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内分泌学是肿瘤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对与肿瘤相关的内分泌学进行深入研究,对了解肿瘤病因,指导肿瘤诊疗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近年来,肿瘤内分泌学科研究取得了大量的进展,产生了大量的转化医学成果,包括激素、生长因子及糖脂代谢相关信号途径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各种内分泌及激素相关性肿瘤的诊断治疗;针对肿瘤细胞受体、激酶和分子结构等特异性靶点;直接或间接阻断信号途径调控细胞周期和生命的靶向治疗药物;根据肿瘤的激素依赖性设计的肿瘤内分泌治疗;肿瘤相关治疗产生的内分泌代谢相关不良反应等。在未来,肿瘤学不仅可以与传统内分泌学结合,而且将在此基础上与分子内分泌学结合,从分子机制上阐述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规划肿瘤的防治策略。
乳腺肿瘤未来发展趋势与对策
01 在CDK4/6i时代背景,HR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格局的改变以及面临的挑战
在CDK4/6i治疗领域,无论是PALOMA、MONALEESA、MONARCH还是DAWNA系列研究,都非常一致地显示了对于H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在内分泌治疗的基础上,加上CDK4/6i可以大幅度地提高PFS,随着随访时间延长,也有部分研究显示OS明显改善。因此目前国内外指南都一致推荐对于此类药物为一线优选及后线可考虑的治疗选择,彻底改写了HR阳性HER2阴性的晚期乳腺癌的整体的治疗格局,但目前仍存在以下几个争议热点,针对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如下。
1.1 CDK4/6抑制剂应一线应用还是二线或后线使用
无论是一线还是二线使用CDK4/6抑制剂均能改善PFS或者延长OS,那何时应用更佳?SONIA研究就此进行探索,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先用CDK4/6抑制剂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进展后换氟维司群,另外一组是先单用内分泌治疗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进展之后使用氟维司群加上CDK4/6抑制剂,主要研究终点是PFS2,关键的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总生存以及生活质量。无论是在一线还是二线使用,PFS2、OS以及生活质量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但安全性分析提示:一线使用CDK4/6抑制剂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但这个研究也存在一些设计的缺陷,试验组在CDK4/6抑制剂进展后换用氟维司群单药,而目前在二线使用内分泌单药并不是常用治疗。反观对照组一线选择了内分泌单药,二线选择氟维司群加上CDK4/6抑制剂,这种组合是我们特别推崇的二线方案,因此从二线治疗的本身对比上,这两组的设计其实似乎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此外该研究90%以上的患者使用的都是哌柏西利,这并不能够反映目前众多的CDK4/6i在晚期乳腺癌的应用情况。部分Ⅲ期研究提示,一线治疗应用CDK4/6抑制剂可提高OS。因此虽然SONIA研究确实给我们带来一些提示,但仍难以撼动CDK4/6i一线标准应用的地位。该研究同样提示可能存在部分患者,可以先单用内分泌治疗,在进展后再使用CDK4/6抑制剂,然而,目前暂时还无法准确识别更适合这种治疗模式的患者特点。
1.2 在CDK4/6抑制剂的基础上能否进一步提高疗效
对于HR阳性HER2阴性的晚期乳腺癌CDK4/6抑制剂,无论是在一线还是在后线使用,疗效均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目前很多研究都是聚焦于CDK4/6抑制剂进展后的治疗选择,但在CDK4/6i的基础上能否进一步提高疗效呢?在INAVO120研究中,在辅助内分泌过程当中,或者结束后12个月之内进展,进展之后没有接受过任何针对晚期治疗的人群被纳入(也就是内分泌治疗耐药的一线治疗人群)。对照组使用内分泌治疗加上CDK4/6抑制剂,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叠加一个PI3K高度选择性抑制剂Inavolisib,结果提示:PFS可以从对照组的7.3个月提高到研究组的15个月,ORR率高达接近60%。该研究提示,在CDK4/6i的基础上,疗效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具有极大的探索价值。
1.3 不同的CDK4/6i如何个体化选择
从已上市的几款CDK4/6i的数据来看,主要研究终点PFS都有大幅度地提高,HR值也基本一致,但是在OS上却有不同。例如瑞波西利可以提高OS,而哌柏西利并不能改善OS,在MONARCH-3研究中阿贝西利中位OS的绝对差异达到了13个月,但P值同样没有显著的差别。那么临床决策时是否受OS的差别而影响?由于暂时没有头对头对比的研究,因此很难直接判定造成OS差别的原因。但在临床实践选择中,需考虑不同CDK4/6i的相对不良反应谱、可及性以及研究设计、入组人群等因素。
1.4 CDK4/6i最佳配伍药物
芳香化酶抑制剂、他莫昔芬、氟维司群等均作为配伍药物出现在CDK4/6i临床研究中。氟维司群作为最优的单药,联合CDK4/6i是不是优于CDK4/6i加上芳香化酶抑制剂呢?PARSIFAL研究就此分析,氟维司群+CDK4/6i,对比芳香化酶抑制剂+CDK4/6i,PFS和OS几乎一致。从目前有限的研究来看,暂无提示何种药物为最优配伍。
1.5 CDK4/6i进展后的治疗策略
CDK4/6i开创了一个新的内分泌治疗时代,但仍然面临原发耐药以及继发耐药的挑战。目前有非常多的探索方向,如更换为其他的CDK4/6i,CDK4/6i跨线应用,内分泌加上其他的靶向药、ADC、口服SERD等。在PACE研究中,哌柏西利进展失败之后继续跨线使用哌柏西利,换用不同的内分泌治疗,结果为阴性。在MAINTAIN研究中,哌柏西利失败后换瑞泊西利,结果为阳性。在PALMIRA研究当中,跨线使用哌柏西利仍然是阴性结果。目前还有几个Ⅲ期随机对照研究正在进行中,包括EMBER-3以及PostMONARCH,以及我们国内正在进行的一个三期随机对照研究,PAM通路的激活和CDK4/6i的快速进展相关,在Capitello-291研究中,入组了约70%既往接受过CDK4/6i的患者。结果显示,对于全人群,尤其是PAM通路改变的人群,PFS显著提高。SOLAR-1研究也入组了少量既往接受过CDK4/6i的患者,联合Alpelisib这个PI3K抑制剂PFS显著改善。BOLERO-2研究虽然未纳入CDK4/6i进展的人群,但是部分真实世界的数据提示,加上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择。若考虑更换为ADC药物使用,在DESTINY-Breast04入组HER2低表达的患者,其中90%为HR阳性,约60-70%的患者使用过CDK4/6i,结果提示PFS从4.2个月提高到9.6个月,中位随访至32个月,OS已有一定的提高,ORR从16.3%提高到52.6%。在TROPiCS-02研究中,100%的CDK4/6i的经治人群,PFS有提高,OS有改善。在TROPION-Breast01研究中,Dato-DXd对比其他化疗药,PFS从4.9个月提高到6.9个月,客观缓解率也有提高。此外国产药物SKB264在今年ESMO会议中公布结果提示对于HR阳性HER2阴性人群ORR为36.8%,中位PFS可达11.1个月。综上可见ADC药物对CDK4/6i耐药人群应该是有着非常广阔的这种临床探索的前景。
2023年度,对于HR阳性HER2阴性的晚期乳腺癌来说是收获颇丰,CDK4/6i目前仍然是主流的推荐标准治疗,大幅提高PFS,甚至可延长OS。目前是多种靶向治疗药物以及ADC类药物百花齐放、彼此共存的局面,如何进行全程管理的排兵布阵仍是未来会面临的挑战。
02 HR阳性早期乳腺癌治疗格局的改变以及面临的挑战
2.1 辅助内分泌治疗的疗效提升方式
对HR阳性早期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的尤为重要,如何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是临床医生现在和未来都要努力探索的方向。目前研究结果展示了CDK4/6抑制剂在H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中应用,基于 Monarch E研究结果,阿贝西利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乳腺癌辅助治疗适应证;我国指南对高危复发风险1级患者推荐新增AI 5年+阿贝西利2年(IA)。NATALEE研究评价了在早期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中使用瑞波西利3年联合NSAI的疗效和安全性,初步结果提示获益,但暂未获得药监局审批适应证。而PALLAS和PENELOPE-B研究中未能看到哌柏西利在早期辅助治疗中的显著获益。由于各项研究结果不一致,目前还不能够确定部分CDK4/6抑制剂在内分泌辅助治疗阶段的价值、最佳使用人群及药物使用年限。此外,在OlympiA研究结果显示,BRCA1/2胚系突变的早期高危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使用1年PARP抑制剂奥拉帕尼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探索地诺单抗的ABCSG-18、D-CARE、RG6171等研究,以及探索新型SERD药物Amcenstrant、Giledestrant的研究也正在进行。在精准医学的时代,随着更多的靶点被发现,内分泌联合治疗的时代即将到来。
2.2 复发风险评估模型的应用
目前,临床常用的工具有21基因复发评分(Oncotype Dx®)、70基因检测系统(MammaPrint®)、50基因复发风险评分(PAM50)、临床治疗评分(CTSS)、4项免疫组织化学指标评分(IHC4)等。目前,21基因和70基因检测系统已经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对于早期HR+乳腺癌患者的治疗起到了指导作用。另外,研究显示CTSS能准确预测ER+/HER2-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远期复发风险,是一个优秀且可及性高的评分系统,期待它在临床上大放异彩。随着多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各项探索性研究可能会发现AI内分泌治疗的敏感人群,从而创造早期HR+乳腺癌AI治疗有效性的多基因预测模型,为患者提供更加个体化的诊疗策略,进一步为提高 HR+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做出贡献。
2.3 内分泌治疗不良反应的管理
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是一个长期用药的过程,尤其需要长期监测其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子宫内膜问题;卵巢抑制后低雌激素水平;AI药物的并发症(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骨质疏松等):使用阿贝西可能发生的腹泻、血液学毒性、肝损伤、间质性肺炎、静脉血栓栓塞等不良反应;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情绪心理问题。未来理想的全程管理模式不单是选择预期疗效最优的药物组合,同时还包括对于相关不良反应的密切监测和关注指导(可借助人工智能的工具),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或者调整药物剂量,从而平稳度过漫长的内分泌治疗期。
女性激素相关性肿瘤学科发展趋势和展望
01 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进一步深入临床实践
2023年FIGO新分期建议所有的EC患者均应完善分子分型,分子分型会对早期EC患者进行升分期或降分期。至此,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分期、预后判断、术后治疗指导及复发患者药物选择,成为指导治疗分流和预后分层的重要参考。
新版ESMO指南中,这些分子分型结合病理特征被用于子宫内膜癌风险分组,以指导辅助治疗、淋巴结处理、保留生育功能等治疗决策。未来将进一步聚焦基于分子分型的临床决策的优化。
02 免疫联合化疗将成为晚期/复发子宫内膜癌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
2023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NRG-GY108研究和RUBY研究,分别为帕博利珠单抗和多塔利单抗用于Ⅲ期、Ⅳ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Ⅲ期随机对照研究,两个研究均达到预设的阳性结果。dMMR和错配修复正常(pMMR)人群的PFS,各个亚组分析均优于单纯化疗组。无论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还是多塔利单抗联合化疗+多塔利单抗维持治疗均可以改善dMMR和pMMR人群的PFS和OS。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更新发布了2023年第2版《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新版指南在初治/复发子宫内膜癌全身系统治疗中推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传统化疗方案的联合应用:1、对于初治FIGO III-IV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新增卡铂/紫杉醇/帕博利珠单抗(癌肉瘤除外)及卡铂/紫杉醇/多塔利单抗的全身治疗方案(均为1级证据等级);2、对于复发子宫内膜癌患者,在一线治疗中新增卡铂/紫杉醇/帕博利珠单抗(癌肉瘤除外)及卡铂/紫杉醇/多塔利单抗的全身治疗方案(均为1级证据)。至此,免疫联合化疗成为复发/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
03 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作为晚期/复发子宫内膜癌去化疗的选择
2023年JCO发表的3期KEYNOTE-775研究最终OS数据和更新的PFS和安全性数据,研究结果显示:无论何种组织学类型,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与单纯化疗相比均能延长总人群及pMMR人群的PFS和OS。2023年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年会上还公布了3项中国子宫内膜癌的研究结果,包括王华英等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李俊东等信迪利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吴令英等索凡替尼联合特瑞普利单抗。3项研究均应用于晚期或复发性EC的一线或二线治疗上,在ORR、DCR、PFS甚至OS方面都给患者带来了获益。结合免疫抑制剂联合化疗的结果进行分析,免疫联合化疗±抗血管生成的综合治疗将成为晚期复发子宫内膜癌的研究热点,可作为去化疗的选择。
04 免疫联合PARPi及PARPi在晚期/复发子宫内膜癌初探
DUO-E研究证实新诊断的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在度伐利尤单抗联合一线化疗后采用度伐利尤单抗联合或不联合奥拉帕利维持治疗显著延长了全人群的PFS。在2023 ESMO大会上公布的另一项双盲、随机对照、多中心IIb期试验GINECO-UTOLA是首个评估奥拉帕利用于晚期/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维持治疗的研究,并结合患者的分子状态进行分层分析,该结果提示奥拉帕利维持治疗可延长HRD阳性晚期/转移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PFS。该结果不仅为我们治疗晚期及复发子宫内膜癌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MSI-H/dMMR型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发生率较高,对免疫单药治疗的反应较好;但在pMMR患者中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化疗+度伐利尤单抗+奥拉帕利联合方案凸显了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PFS改善;对于非MSI-H/dMMR的患者,在肿瘤分子分型指导下采用免疫联合治疗策略可进一步扩大获益人群。另外,在化疗+度伐利尤单抗的组合中加入奥拉帕利维持治疗能够改善PD-L1阳性患者的生存结果。综观DUO-E研究的最新数据,免疫治疗已在子宫内膜癌一线治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它与PARP抑制剂的联合应用有望重塑子宫内膜癌一线治疗的新格局。
男性激素相关性肿瘤未来发展趋势及对策
01 新型内分泌治疗将深入到前列腺癌临床治疗的方方面面
新型内分泌治疗能更高效、更彻底地阻断雄激素的作用,不仅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CRPC阶段和高危前列腺癌的初始治疗,在高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根治性治疗的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前列腺癌根治性治疗后生化复发等方面也有着一定应用。此外,新型内分泌治疗不仅联合ADT,而且也联合化疗、PARP抑制剂等,尝试应用于存在明确高危因素、预后不佳的前列腺癌患者,相关临床研究均在开展之中,部分研究初步结果已显示出不错的临床疗效。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各种类型的前列腺癌、前列腺癌治疗的不同阶段,均有新型内分泌治疗的一席之地。
02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拮抗剂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将快速进展
药物去势是前列腺癌诊疗指南和临床实践中主要推荐方式。长期以来,各种GnRH激动剂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持续使用能达到抑制睾酮的效果。但GnRH激动剂使患者血睾酮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短期显著升高,即所谓“闪烁现象”,该情况可能对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加重骨痛等症状。而GnRH拮抗剂直接作用于受体,不会激活GnRH受体,不会出现“闪烁现象”。地加瑞克是新一代GnRH受体拮抗剂,较多研究已经证实,相较GnRH激动剂,地加瑞克降低患者睾酮、LH、FSH和PSA水平更快,患者心血管事件和肌肉骨骼事件发生率更低,且作用时间长,安全性更高。瑞卢戈利(口服剂型)、替维瑞克应用不同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试验研究也在进行之中,相信也会有令人期待的研究结果,为前列腺癌ADT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03 雌激素将在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中的价值将会得到更多关注
很久以前,口服雌激素曾用于前列腺癌的治疗,虽然有效,但因其心血管毒性临床上已基本很少使用。但针对GnRH受体的药物(激动剂或拮抗剂)在抑制雄激素至去势水平的同时,也抑制了雌激素的合成,患者会出现一系列雌激素剥夺毒性反应,如骨质疏松症、潮热、代谢异常等。III期临床实验PATCH (NCT00303784)研究结果显示,雌二醇透皮贴剂组与LHRHa相比,雄激素剥夺效果相似,而前列腺癌患者代谢指标、生活质量评分、骨健康指数均有明显改善,且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没有明显增加。虽然其远期肿瘤控制效果尚在观察之中,但该治疗方案提示,通过改良用药途径或方法,雌激素可能可以既保留其ADT治疗作用,又能避免其体内浓度过高/过低导致的副作用,从而为前列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方案增加新的思路。
免疫治疗内分泌不良反应未来发展趋势与对策
01 未来5年发展的战略需求
ICIs在治疗多种恶性肿瘤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彻底改变了恶性肿瘤的治疗。关于内分泌irAEs仍有许多问题尚待阐明,包括irAEs的发病机制、不良反应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与ICIs治疗有效性之间的关系等。此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寻找对ICIs引起的内分泌irAEs发生具有显著预测价值的风险因素和生物标志物,开展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和转化研究等为内分泌irAEs的病理生理学提供新的见解,并揭示最佳的治疗和预防策略。通过建立经临床验证的早期预测内分泌irAEs的生物标志物也将有助于制定合适的二级预防方案,以期在irAEs后恢复ICIs治疗。开展前瞻性研究,评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既往irAEs病史的特殊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了早期识别和正确管理发生内分泌irAEs的患者,涉及的各领域专家密切合作是必须的,有助于临床医生根据风险对患者进行分层,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管理发生irAEs的患者。另外,进行患者教育也是irAEs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患者的应对能力,改善治疗依从性。
02 未来5年重点发展方向
研究内分泌irAEs的病理生理机制,建立可靠的预测生物标志物评估内分泌irAEs的风险,研究内分泌irAEs与ICIs抗肿瘤临床结局之间相关性,探索内分泌irAEs最佳治疗方式如针对ICIs相关糖尿病的降糖治疗、ICIs所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左甲状腺素最佳替代方案等。随着对内分泌系统irAEs认识的不断深入,未来可能会更新和完善相关的临床管理指南,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识别、预防和管理这些不良反应。
03 未来5年发展对策
开展前瞻性研究及基础研究寻找内分泌irAEs的潜在预测生物标志物,并在大型前瞻性研究中验证免疫标志物和临床工具的可靠性。开展临床前、临床和转化研究,以了解内分泌irAEs发生的机制、病理生理学相关信号通路,确定其与治疗结果可能的关联,鉴定肿瘤特异性、患者特异性和药物特异性的irAEs易感性分子和/或遗传模式。
肿瘤相关性代谢未来发展趋势与对策
糖脂代谢异常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与肿瘤细胞的代谢重编程密切相关。随着对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调节脂质代谢可能成为预防肿瘤发生的一种新途径,并且对肿瘤重编程和未来治疗方式也提出了新的思路。
01 调节脂质代谢预防肿瘤发生
脂质在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然而,过多的脂质可促进肿瘤的发生、侵袭和转移能力。原发肿瘤和转移前微环境中的脂质改变可以促进癌细胞的逃避和播种,以及它们逃脱免疫监视。当饮食中富含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时,这些脂质介导的机制似乎会增强。因此,通过调节脂质代谢可以预防肿瘤的发生。一种常见的策略是通过饮食控制来调节脂质代谢。例如,低脂饮食和富含健康脂肪的饮食模式被认为有助于减少肿瘤的发生风险。此外,一些药物和天然产物也被发现具有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如激动剂PPARγ的使用已经显示对预防某些类型的肿瘤具有潜在的益处。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脂质代谢与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开发更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
02 肿瘤重编程与未来肿瘤治疗
能量代谢重编程作为肿瘤的十大基本特征之一,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肿瘤细胞利用代谢重编程不仅可以获得必需能量,而且能有效合成生物大分子,继而加速增殖、抑制凋亡及促进侵袭迁移。肿瘤细胞通过重编程其代谢途径来适应恶劣的微环境,并获取足够的生存和生长优势。糖脂代谢异常在肿瘤重编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深入研究糖脂代谢与肿瘤重编程的关系对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近年来,肿瘤代谢重编程的研究在科学界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正如“Warburg效应”所述的那样。目前,一些针对糖脂代谢的治疗策略已经显示出潜在的疗效,例如,针对糖酵解途径的抑制剂和脂质合成途径的抑制剂。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优化这些治疗策略,并探索新的靶点和药物,以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
03 一种新的治疗手段——脂质代谢治疗
脂质代谢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治疗策略通过调节肿瘤细胞的脂质代谢,抑制其生长和转移,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目前已有一些药物和天然产物显示出对肿瘤的脂质代谢具有调节作用,如调节脂质酶活性、影响脂质合成途径等。关于脂质代谢和信号在T细胞中的作用,仍有几个关键问题和方向有待探索。第一,免疫受体介导的过程如何在离散T细胞亚群中协调脂质的摄取、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和储存?第二,微环境中细胞类型之间的营养竞争或协调是否会影响T细胞在不同环境下对细胞外脂质的获取?第三,包括宏量营养素、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氧水平在内的环境线索在调节脂质代谢以指导T细胞命运决定中起什么作用?最后,必须重建T细胞特异性脂质信号网络,包括形成脂质代谢重布线的信号和脂质在转录、表观遗传和翻译后水平上调节的下游程序。这样的研究将允许开发基于脂质的疗法,在离散的环境和环境中靶向特定的T细胞亚群。此外,预测脂质信号分子靶点的技术,包括先进计算工具、机器学习和机器人辅助的高通量筛选的集成,可能会迅速推进针对脂质代谢的药物开发。联合使用创新技术和靶向策略来调节脂质代谢或信号通路有望推动下一代治疗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脂质代谢治疗的机制,开发更多有效的治疗药物,并且结合其他治疗手段,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
结论
糖脂代谢与恶性肿瘤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领域,在当前的研究进展和挑战面前,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调节脂质代谢预防肿瘤发生、肿瘤重编程与未来肿瘤治疗以及脂质代谢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为恶性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和希望。
甲状腺肿瘤未来发展趋势与对策
01 未来5年发展的战略需求
细胞学不能确定的甲状腺结节、甲状腺恶性肿瘤高危亚型术前诊断仍是难点。甲状腺热消融研究在近些年来取得极大进展,但多为回顾性研究,缺乏前瞻性研究设计对比热消融、手术、积极监测的疗效和安全性。不同治疗方式的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是否存在差异仍需进一步研究。选择热消融治疗的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目前尚不明确。甲状腺髓样癌的首部指南近期发表,其诊断诊疗仍需进一步规范。
02 未来5年重点发展方向
研究甲状腺肿瘤术前高危亚型的诊断。探索手术、积极监测、热消融三种治疗方式疗效的差异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开展高质量证据研究和长期随访,探索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期早期干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对MTC认识的不断深入,未来可能会更新和完善相关的临床管理指南。
【主编】
周 琦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副主编】
李乃适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王树森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李因涛 山东省肿瘤医院
蔡建良 国家应急总医院
徐书杭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 兵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 林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杨 雁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缪洪明 陆军军医大学
杨梦柳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鹿 斌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向 阳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吴绮楠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
秦健勇 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荔湾医院
邹冬玲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李 冲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
任虞洁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RUGO H S, BARDIA A, MARMÉ F, et al. Overall survival with sacituzumabgovitecan in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 and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nega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TROPiCS-02): a randomised, open-label, multicentre, phase 3 trial[J]. Lancet, 2023, 402(10411):1423-1433.
[2] CORTÉS J, MARMÉ F, SCHMID P, 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analyses by prior lines of chemotherapy from the phase III TROPiCS-02 study of sacituzumabgovitecan (SG) vs treatment of physician's choice (TPC) in patients (pts) with HR+/HER2-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mBC)[J]. Ann Oncol, 2023, 34:S343-S344.
[3] OKAJIMA D, YASUDA S, MAEJIMA T, et al. Datopotamabderuxtecan, a novel TROP2-directed antibody-drug conjugate, demonstrates potent antitumor activity by efficient drug delivery to tumor cells[J]. Mol Cancer Ther, 2021, 20(12):2329-2340.
[4] BARDIA A, JHAVERI K, IM S A, et al. LBA11 Datopotamabderuxtecan (Dato-DXd) vs chemotherapy in previously-treated inoperable or metastatic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 HER2-negative (HR+/HER2-) breast cancer (BC): primary results from the randomised phase III TROPION-Breast01 trial [J]. Ann Oncol, 2023, 34:S1264-S1265.
[5] OUYANG Q, YIN Y, SONG L, et al. 380MO SKB264 (MK-2870) in previously treated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 (HR+)/ HER2-nega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mBC): results from a phase Ⅰ/Ⅱ, single-arm, basket trial[J]. Ann Oncol, 2023, 34:S337.
[6] JOHNSTON S R D, TOI M, O'SHAUGHNESSY J, et al. Abemaciclib plus endocrine therapy for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 HER2-negative, node-positive, high-risk early breast cancer (monarchE): results from a preplanned interim analysis of a randomised, open-label, phase 3 trial [J]. Lancet Oncol, 2023, 24(1):77-90.
[7] HARBECK N, RASTOGI P, O'SHAUGHNESSY J, et al. LBA17 Adjuvant abemaciclib plus endocrine therapy for HR+, HER2-, high-risk early breast cancer: results from a preplanned monarchE overall survival interim analysis, including 5-year efficacy outcomes[J]. Ann Oncol, 2023, 34(Suppl 2):S1254-S1335.
[8] SLAMON D J, STROYAKOVSKIY D, YARDLEY D A, et al. Ribociclib and endocrine therapy as adjuvant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HR+/HER2- early breast cancer: primary results from the phase Ⅲ NATALEE trial[J]. J Clin Oncol, 2023, 41(Suppl 17):LBA500-LBA500.
[9] BARDIA A, HORTOBAGYI G N, LIPATOV O, et al. LBA23 invasive disease–free survival (iDFS) across key subgroups from the phase Ⅲ NATALEE study of ribociclib (RIB) + a nonsteroidal aromatase inhibitor (NSAI) in patients (pts) with HR+/HER2-early breast cancer (EBC)[J]. Ann Oncol, 2023, 34:S1261-S1262.
[10] SONKE G S, NIJHOF A V O, WORTELBOER N, et al. Primary outcome analysis of the phase 3 SONIA trial (BOOG 2017-03) on selecting the optimal position of cyclin-dependent kinases 4 and 6 (CDK4/6) inhibitors for patients with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 (HR+), HER2-negative (HER2-)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BC)[J]. J Clin Oncol, 2023, 41(Suppl 17): LBA1000-LBA1000.
[11] LLOMBART-CUSSAC A, HARPER-WYNNE C, PERELLO A, et al. Second-line endocrine therapy (ET) with or without palbociclib (P) maintenance in patients (pts) with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 (HR[+])/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negative (HER2[-])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BC): PALMIRA trial[J]. J Clin Oncol, 2023, 41(Suppl 17): 1001-1001.
[12] XU B, ZHANG Q, LUO Y, et al. LEONARDA-1: phase III randomized study of lerociclib plus fulvestrant in patients with HR+, HER2- 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that has progressed on prior endocrine therapy[J]. J Clin Oncol, 2023, 41(Suppl 16):1017-1017.
[13] Kogawa T,NoguchiE,YamanakaT,et al. Palbociclib (P) plus tamoxifen (TAM) ± goserelin in women with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 (HR+)/HER2-negative (HER2-)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BC): primary results of NCCH1607/PATHWAY, an Asian international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hase 3 trial [J]. J Clin Oncol, 2023, 41(Suppl 17): LBA1068-LBA1068.
[14] LOI S, CURIGLIANO G, SALGADO R F, et al. LBA20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trial of nivolumab (NIVO) vs placebo (PBO) with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ACT) followed by adjuvant endocrine therapy (ET) ± NIVO in patients (pts) with high-risk, ER+ HER2− primary breast cancer (BC) [J]. Ann Oncol, 2023, 34: S1259-S1260.
[15] CARDOSO F, MCARTHUR H L, SCHMID P, et al. LBA21 KEYNOTE-756: Phase III study of neoadjuvant pembrolizumab (pembro) or placebo (pbo) + chemotherapy (chemo), followed by adjuvant pembro or pbo+ endocrine therapy (ET) for early-stage high-risk ER+/HER2– breast cancer [J]. Ann Oncol, 2023, 34: S1260-S1.
[16].Eskander RN, Sill MW, Beffa L, et al. Pembro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in Advanced Endometrial Cancer. N Engl J Med. 2023. 388(23): 2159-2170.
[17].Mirza MR, Chase DM, Slomovitz BM, et al. Dostarlimab for Primary Advanced or Recurrent Endometrial Cancer. N Engl J Med. 2023. 388(23): 2145-2158.
[18].Makker V, Colombo N, Casado Herráez A, et al. Lenvatinib Plus Pembrolizumab in Previously Treated Advanced Endometrial Cancer: Updated Efficacy and Safety Fromthe Randomized Phase III Study 309/KEYNOTE-775. J Clin Oncol. 2023. 41(16): 2904-2910.
[19].Wang HY,Tian WJ,Ren YL,et al. Camrelizumab plus apatini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or recurrent endometrial cancer after failure of at least one prior systemic therapy (CAP 04):a single-arm phase Ⅱ trial[C]. Chicago,USA,2023 ASCO Annual Meeting.
[20].Zeng Z,Wei W,Cui LY,et al. Overall survival and subsequent therapy from a phase II study of sintilimab and anlotini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or recurrent endometrial cancer[C]. Chicago,USA,2023 ASCO Annual Meeting.
[21].Yuan GW,Li ZP,Ye F,et al. A multicenter,single-arm, phase 2 study of surufatinib plus toripalimab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endometrial cancer[C]. Chicago,USA,2023 ASCO Annual Meeting
[22].F. Joly Lobbedez1, A. Leary2, I.L. Ray-Coquard, et al. Olaparib vs placebo as maintenance therapy after platinumbased chemotherapy in advanced/metastatic endometrial cancer patients: The GINECO randomized phase IIb UTOLA trial. 2023 ESMO. Abstract LBA 42.
[23].Bögemann M, Shore ND, Smith MR,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arolutamide in Patients with Non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Stratified by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Doubling Time: Planned Subgroup Analysis of the Phase 3 ARAMIS Trial.Eur Urol, 2023, 83(3):212-221.
[24].Tran PT, Lowe K, Tsai HL, et al.Phase II Randomized Study of Salvage Radiation Therapy Plus Enzalutamide orPlacebo for High-Risk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Recurrent Prostate Cancer After Radical Prostatectomy: The SALV-ENZA Trial.J Clin Oncol, 2023, 41(6):1307-1317
[25].Sartor O, Karrison TG, Sandler HM,et al.Androgen Deprivation and Radiotherapy with or Without Docetaxel for Localized High-risk Prostate Cancer: Long-term Follow-up from the Randomized NRG Oncology RTOG 0521 Trial.Eur Urol, 2023, 84(2):156-163
[26].Agarwal N, Azad AA, Carles J, et al.Talazoparib plus enzalutamide in men with first-line 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TALAPRO-2): a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Lancet, 2023, 402(10398):291-303
[27].Zhang, W., et al., PPARdelta promotes tumor progression via activation of Glut1 and SLC1-A5 transcription. Carcinogenesis, 2017. 38(7): p. 748-755.
[28].Abdel-Wahab, A.F., W. Mahmoud, and R.M. Al-Harizy, Targeting glucose metabolism to suppress cancer progression: prospective of anti-glycolytic cancer therapy. Pharmacol Res, 2019. 150: p. 104511.
[29].Fu, Y., et al., Lipid metabolism in cancer progression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MedComm (2020), 2021. 2(1): p. 27-59.
[30].Ray, U. and S.S. Roy, Aberrant lipid metabolism in cancer cells - the role of oncolipid-activated signaling. FEBS J, 2018. 285(3): p. 43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