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学科前沿进展(新成果、新技术、大事记)
01 全球首个CUP III期临床试验达到主要研究终点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研究团队在2023 ESMO年会上发布了CUP前瞻性随机对照III期临床试验(CUP001)的重磅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特异性治疗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显著优于经验性治疗组患者,达到主要研究终点。特异性治疗组和经验性治疗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9.6个月对比6.6个月,疾病进展风险降低了32% (P=0.017);特异性治疗组和经验性治疗组2年生存率分别为57.1% 对比41.8%,患者死亡风险降低了15%(P=0.036)。CUP001临床研究作为由中国研究者发起的、全球首个原发不明肿瘤前瞻性随机对照III期临床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根据基因表达谱分析预测CUP患者的肿瘤组织起源并进行器官特异性治疗与经验性化疗相比可以显著提高无进展生存期和改善总生存期,有望为基因表达谱检测指导CUP患者进行器官特异性治疗提供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学术价值。
02 针对中国人群CUP患者的诊断策略
既往关于CUP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人群的治疗和预后,缺少针对中国人群的相关临床研究。为此,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展了针对我国单中心CUP患者的临床研究,提出了针对中国CUP患者的诊断策略。研究团队回顾性分析了625例CUP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20~91岁,男女比例为1.3∶1。组织学类型以低分化或未分化腺癌为主(308例;49.3%)。在369例患者中,有262例(71.0%)经过肿瘤组织起源基因检测(Canhelp-Origin)可以预测肿瘤原发灶(相似度评分>45),其中最常见的原发肿瘤预测部位是乳腺(57例,21.8%)。TRPS1和INSM1分别是预测乳腺癌(75.0%)和神经内分泌肿瘤(83.3%)的可靠标志物。P16表达、HPV和EBER检测对鳞状细胞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生存分析显示,年龄较大(>57岁)、≥3个转移部位、非鳞状细胞癌、骨/肝/肺转移、不可预测的分子结果及姑息治疗均与较差的总生存期相关。这项研究不仅分析了中国CUP患者的临床特征,也提出了专门的诊断策略,有助于改善国内CUP患者的诊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主编】
陆建伟 江苏省肿瘤医院
胡夕春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副主编】
罗志国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潘宏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巴 一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史艳侠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
马 飞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张红梅 陕西西京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 曦 解放军第900医院
蔡 莉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陈 誉 福建省肿瘤医院
陈 静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陈小兵 河南省肿瘤医院
崔久嵬 吉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邓 婷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方 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方美玉 浙江省肿瘤医院
华 东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
李 晟 江苏省肿瘤医院
刘 波 山东省肿瘤医院
刘继彦 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
刘新兰 宁夏医科大学总院肿瘤医院
柳 江 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
卢彦达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罗治彬 重庆市人民医院
祁玉娟 青海省人民医院
孙 涛 辽宁省肿瘤医院
王理伟 上海交大附属仁济医院
邬 麟 湖南省肿瘤医院
谢伟敏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杨静悦 陕西西京医院
杨润祥 云南省肿瘤医院
姚俊涛 陕西省肿瘤医院
张晓伟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赵 林 北京协和医院
赵 达 兰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郑 莹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邹青峰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专家顾问】(审稿专家)
顾康生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姜 达 河北省肿瘤医院
常红霞 山西省肿瘤医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Rassy E, Pavlidis N. Progress in refining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 in the molecular era. Nat Rev Clin Oncol. 2020;17(9):541-554.
[2] Pavlidis N, Pentheroudakis G. 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 site. Lancet. 2012;379(9824):1428-1435.
[3] Ren M, Cai X, Jia L, et al.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 and recommendation of a hist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diagnostic strategy from China. BMC Cancer. 2023;23(1):1175.
[4] Hu H, Pan Q, Shen J, et al.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a patient with 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 A case report. Front Genet. 2023;14:1085549.
[5] Qi P, Sun Y, Liu X, et al. Clinicopathological, molecular and prognostic characteristics of 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 in China: An analysis of 1420 cases. Cancer Med. 2023;12(2):1177-1188.
[6] Sun W, Wu W, Wang Q, et al. Clinical validation of a 90-gene expression test for tumor tissue of origin diagnosis: a large-scale multicenter study of 1417 patients. J Transl Med. 2022;20(1):114.
[7] van der Strate I, Kazemzadeh F, Nagtegaal ID, et al.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the initial diagnostic workup of 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 Crit Rev Oncol Hematol. 2023;181:103868.
[8] Moon I, LoPiccolo J, Baca SC, et al. Machine learning for genetics-based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response prediction in 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Nat Med. 2023 Nov 15;:]. Nat Med. 2023;29(8):2057-2067.
[9] Michuda J, Breschi A, Kapilivsky J, et al. Validation of a Transcriptome-Based Assay for Classifying Cancers of Unknown Primary Origin. Mol Diagn Ther. 2023;27(4):499-511.
[10] Pouyiourou M, Kraft BN, Wohlfromm T, et al. Nivolumab and ipilimumab in recurrent or refractory 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 a phase II trial. Nat Commun. 2023;14(1):6761.
[11] Posner A, Sivakumaran T, Pattison A, et al. Immune and genomic biomarkers of immunotherapy response in 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 J Immunother Cancer. 2023;11(1):e005809.
[12] Macq G, Silversmit G, Verdoodt F, Van Eycken L. The epidemiology of multiple primary cancers in Belgium (2004-2017): Incidence, proportion, risk, stage and impact on relative survival estimates. BMC Cancer. 2023;23(1):349.
[13] Savkova A, Gulyaeva L, Gerasimov A, Krasil'nikov S. Genetic Analysis of 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Tumors in Women with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Int J Mol Sci. 2023;24(7):6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