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3)》——肿瘤临床药学前沿进展篇

2023年中国肿瘤临床药学学科前沿进展(新成果、新技术、大事记)

01 卡瑞利珠单抗血药浓度监测平台建立及其所致不良反应相关性预测

卡瑞利珠单抗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人类免疫球蛋白G4单克隆抗体,可与PD-1受体结合,阻断PD-1通路介导的免疫抑制反应,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然而,免疫性心肌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限制了患者的治疗。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董梅教授研究团队建立了基于ELISA法监测卡瑞利珠单抗血药浓度的平台,阐明卡瑞利珠单抗在肿瘤治疗过程中药物暴露反应与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间的相关性。建立此平台用于监测患者血药浓度,为后续剂量调整提供依据,有助于降低患者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对患者用药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该项目同时获得了黑龙江省医疗新技术一等奖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新技术一等奖。

02 中国人群伊马替尼稳态谷浓度分布与疗效和安全性相关性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间质源性肿瘤。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已作为治疗GIST的临床使用一线药物。研究表明,伊马替尼血药谷浓度与药物不良反应及患者临床获益密切相关。

为此,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联合国内九家医院回顾性分析中国成年患者遵医嘱长期、规律服用伊马替尼400mg/d治疗后稳态谷浓度的分布情况,并探究影响伊马替尼稳态谷浓度的因素。评价伊马替尼稳态谷浓度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之间的相关性,从而验证指南中推荐伊马替尼Css≥1100ng/ml作为不可切除或转移胃肠间质瘤患者的有效浓度是否适合中国人群特征。为修订我国关于伊马替尼临床用药指南及专家共识提供循证依据。

03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药学服务指南2023版》发布

目前,现有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的指南多偏于临床,尚缺少长期用药中的全程化、规范化的药学服务相关的指南指导药学实践。本指南聚焦于HR+/HER-2-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涵盖临床药物治疗内分泌药物及内分泌治疗联合使用的靶向药物。基于临床循证证据、药事管理相关法规和药学服务实践,对全程化药学服务的关键问题进行梳理,为药师进行该类药物的药学服务提供科学依据。该指南是中国药师协会的团体标准。

04  3类药学服务纳入国家医疗服务收费项目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3部门联合印发《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2023年版)》,于国家层面首次纳入药师门诊诊察、处方/医嘱药品调剂、住院患者个性化用药监护3个药学服务收费项目。随着《项目技术规范》的落地,能有效促进高水平药学服务的发展,更多的药师将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术价值。

05《紫杉类抗肿瘤药物药学服务中国专家共识》

紫杉类抗肿瘤药物因其显著的生物学活性、独特的作用机制,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目前上市的紫杉类抗,肿瘤药物包括紫杉醇注射液、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和多西他赛注射液,由于结构的优化、剂型的推陈出新所带来的药动学、药效学和毒理学上的差异,不同紫杉类抗肿瘤药物的药学服务内容在诸多方面相去甚远,为规范合理使用紫杉类抗肿瘤药物,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药事质控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肿瘤专科药师分会在国家癌症中心的指导下,联合全国多学科专家,基于循证证据、药事管理相关法规和药学服务实践,采用德尔菲法和专家会议法制定了《紫杉类抗肿瘤药物药学服务中国专家共识》。共识拓展并延伸了紫杉类抗肿瘤药物药学服务的内涵,构建了全程化药学服务体系,为药师进行相关药学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06 赋能肿瘤药学服务转型,加速价值医疗落地

“耀动神州-肿瘤药师赋能计划”是国内临床药学界首个在肿瘤免疫学领域开展的专项调研、培训以及科普项目。基于当前我国抗肿瘤治疗的发展趋势,该项目将聚焦我国药学服务的现状与发展瓶颈,探索如何推动药学服务及临床药学人才转型,以建设抗肿瘤领域的新型药学服务,助力药学领域进一步迈向专业化,从而加强患者的长期治疗获益。

07 抗肿瘤药学服务新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药学团队开展系列工作:1)构建临床试验(GCP)药房及住院药房智慧药品管理新模式,提升药品流通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实现调剂流程简单化、系统可视化、数据可追溯;2)优化肿瘤药学线上服务平台,增设线上用药教育及随访功能,提升居家用药安全性,获广东省药学会医院药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探索互联网+全方位和立体式肿瘤用药科普体系,可推送个体化、专科化用药教育至患者短信及APP端,获广东省药学会医院药学科学技术奖科普奖;4)探索抗肿瘤药物个体化服务模式:建立卵巢癌患者系列PARP抑制剂血药浓度检测方法,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该成果发表于J Pharm Biomed Anal;评价淋巴瘤各亚组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窗及多药联用相互作用,获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基金资助。

08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综合评价

作为首批广东省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基地之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韬主任药师团队围绕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综合评价开展以下工作:1)探索PD-1单抗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的循证评价策略:对于我国高发的特色癌种鼻咽癌,通过整合循证医学与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开展PD-1单抗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的临床综合评价,获广东省第一批药品临床综合评价项目立项(粤药会〔2022〕138号);2)开展贝伐珠单抗在黑色素瘤的循证评价:近年来,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单抗已被用于治疗恶性黑色素瘤,但并未纳入药品说明书适应证。因此,开展贝伐单抗联合其他疗法治疗黑色素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可为探索黑色素瘤的治疗方案提供循证依据,相关成果发表于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IF 5.6)期刊。刘韬团队系列工作,对推动广东省内的抗肿瘤药物的综合评价工作,满足临床医生、患者、政府以及医保部门决策需求,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09 三阴乳腺癌(TNBC)发生发展分子机制及靶点开发

围绕三阴乳腺癌(TNBC)发生发展分子机制及靶点开发,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卓佳主任药师开展系列工作,发现:1)5’-tRF-GlyGCC在TNBC组织及细胞中高表达,其抑制剂可显著抑制TNBC细胞的增殖及克隆形成,RNA-seq数据表明5’-tRF-GlyGCC可诱导TNBC细胞内可变剪切显著变化;2)5’-tRF-GlyGCC可直接结合SRSF1,敲除SRSF1可显著逆转5’-tRF-GlyGCC对TNBC细胞增殖及克隆形成,同时敲除SRSF1可逆转TNBC细胞内Bcl-xL等剪切调控作用;3)蛋白质谱结合功能实验确证5’-tRF-GlyGCC可直接结合剪切因子SRSF1并促进其磷酸化及活化,从而促使可变剪切紊乱及肿瘤进展。基于以上结果,后续将深入探索以5'-tRF-GlyGCC/SRSF1信号轴为靶点抑制TNBC细胞增殖及体内外进展的可行性及干预策略,并评价5'-tRF-GlyGCC作为TNBC早期筛选及诊断分子标志物的可行性。该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资助。

10《Toxicity spectrum of immunotherapy in advanced lung cancer: A safety analysis from clinical trials and a pharmacovigilance system》

本研究全面分析了已发表的临床研究数据和FDA药物警戒数据库(FAERS)中的数据。首先,作者基于已发表的41项临床研究共23121例晚期肺癌患者,对其中11种治疗策略(传统化疗及10种涉及ICI的治疗策略)构建分析网络,利用一致性模型对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及免疫相关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并对不同治疗策略进行排序。同时,基于不同器官和系统进行irAE亚组分析,得到了不同治疗策略间各个irAE风险排序,绘制全毒性谱。该部分结果显示,在晚期肺癌患者中,PD-1及CTLA-4抑制剂联用发生免疫相关性肺炎、心肌炎和肌炎的风险最大,CTLA-4单药发生免疫相关性肠炎的风险最大。此外,作者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了来自FAERS数据库的37915份ICI治疗相关的药物安全性报告,对常见报告类型及不良事件结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肺癌患者接受ICI治疗后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肺炎、肠炎和肝炎,预后最差的不良事件为心肌炎,死亡结局占比达44.4%,其次为肺炎(35.8%)、肝炎(31.1%)。该项研究为临床上亟需深入了解但又缺乏大规模数据的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临床研究思路和方法,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

11《抗肿瘤药物处方审核指南》发布

 本指南是一本专门针对抗肿瘤药物处方审核的实践性著作,具有查阅方便、实用性强等特点,为一线药师开展抗肿瘤药物处方审核提供借鉴和参考,对抗肿瘤药物的合理使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药学高质量发展论坛”线上研讨会

会议专家要点涵盖如下:其一,提高药师在药品保供方面的沟通水平,确保有好药且不断供;其二,提升肿瘤治疗合理用药专业能力,包括超说明使用药品规范、依据患者的个体性选择用药类型;其三,增强用药协调能力,包括超说明书用药循证指南以及超医保用药协调能力;其四,监测不良反应,明确药师组织下的医护权责;其五,保障临床药师参与MDT;其六,药学服务定价及收费,以展现其价值。

【主编】

董   梅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李国辉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副主编】

戴媛媛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王   晨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翟   青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黄红兵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徐   珽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黄   萍   浙江省人民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白在先   内蒙古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曹俊岭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曹   舫   陕西省肿瘤医院

杜文力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戴   助   湖北省肿瘤医院

方   罗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

封卫毅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郝志英   山西省肿瘤医院

蒋   刚   四川省肿瘤医院

简晓顺   广州市肿瘤医院

姜明燕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梁宁生   广西省肿瘤医院

李桂茹   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李   玫   吉林省肿瘤医院

刘   铎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刘玉国   山东省肿瘤医院

刘   江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刘茂柏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刘广宣   辽宁省肿瘤医院

刘   韬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卢晓阳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吕永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孟   珺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

邱   峰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宋燕青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孙言才   安徽省肿瘤医院

孙   蓓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沈承武   山东省立医院

肖洪涛   四川省肿瘤医院

闫存玲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余   波   上海市同仁医院

姚敦武   湖南省肿瘤医院

张   波   北京协和医院

张   洁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张文周   河南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