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上海国际儿童肿瘤会议护理论坛圆满召开
在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委会及上海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委会支持下,中国抗癌协会儿童肿瘤整合护理专委会、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科护理联盟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承办,2024上海国际儿童肿瘤会议护理论坛暨中国抗癌协会儿童肿瘤整合护理会议、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科护理联盟血液肿瘤亚学组年度会议于5月17-19日在沪顺利举办。本次论坛吸引了200余人次线下参与。
中华护理学会儿科护理专委会主任委员张琳琪教授、上海市抗癌协会护理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陆箴琦教授出席本次会议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沈南平主任主持。
中华护理学会儿科护理专委会主任委员张琳琪教授在致辞中提及专科护理队伍的建设。儿科肿瘤护理队伍的建设是肿瘤护理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培养具有临床敏感性、专业敏锐性的高级实践护士,具备发现和解决患者、团队和系统的复杂问题的能力,促进高质量的专科护理,是提高儿科肿瘤护理专业化进程中,具有节点性意义的举措。
上海市抗癌协会护理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陆箴琦教授在致辞中提到,推动肿瘤护理学科发展、完善肿瘤护理护理专科人才培养,不断提高我们这支专业队伍的严谨性和规范性,是改善肿瘤专科护理质量及患者健康结局的关键。护理质量指标是我们提升护理水平、保障患者安全的有力工具,通过构建质量指标体系,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护理人员关注新技术、新方法的引入和应用,推动护理学科向更高层次发展。
18日护理论坛就“儿童肿瘤护理高质量发展”及“高级实践护士培养”为主题进行专题汇报,分别邀请到了海内外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就相应主题进行了主旨演讲和主题汇报,为全国各地的儿童血液肿瘤护理同道答疑解惑。“儿童肿瘤护理高质量发展”专场中,中华护理学会儿科护理专委会主任委员张琳琪教授就“儿科护理质量体系建设与思考”为护理同仁们讲述了构建儿科护理质量体系的核心要素,包括标准化的护理流程、全面的质量监控机制、持续的教育培训计划以及多学科协作模式。上海市抗癌协会护理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陆箴琦教授以“肿瘤护理高质量发展实践思考”为主题的分享,为护理同仁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指导,激励了大家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更高的标准服务于广大肿瘤患者。复旦大学护理学院的胡雁院长从最新的护理评价指标基因的前瞻性评估展开,提出了对儿童肿瘤护理专业进一步专业提升的方向。“高级实践护士培养” 专场中,来自美国圣逑德儿童研究医院的Dr. Stone教授从美国高级实践护士的培养出发,介绍了圣逑德医院的高级实践护士培养模式。来自香港儿童医院的Jeanny Cheung分享了专科护士在香港儿童医院儿童血液及肿瘤中心的关键角色及重要性。
19日护理论坛中,儿中心沈南平主任分享了“儿科高阶专科人才分层并轨培养策略的构建与实践”,就专硕培养这一问题分享了相关经验与体会。儿中心护理部项目主管何梦雪就“循证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探索:以儿童肠外营养给药为例”分享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经验。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的张莹教授向与会人员分享了近年来在慢性病患儿过渡期准备方面的研究内容与结果。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卢根娣主任向与会人员讲解了护理团标的申报流程,并介绍了个人的团标项目申报经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顾莺教授以“证据植入促进儿科临床护理变革维持”为题,向与会人员展示了基于证据的护理质量改善项目的实施方法。复旦大学护理学院的袁长蓉教授就“PRO-CTCAE研究进展”做了主题演讲,在儿童肿瘤患者自我报告领域展示了护理人在肿瘤医学领域中的专业思考、探索和贡献。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中心的安新颖研究员以“新时代医学科技多元价值评价体系的思考”为主题,进行了基于护理学科STEMP评分的学科发展分析。原《医学与工程》杂志社主任罗汉崧教授进行了护理创新技术与发明专利申请的分享,为护理人员在临床中发现专利申请的创新点提供了思路。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的刘砚燕老师介绍了“癌症儿童和青少年体力活动游戏化干预的现状及思考”,向与会人员分享了游戏干预相关的研究实施方法。在“儿童血液肿瘤护理案例分享与讨论”专题中,重庆儿童医院的郭小利老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许莹老师、中国医科大学血液病医院的陈毓雯老师分别分享了白血病并发腹股沟坏死性筋膜炎、移植后多种GVHD、纵隔压迫PICC置管的护理临床经验与体会,
大会闭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护理部主任沈南平主任主持。未来儿童血液肿瘤护理人将围绕质量体系建设、指南团标构建、高级实践护士培养及科普持续推进,以此来促进儿童血液肿瘤护理规范化发展、推动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以切实提升专科整体护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