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3)》——甲状腺肿瘤整合康复未来展望篇

甲状腺肿瘤整合康复学科发展趋势和展望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康复理念的深入人心,甲状腺肿瘤康复体系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态势。本部分将针对该体系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展望。

01

发展趋势

专业化与标准化进程加速:在政策的引导和市场的推动下,甲状腺肿瘤康复服务日益趋向专业化和标准化。专业团队建设、服务流程规范以及技术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不断强化,使得康复治疗的效果更加可靠。

科技应用创新驱动:科技创新在甲状腺肿瘤康复体系中的应用不断加强,包括智能化康复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康复决策支持中的应用等,这些都为提升康复质量和效率提供了强大动力[60–62]。

中西医结合模式的发展:在实践中,中西医结合在甲状腺肿瘤康复治疗中的优势逐渐得到认可,中医的整体调理和西医的精准治疗相结合,为患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康复方案选择[63,64]。

社区和家庭康复的推广:面对社会老龄化趋势和慢性疾病管理需求,社区和家庭康复在甲状腺肿瘤康复中的角色逐渐突出,这一模式有利于提升康复效果、减轻医疗机构压力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65–67]。

02

未来展望

个性化康复方案的高度定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为甲状腺肿瘤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康复方案将成为常态。这一方面有助于充分发挥患者的自我恢复潜力,另一方面也将促使康复体系向更精细、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多学科合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跨学科的综合治疗将在未来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医学、心理学、营养学等多学科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形成更加完善的甲状腺肿瘤康复体系。

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未来,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将成为推动甲状腺肿瘤康复体系发展的重要力量。新的科研成果将不断涌现,为康复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深入融合: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在甲状腺肿瘤康复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交互、精准干预等多方面的发展目标。

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未来甲状腺肿瘤康复体系的发展需要兼具国际化和本土化特点,既吸收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又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文化特色,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

综上所述,甲状腺肿瘤康复体系在专业化与标准化、科技应用创新、中西医结合模式、社区和家庭康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在未来,随着个性化方案的高度定制、多学科合作的进一步完善、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以及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深入融合等趋势的发展,该体系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康复服务。

考虑到甲状腺肿瘤整合康复学科在未来的发展,本报告提出以下建议:

01

 对学科发展的建议

推广康复理念,整合多学科资源:促进患者和医生对于早期康复理念统一共识的形成,整合多学科资源,尤其是针对术后瘢痕康复、术后心理康复、回归家庭,社会重适应能力等方面,制定更全面、科学的康复方案。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诊疗水平:目前“大数据”整合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通过构建数据模型、利用AI技术,制定个体化、特异化的诊疗方案,对应有针对性的康复方案将会是推动康复学科发展的有力抓手。同时结合近些年来各大中心大力推广的微创腔镜技术、甲状旁腺即刻移植技术、神经探测技术等,有效地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实现了“治疗疾病第一,功能第二,美容第三”的完美结合。

制定临床实践指南,构建一体化平台:为推动甲状腺肿瘤整合康复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全国范围内统一的诊疗和康复流程,制定并推广临床实践指南是必经之路,也为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奠定扎实基础。

02

对学科的未来展望

技术革新带动学科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甲状腺肿瘤的诊疗和康复手段有望实现质的飞跃,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多学科协作模式深化:未来,多学科协作将成为主流模式,各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将更加紧密,共同推动甲状腺肿瘤整合康复学科的发展。

临床普及与推广:通过不断优化诊疗和康复方案,提高甲状腺肿瘤整合康复学科在临床实践中的普及程度,使更多患者受益。

【主编】(按姓氏拼音排序)

田兴松   山东省立医院

吴高松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王   宇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

徐   青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

张超杰   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张   帆   重庆市人民医院

【副主编】(按姓氏拼音排序)

梁春立   上海市东方医院

李新营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李兴睿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郑传铭   浙江省人民医院

王慧玲   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崔建春   辽宁省人民医院

宫   毅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刘春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李金朋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李志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李   鹏   河南省肿瘤医院

孟   优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

彭小伟   湖南省肿瘤医院

苏艳军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殷德涛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赵   珍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60]吴佳佳, 郑谋雄, 华续赟, 徐建光. 智能康复工程在中西医脑康复中的应用[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4, 58(1): 1–7.

[61]许轶, 邓宇斌. 外骨骼机器人辅助步行康复治疗脊髓损伤:研究热点的CiteSpace分析[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1–10.

[62]张鹏. 工业4.0背景下的康复辅助设备服务系统设计研究[J].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3, 3(21): 163–165.

[63]何岩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 中医定向透药缓解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D]. , 2021.

[64]张楠, 孙维义, 张兆宏, 黄晶晶, 赵媛媛, 郅强. 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经乳晕通道甲状腺外科领域的临床应用[J]. 中国内镜杂志, 2020, 26(6): 8–13.

[65]王小苹, 徐丽, 麻瑞霞. 基于微信平台的病友互助小组结合知信行干预对甲状腺全切术后患者知信行水平、康复情况、疾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 8(7): 163–165.

[66]黄金广. 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家庭饮食注意事项[J]. 家庭生活指南, 2023, 39(2): 178–179.

[67]尹明英, 刘乃霞, 任玉红. 结构化家庭护理对甲状腺癌切除患者术后的影响[J]. 心理月刊, 2022, 17(15): 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