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下午,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业委员会主办的“E路精准 泽润生民”——EGFR大咖巡讲第四场线上学术会议圆满召开。会议分为“主席致辞”、“学术分享”、“病例分享”、“大咖谈”、“会议总结”五大环节,特邀山东省立医院杨哲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国内多位肺癌专家大咖同时上线,解读EGFR阳性非小细胞肺癌领域经典研究、分享临床诊疗真实案例、探讨行业热点难点,为观众呈上一场学术饕餮盛宴,截至发稿前,本场直播共3.88万次观看量。
直播现场
大会主席致辞
活动伊始,大会主席山东省立医院杨哲教授在致辞中指出,肺癌是我国第一大恶性肿瘤,为肺癌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实现个体化诊疗是肺癌医生的职责所在。希望通过本次学术会议,解决临床诊疗困惑,为肺癌患者更好的服务。随后杨哲教授对参与本次会议的嘉宾进行一一介绍,并宣布本次活动正式开启。
学术分享
岳麓教授:跃泽致远 绽放精彩——全面解读ARCHER 1050研究
岳麓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肺癌的最终目标是治愈,然而目前还无法实现。但随着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肺癌生存率持续提高。对于晚期肺癌治疗来说,基因突变是重要发现,如:NSCLC治疗的主要进展之一是发现了驱动NSCLC发展和进展的特定基因改变!EGFR TKI是EGFR突变NSCLC的治疗基石。ARCHER 1017研究结果显示:二代达可替尼一线治疗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获益凸显。达可替尼作为二代EGFR TKI药物,与一代TKI相比,对EGFR的抑制作用更强,其半衰期更长、生物利用度更高,分布容积更高,且肝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同样可以使用。ARCHER 1050研究是一项Ⅲ期、随机、开放性研究,旨在评估达可替尼能否作为晚期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一线治疗的新选择,ARCHER 1050研究中亚洲人群占76.5%,中国患者占51.1%,研究结果更加贴合中国肺癌的临床实践。随着ARCHER 1050研究结果的陆续发表和更新,不断给肺癌治疗带来新的惊喜,最终的结果显示:与一代TKI相比,达可替尼可显著延长PFS,其中,中国患者的PFS可长达18.4个月,且PFS获益转化为OS获益,并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OS获益会更加明显。而且达可替尼是唯一在亚洲亚组中有OS获益的TKI,在Del19和21-L858R亚组患者中PFS和OS均有获益,且调整剂量不影响疗效,达可替尼治疗组中发生脑转移的患者人数更少,提示达可替尼预防脑转移有良好的疗效。此外,达可替尼序贯三代TKI方案可以让患者获得更长的OS。
王彩霞教授: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序贯治疗优化
王彩霞教授在报告中指出,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最重要的治疗目标是延长OS,优化一线治疗方案和序贯治疗方案是延长患者OS的主要方法。
分析现有研究数据显示,对于一线治疗,应用达可替尼和三代EGFR TKI患者的OS较一代EGFR TKI临床获益明显;且达可替尼在亚洲和L858R突变亚组人群的OS也均有改善。而一线选用一代EGFR TKI与化疗相比虽然显著延长了患者的PFS,但未见到OS获益。吉非替尼+化疗(T+C)可延长OS,但不良反应显著增加;EGFR TKI+抗血管生成药物(A+T)目前无OS获益证据,且不良反应增加。基于一代EGFR-TKI、阿法替尼临床数据、AURA3试验数据以及ARCHER 1050中国亚组和FLAURA研究中国人群数据,可以推断,若一线接受一代EGFR TKI和阿法替尼治疗,中位PFS仅可达8.0-13.1个月;若一线接受奥希替尼治疗,中位PFS可达17.8个月,但进展后患者仅能接受化疗/免疫治疗。而一线接受达可替尼治疗时,在PFS达18.4个月后,仍约有60%的患者为T790M,这部分患者可继续接受序贯奥希替尼治疗,使PFS得到进一步的延长。可见,将达可替尼作为一线治疗选择,或可为中国晚期EGFR突变NSCLC患者提供更佳的序贯治疗策略。
陈鹏教授:EGFR TKIs药物安全性探讨
陈鹏教授在报告中指出,EGFR TKIs II期/III期研究安全性数据显示:EGFR TKIs在治疗过程中几乎不可避免会发生不良反应。从头对头研究(LUX-Lung 7、ARCHER 1050、FLAURA)来看,EGFR-TKIs单药所有AEs、≥3级AEs、严重不良事件(SAEs)的发生率和停药率差异不大。与EGFR TKIs单药治疗相比, A+T或T+C联合治疗的SAEs发生率增加。
虽然EGFR TKIs药物具有相似的不良反应,但各个EGFR TKIs的安全谱是有差异的。如一代TKI(吉非替尼)≥3级肝毒性和间质性肺病发生率较高,二代TKI的腹泻、皮疹、口腔炎等发生率较高,但这些为EGFR TKI类常见AEs,可控易管理。三代TKI(奥希替尼)与其他EGFR TKIs相比心脏毒性更大,因此在应用奥希替尼治疗时,应考虑应用心电图监测QT间期延长,并监测心衰的症状和体征。
总体来看,达可替尼的不良反应可控易管理,不良反应首次发生中位时间均在服药后8周内,大部分不良反应可通过剂量调整和药物治疗得到有效控制,剂量调整并不会影响疗效。
病例分享
戴洪海教授:达可替尼病例分享
戴洪海教授在报告中分享了一例晚期肺腺癌达可替尼应用病例分析。患者为62岁男性,2019年10月因胸痛、咳嗽20余天入院,诊断为多发性转移右肺腺癌(cT3N3M1b IV期) 21外显子L858R突变,且存在脑转移。因达可替尼对del19和21-L858R的抑制活性高,同时考虑到医保报销政策,从患者角度考虑,最终选择每天30mg达可替尼作为一线治疗。2020年1月4日,多发弥漫性病灶减小或消失,达到PR。2020年3月31日,肺内转移病灶相对稳定,纵膈淋巴结有所缩小。2020年4月1日,脑转移病灶明显改善。患者在治疗前两周出现腹泻和口腔黏膜炎(II°),轻微皮疹,无肝肾功能损伤。经治疗后无明显影响,目前还在持续使用达可替尼治疗。
大咖谈
对于EGFR 19外显子缺失,一代/二代EGFR TKI进展后有50%以上会发生T790M耐药突变,大概率可以序贯到三代EGFR TKI。专家们如何看待关于19位点治疗的排兵布阵?对于EGFR L858R位点,治疗方案呈现多样化。达可替尼呈现单药治疗优势;A+T、埃克替尼Increase研究也表现出优异的治疗效果。该如何看待该位点的治疗选择也是临床关注的又一热点。针对以上两个话题,本轮大咖谈在孟琦教授的主持下,孟令新教授、冯虹教授和王柳春教授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关于达可替尼的适用人群,在杨哲教授的引导下,李晨光教授、刘宁波教授及韩大力教授纷纷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了观点分享,接着四位教授又各自谈了对本次病例分享的感受,给观众带来了一场新的头脑风暴。
大会主席总结
大会主席杨哲教授最终进行了精彩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对EGFR阳性肺癌的全程管理进行探讨,对优化序贯治疗提出建议,重点分享了二代EGFR-TKI达可替尼在肺癌治疗中的作用和不良反应管理,作为二代TKI,达可替尼给亚洲人群带来了新的机遇。最后对大家的参与和分享表示了感谢。至此,本场EGRF大咖巡讲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