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3)》——口腔颌面肿瘤未来展望篇

我国学科发展不足和应对策略

在基础及转化研究领域,中国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研究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研究团队参与国际合作项目,还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积极交流经验、分享研究成果。这种国际交流不仅促进了研究水平的提升,还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力支持。国内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研究领域的团队合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各大医学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整合资源,共同攻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研究中的难题。然而,仍然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比如肿瘤微环境、免疫治疗的抗药性机制等。未来,需要进一步整合多学科的力量,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紧密合作,以期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外科治疗领域,跨学科合作与综合治疗策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目前跨学科合作和综合治疗的实践、诊疗规范仍不够充分和完善,亟待加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多学科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共同制定和完善诊疗规范,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此外,对于晚期OSCC,虽然采取了多学科联合手术,但是如何处理手术无法根治、多发病灶、复发及转移的恶性肿瘤,仍是外科领域的重大挑战。肿瘤扩大根治术虽为治疗手段之一,但会导致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口腔功能及容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修复性功能性外科方面,诸如再造器官的神经支配、晚期面瘫的神经和表情肌功能恢复等技术难题仍待攻克。数字化外科技术的发展为口腔颌面部手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在精度和稳定性方面仍需提高。此外,相关技术研发、设备维护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储备不足,以及患者隐私保护、数据使用规范、技术滥用防范等伦理问题亦需深入探讨和解决。因此,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完善相关法规和伦理规范,对于确保数字化外科技术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在围术期管理方面,国内相关研究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大规模、多中心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导致研究结论可信度不足。为此,需要加强临床研究的质量和规模,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放射治疗在口腔颌面肿瘤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同期免疫治疗在口腔颌面肿瘤放疗中的应用仍受限于适应证和安全性问题。为了拓展其适应证和提高安全性,国内仍需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探索更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精准放疗、调强放疗、质子重离子放疗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放疗能够更加精准地针对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而免疫治疗的兴起也为放疗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放疗联合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这种综合治疗模式的应用,旨在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在内科治疗方面,部分化疗方案(如TPF方案)的毒性问题需引起关注,其可能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产生不良影响。新辅助化疗对预后的改善作用仍需大样本量的前瞻性临床试验加以验证。免疫联合化疗的pCR率较低,可能与治疗周期数、患者选择等因素有关,需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化疗方案的优化和改进,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耐受性。同时,也需要加强免疫联合化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随着免疫治疗的发展和国内多项诊疗指南的更新,HNSCC的治疗开始正式步入全新的免疫时代。新辅助治疗的应用旨在缩小肿瘤、消灭微小转移灶并降低局部区域复发率,成为未来研究的新趋势。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化疗、放疗及靶向治疗的新辅助联合治疗方案,有望成为新的临床常规路径,以提高病理缓解率和生存率。此外,结合患者全身情况、肿瘤分期、基因背景及病理学特征,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的理念以及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为口腔颌面肿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针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康复领域研究主要是在临床的应用,且大部分都是集中在综述、小样本的功能障碍研究以及诊治策略的研究,研究的基础还很欠缺。目前,尽管口腔颌面部头颈肿瘤康复在种植赝复、颜面畸形、颌骨缺损畸形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康复领域仍处于尝试阶段,因为功能障碍不仅可以影响患者个体的整个疾病状态,也会随着诊治的进行,从宏观、微观上影响到患者疾病的预后。同时随着精准医学和转化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更可以利用AI人工智能对于每个患者功能状况进行精准动态评估,并且对于疾病可以起到报警警示,而对于疾病中和或愈合康复的患者,进行及时评估和调整。

本学科未来5年发展趋势与对策

人工智能技术在口腔颌面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初步应用已经展现出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在部分类型疾病的诊疗中,已经展现出超过传统医学专家诊断的效能,未来有很大可能改变临床诊断的模式。目前,对人工智能辅助口腔颌面肿瘤诊断的研究都是探索性质的,与实际临床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未来五年重点发展的方向应该是标准化的以全国或区域为中心的公共数据库的构建。在此基础上,人工智能在口腔颌面肿瘤诊疗的重点应用发展方向包括:智能影像组学、肿瘤早期筛查、肿瘤化疗药物筛查、口腔病理组学以及新技术的临床落地应用。人工智能目前处在弱人工智能阶段,很难真正解决临床问题,其结果需要专家解释和质控,而专家的判断标准还需要制定行业标准。人工智能技术需要进一步发展至下一代能够独立思考的阶段才更有临床价值,该过程除了面临技术问题,还存在一定的伦理问题,需要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健全制度约束,逐步适应和接受新技术带来的变化。未来五年中人工智能驱动的口腔颌面肿瘤诊疗将是本学科发展的最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口腔颌面部手术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变革。微创化技术的普及和改进,如内镜手术和机器人手术,显著减小了手术创伤,提高了手术精确度和安全性。以经口入路内镜下颌骨囊肿刮治和经鼻入路的上颌骨囊肿开窗术为例,不仅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体验,更促进了术后的快速恢复。在手术实施过程中,对功能与美观的双重保护已成为手术设计的核心考量。这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关注,体现了现代医学的人文关怀。未来五年将进一步加强多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形成跨学科的治疗团队。通过团队间的紧密合作,为患者提供全面、综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同时,深入贯彻和应用精准医学和个体化治疗理念,推进精准内科、放疗等医学新技术在口腔颌面肿瘤手术中的应用,通过基因测序、肿瘤类器官药敏检测等新手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药物和放疗配合外科的治疗方案,实现更加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在康复领域,应加强口腔颌面肿瘤功能障碍各方面的评估规范和分类、康复诊治机制的研究、脑机结合方面的研究、康复带来的免疫代谢的研究等,可以给口腔颌面肿瘤患者康复的诊治带来新视角,可以解决临床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对于口腔颌面肿瘤患者的营养评估和诊治进行必要的规范和分类,促进患者诊疗前后的康复、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此外,结合临床多组学多维度的大数据分析,构建标准化的以全国或区域为中心的康复随访及营养数据库亦是未来五年重点发展的方向。

【主编】

何   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副主编】

李   一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

刘   冰   武汉大学口腔医院

彭   歆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王延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杨新杰   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丁昊然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

杜   仲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胡镜宙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黄明伟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曲行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单小峰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沈淑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魏建华   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闫   冰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

杨子桧   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章文博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张士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周   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钟亚华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朱桂全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

张卓远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