/T1-N0-M0,≤ 5.0 cm)。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内窥镜切除和RNU。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分析,将内镜切除术与RNU的选择偏差降至最低,在两组中选择1:1匹配的患者。匹配后共纳入 794 例 NMIUTUC 患者 (397:397)。与接受RNU的患者相比,接受内镜切除的患者的生存结局更差(5年OS:65.3%对80.3%,P<0.0001;5年DSS:83.2%对94.0%,P=0.00021)。按解剖部位分层后,内镜切除术对NMI肾盂癌的效果比RNU差(5年OS,62.9%对82.8%;5年DSS,78.8%对91.6%),而在NMI输尿管癌中,内镜切除术和RNU的OS和D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肿瘤分级的进一步分层显示,内镜切除术和 RNU 对低级别 NMI 输尿管癌的肿瘤控制效果相当(5 年 OS:67.7% vs. 72.5%,P=0.23;5 年 DSS:87.2% vs. 93.1%,P=0.17);而对于肾盂肿瘤和高级别输尿管肿瘤,内镜下切除与预后明显较差有关。

08

保留肾单位手术与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治疗器官局限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长期结局[68]

2004 年至 2020 年间诊断为器官局限性 UTUC 的患者是从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 (SEER) 数据库中确定的。采用倾向评分重叠加权(PSOW)过程、Cox回归分析、Kaplan?Meier分析、竞争风险模型和亚组分析来比较结局并确定预后因素。使用一致性指数 (C-index) 和校准曲线制定和评估总生存期 (OS) 和癌症特异性生存期 (CSS) 列线图。共纳入1969例患者。在PSOW处理之后,基线数据非常平衡。在整个队列中,RNU 与 NSS 的 OS 和 CSS 相似。年龄、T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是OS和CSS的独立预后因素,而婚姻状况仅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分别确定了 4 个和 3 个预测因子来开发 OS 和 CSS 列线图。C指数(OS 0.637,CSS 0.670)、校准曲线和Kaplan-Meier分析证明了列线图的预测准确性。该研究提示,接受RNU治疗的患者在各样本组中具有比较或更好的结局。NSS 对选定的器官定位 UTUC 患者实现了类似的肿瘤学控制。

09

淋巴结清扫术对仅位于输尿管下部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益处[69]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2000 年至 2016 年来自两个医疗中心的仅限于输尿管下段的 UTUC 患者的数据,并评估了生存结局,包括无复发生存期 (RFS) 和癌症特异性生存期 (CSS)。在亚组分析期间,我们按病理肿瘤 (pT) 分期和术后辅助化疗 (AC) 进行分层。该研究队列包括 297 名患者,分为 LND (n=111) 和非 LND (n=186) 组。除病理N期外,两组具有可比性。与非LND组(n=186)相比,LND组在RFS(27.0%对18.3%,P=0.044)和CSS(53.2 vs. 39.8%,P=0.031)方面具有更高的生存率。在 pT2-4 患者中,LND 组的 3 年 RFS (50.5% vs. 32.3%,P<0.05)、5 年 RFS (29.7% vs. 12.0%,P<0.05) 和总体 RFS (18.7% vs. 6.0%,P<0.05) 优于非 LND 组。此外,LND组的3年期CSS(68.1% vs. 49.6%,P=0.003)、5年期CSS(51.6% vs. 30.8%,P<0.05)和整体CSS(45.1% vs. 24.1%,P<0.05)显著更好。在接受 AC 的患者中,与非 LND 组相比,LND 组在 RFS (29.4 vs. 16.7%,P=0.023) 和 CSS (52.9% vs. 40.5%,P=0.038) 方面具有更好的生存获益。

10

临床病理学特征、分子景观和生物标志物景观预测 PD-1/PD-L1 抑制剂在中国错配修复缺陷性尿路上皮癌人群中疗效[70]

尿路上皮癌 (UC) 伴错配修复缺陷 (dMMR) 是 UC 的一种特定亚型,其特征是错配修复 (MMR) 蛋白丢失及其与 Lynch 综合征 (LS) 的关联。然而,关于PD-1/PD-L1抑制剂在中国dMMR UC患者中疗效的发病率、临床病理学特征、分子景观和生物标志物景观的综合真实世界数据仍然未知。研究使用组织微阵列、免疫组织化学和靶向二代测序分析了 374 例膀胱尿路上皮癌 (BUC) 患者和 232 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UTUC) 患者。结果显示,上尿路dMMR UC的发生率高于膀胱。基因组分析发现 KMT2D 和 KMT2C 基因频繁突变,53.8% 的 dMMR UC 病例证实了 LS。dMMR UC病例91.7%出现微卫星不稳定性高(MSI-H)(PCR方法),40%病例出现肿瘤突变负荷高(TMB-H)。瘤内 CD8+ T 细胞的密度与 dMMR UC 患者更好的总生存期相关。在 20% 的病例中发现 PD-L1 表达阳性,但尽管 PD-L1 表达阴性,但一些患者对免疫治疗有积极反应。研究结果为中国人群dMMR UC的特征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并强调了基因检测和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与治疗决策的相关性。

11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术后辅助放疗[71]

回顾性研究了1998年10月至2017年5月期间接受保肾手术(KSS)和辅助放疗的31例原发性UTUC患者的临床记录。使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终点包括总生存期(OS)和局部无复发生存期(LRFS);次要终点是无病生存期(DFS)和治疗相关毒性。中位随访时间为58.4个月(范围为12.7-185.3个月),中位局部复发时间为59.0个月(范围为7.0-185个月)。所有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放疗,未观察到3-4级晚期反应。预计患者5年和10年OS、DFS和LRFS率分别为64.0%、61.1%、69.6%和48.0%、40.9%、64.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χ2=4.224,P=0.040)、R0切除(χ2=3.949,P=0.047)和早期(I+II)(χ2=6.515,P=0.011)与OS良好相关;DFS 在早期患者 (χ2 = 6.151,P=0.013) 和 <70 岁 (χ2 = 5.091,P=0.024) 中获益。输尿管段远端患者的LRFS优于近端输尿管癌患者(χ2=5.248,P=0.022)。然而,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是OS的唯一因素(χ2=4.099,P=0.043)。

【主编】

朱   刚   北京和睦家医院

戴   波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刘   明   北京医院

胡志全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尧   凯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曾   浩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副主编】

盛锡楠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张玉石   北京协和医院

刘   芳   四川省肿瘤医院

李学松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张   勇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张树栋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朱绍兴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王东文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

赵瑞宁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崔殿生   湖北省肿瘤医院

许   宁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涂新华   江西省肿瘤医院

陈旭升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陈立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医学部

张雪培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冬梅   北京和睦家中西医结合医院

陈方敏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刘   韬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傅   强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安   欣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刘   蕾   北京医院

李   蕊   贵州省人民医院

何卫阳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张   凯   北京和睦家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毕良宽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曹晓明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常   晖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陈丽丽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陈启光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陈文轩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陈   烨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邓程恩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董涵之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杜   君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范   博   大连医科大学二院

范   阳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方   玉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傅   斌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高平生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顾玮瑾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桂定文   湖北黄石中心医院

韩雪冰   山西省肿瘤医院

郝刚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何其英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胡小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李洪振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李   靖   河南省肿瘤医院

李   军   甘肃省肿瘤医院

李前跃   新疆兵团医院

林春华   山东烟台毓璜顶医院

刘   浩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刘孝东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陆相云   北京协和医院

吕   强   江苏省人民医院

马   涛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马学军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马志伟   四川省人民医院

穆中一   辽宁省肿瘤医院

倪晓辰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牛海涛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曲   军   海南省肿瘤医院

史振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宋   刚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唐开发   贵州中医大一附院

陶凌松   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田   野   贵州省人民医院

瓦斯里江·瓦哈甫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万方宁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汪   磊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王   东   内蒙古自治区肿瘤医院

王   峰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

王洪智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王晶晶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王   龙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王晓霞   北京医院

王宗平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

温思萌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肖   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肖克峰   深圳市人民医院

谢   可   四川省人民医院

谢   宇   湖南省肿瘤医院

徐子程   江苏省肿瘤医院

鄢谢桥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闫永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杨春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杨   晶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杨   勇   云南省肿瘤医院

姚林亚   江苏省昆山市中医医院

游   昕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中心

曾   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张   川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

张   刚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张会瑞   哈医大肿瘤医院

张   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张   盛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雪莹   吉林省肿瘤医院

郑   霞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钟秋子   北京医院

钟伟枫   广州市第十人民医院

周昌东   吉林省肿瘤医院

朱世杰   北京医院

朱伟智   宁波市泌尿肾病医院

朱耀丰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朱   意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62.Qu Y, Yao Z, Xu N, et al. Plasma proteomic profiling discovers molecular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Cell Rep Med. 2023 Sep 19;4(9):101166. 

63.Wu J, Jin S, Gu C, et al. Inherited mutation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Cell Rep Med. 2023 Jan 17;4(1):100883.

64.Huang H, Liu A, Liang Y, et al. A urinary assay for mutation and methylation biomarkers in the diagnosis and recurrence prediction of 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patients. BMC Med. 2023 Sep 19;21(1):357. doi: 10.1186/s12916-023-03065-5.

65.Yang K, Hu H, Wu J, et al. Letter to the Editor: clinical utility of urine DNA for noninvasive detection and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onitoring in urothelial carcinoma. Mol Cancer. 2023 Feb 4;22(1):25.

66.Zhai X, Sun P, Yu X, et al. CT-based radiomics signature for differentiating pyelocaliceal upper urinary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from infiltrative renal cell carcinoma. Front Oncol. 2024 Jan 18;13:1244585.

67.Ye Y, Zheng Y, Li J, et al. Endoscopic excision versus radical nephroureterectomy for non-muscle invasive 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A population-based large cohort study. Heliyon. 2023 Nov 17;9(12):e22408.

68.Qiu J, Deng R, Yu C, et al. The long-term outcome of nephron-sparing surgery versus radical nephroureterectomy for organ-localized upper urinary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1969 patients. J Cancer Res Clin Oncol. 2023 Nov;149(16):14869-14878.

69.Cui Y, Lu Y, Wu J, et al. Benefits of lymphadenectomy for 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only located in the lower ureter: a bicentre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Front Oncol. 2023 Apr 14;13:1115830.

70.Ma YT, Hua F, Zhong XM, et al.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olecular landscape, and biomarker landscape for predicting the efficacy of PD-1/PD-L1 inhibitors in Chinese population with mismatch repair deficient urothelial carcinoma: a real-world study. Front Immunol. 2023 Nov 6;14:1269097. 

71.Guan H, Wang G, Wang W, et al. Postoperative adjuvant radi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TUC) who underwent kidney-sparing surgery (KSS): a single-center study. Radiat Oncol. 2023 Jul 18;18(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