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3)》——肿瘤针灸未来展望篇
本学科发展趋势与对策
01
未来5年发展的战略需求
中医针灸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治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肿瘤针灸学作为一门融合学科,具有巨大的医学前景和临床价值。
(1)加强基础研究: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加强针灸参与肿瘤防治的基础研究,深入挖掘相关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2)扩大临床研究:开展更多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针灸参与肿瘤防治的临床疗效。通过多中心试验等方式,验证针灸在参与肿瘤防治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进一步扩大临床应用范围。同时,关注针灸疗法在不同肿瘤、不同阶段的治疗效果,以及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
针灸参与肿瘤防治不应该限于改善临床症状的观察,长期生存率的观察也至关重要,这个工作需要长时间、多地域同时进行,如果能合作可能会更有意义,个人案例在数量方面支撑不足。
(3)技术创新:肿瘤针灸学领域及多学科协作研究较为分散,针灸发挥作用多集中在肿瘤相关症状改善及治疗上,且以传统针灸技术为主,缺乏技术升级与创新,未来的针灸治疗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
大力推进适用于肿瘤治疗的针灸设施设备以及诊疗器械的研发,促进企业、医疗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产业链、服务链布局为纽带,创新肿瘤针灸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联动模式。
(4)标准化建设:制定统一的针灸参与肿瘤防治的规范和评价标准,制定相关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治疗方案,保证治疗及临床研究的质量和可重复性。推动针灸参与肿瘤防治的规范化和普及化,提高其临床应用水平。
(5)人才培训:随着针灸治疗肿瘤需求的增加,我国将加强对肿瘤针灸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包括设置相关的研究生课程、举办继续教育课程和培训活动等,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以提高针灸参与肿瘤防治的临床水平。
随着恶性肿瘤患病率和死亡率的逐年上升,国内急需储备具有中医教育经历和肿瘤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建立突出专病专科专项技能培养的模式。
(6)跨学科合作:加强与其他学科(如肿瘤血液、免疫学、药理学等)的交叉合作,共同探讨针灸参与肿瘤防治的治疗策略,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其过程中也需要整合,整合中医药、整合气功锻炼等等各种方法,针对每个病人给出中西医共同治疗方案,这种情况是具有临床需求。
(7)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合作研究等方式,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肿瘤针灸学科的国际化发展,扩大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随着针灸的国际声誉不断提高,针灸参与肿瘤防治将逐渐拓展国际市场,为更多国际患者提供服务。
(8)促进宣传推广:做好科普传播工作,构建2030健康中国针灸参与肿瘤防治方案。
(9)多学科协作规范化:随着行业标准和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肿瘤针灸学行业将逐渐走向规范化,提高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和信誉。
02
未来5年重点发展方向
(1)基础研究或临床前研究:
深入探讨肿瘤针灸的治疗机理,从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多个角度揭示针灸抗肿瘤的作用原理,以及针灸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机制。这些研究将为针灸抗肿瘤疗法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
①针刺联合免疫治疗提高恶性肿瘤治疗效果的研究
现代生理学研究证实针刺对肿瘤免疫微环境具有调节作用,多个研究证实穴位刺激可起到改善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减轻免疫抑制、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的作用,针刺足三里穴位可上调CD8+、CD4+、CTL、Th1、Th9和M1巨噬细胞的比例,上调CD69、IFNG和CD86 mRNA的表达。而免疫微环境的改善已被证实可显著改善抗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因此研究团队拟在未来五年内探索针刺联合免疫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评价,并探索针刺治疗的优势人群及具体机制。
②针刺减轻肿瘤相关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研究
恶性肿瘤作为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在疾病全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同时西医主流抗肿瘤治疗方案均存在一定程度不良反应,当前内科治疗疗效有限,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既往研究已经证实针刺可显著改善肿瘤患者癌痛、癌热、阿片类药物相关便秘、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等不良反应,已取得一定临床数据,拟于未来五年内继续探索针刺治疗化疗周围神经病变、阿片类便秘;改善肺癌术后呼吸功能,明确其临床疗效及具体机制,验证其最佳配穴及手法。
(2)进一步加强开展临床试验
目前在国内已开展过较多的有关针灸治疗癌症的临床试验,但存在的问题还是较为凸显,如疾病选择、样本量、治疗手段、评价方式等,首先针灸治疗放化疗或术后并发症的疗效已得到肯定,但仍旧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去论证,后期应聚焦于针灸治疗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为针灸治疗癌症提供实验室的客观依据;癌性疼痛依然是临床需要关注的方向,我们不应仅限于实验效应机制研究,更应该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制定一个疗效确定中医治疗方案,规范开展临床观察,并探讨其疗效机制。其次,极大部分的临床研究治疗方案多为个人经验,为了更好地促进针灸在肿瘤及其并发症治疗中的运用,注重肿瘤相关针灸处方发掘及其处方体系建立的相关研究;最后,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不仅要确定处方体系,还应在疗效评价体系上进行更加专业和细致的指定和划分,以此来促进治疗方案的规范合理。
(3)探求可利于肿瘤针灸学科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建立肿瘤针灸学科大数据库
科技创新是包括健康中国在内的国家重大战略的核心动能,而数据则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素。围绕肿瘤针灸学科根本问题,推动技术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现数字化转型及深度的学科交叉,推动肿瘤针灸学科全面发展。
开发新型针灸技术和设备,提高针灸治疗的精确度和舒适度。例如,研究基于影像导航的针灸定位方法,提高穴位定位的准确性;研发可穿戴的针灸设备,使患者能够在家中进行自我治疗。
(4)挖掘优势病种和病症
针灸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具有综合调节、多靶点与整体调节的独特优势,目前的研究发现针灸有缓解癌性疼痛、改善癌因性疲乏和肿瘤性抑郁以及减轻放化疗后不良反应的作用。今后应结合现有临床证据,集中医经典文献和现代临床专家智慧,进一步挖掘肿瘤针灸学科的优势病种和病症并制定规范化的实施方案。
(5)建立中西医结合肿瘤全程化管理新模式和多学科诊疗新模式
中西医结合过程中医配合度依然不足,应提高中医在治疗中的空间和范围。
进一步强化“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的理念,打破传统学科划分和专业设置壁垒,通过整合中西医优势学科资源、深化亚专科发展,纵深推动整合式医疗服务模式发展,促进肿瘤疾病治疗管理更加精准化、规模化、规范化,有效提升临床疗效和服务品质,以多学科诊疗(MDT)为基础,建立中西医结合肿瘤全程化管理新模式和多学科诊疗新模式,为患者提供全程、同步、一体化中西医结合诊疗一站式服务。
(6)开展个性化治疗
个性化定制方向,由于癌症患者一般进行手术或放化疗治疗,对体质会有明显的改变,导致患者对个性化定制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所以后期发展中应注重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服务。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将成为主流,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
(7)服务模式转变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针灸治疗肿瘤服务将逐渐从大型医疗机构向社区和家庭转移,提供更加便捷和人性化的服务,医联体建设更加紧密,医护团队应根据患者需求,提供全链条全流程服务及管理。
(8)推动肿瘤针灸专业化
推广建立专科科室,基于学会和专委会平台,向会员合作单位及科室挂牌肿瘤针灸诊疗专科或诊疗中心,大力推广肿瘤针灸的临床应用。
(9)国际化方向
随着针灸在国外越来越被认可,应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合作研究等方式,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肿瘤针灸学科的国际化发展,扩大针灸肿瘤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为针灸治疗癌症提供更权威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03
未来5年发展对策
(1)立足临床,明确疗效,提供高质量循证证据
扩大针刺治疗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的临床应用范围,如在癌性疼痛研究上,拟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临床研究观测使用针刺联合阿片类药物的疗效,从而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在癌痛治疗中的应用。对于肿瘤患者的失眠、抑郁等情志问题,积极探索电针通过神经调控治疗肿瘤相关性失眠、抑郁的最佳配穴与刺激力度,为中医外治法治疗肿瘤患者情志问题提供更多解决思路。大力开展真实世界肿瘤针灸临床研究和高质量的验证性临床试验,提供真实可靠的临床证据,为肿瘤针灸学科优势方案的推广提供支撑。
此外,应探索能够有力促进肿瘤针灸学科发展和疗效提升的医疗模式;结合现有临床证据,集中医经典文献和现代临床专家智慧,挖掘肿瘤针灸学科的优势病种和病症并制定规范化实施方案。
(2)重视基础,验证机制
在确切的临床疗效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机制研究,通过体内实验,进一步探索电针调控神经治疗肿瘤相关性失眠、抑郁的中间环节,阐明其是否与炎性微环境相关。同时积极探索针灸刺激对于术后神经、淋巴管损伤的修复作用,在体内实验中寻找关键的修复蛋白,为针药结合提高疗效打下基础。
做好顶层设计,组织国内外一流的肿瘤针灸学科团队,对针灸相关的经络、穴位等基本科学问题以及针灸治疗肿瘤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更深层次的抗癌机制,通过细胞实验、动物实验等方法,研究针灸对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转移的影响,以及针灸调节免疫功能的机制等。
(3)肿瘤针灸诊疗标准/指南规范制定及推行
依托国家级及省级协会及专委会平台,形成肿瘤针灸诊疗的统一化和同质化,借助《健康中国2030》等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发展中医特色疗法,推动针灸在肿瘤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加强肿瘤针灸学科标准化理论、方法、战略研究,推广规范化治疗,制定并完善肿瘤针灸治疗的规范和标准,包括针灸的穴位、手法、时间、强度等,以保障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加强肿瘤针灸学科标准的宣传推广与科普工作。
(4)培养肿瘤针灸专业人才
建立针灸治疗肿瘤人才的专业培训体系,通过举办培训班、学术会议等方式,支持肿瘤针灸学科人才的培养,培训更多合格的肿瘤针灸专业人才,推动中医药院校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高层次针灸与肿瘤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提高整个学科的水平。
(5)产学研协同发展促进学科进步
促进企业、医疗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产业链、服务链布局为纽带,创新针灸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联动模式。加强肿瘤针灸学科专有设施、设备以及器械的研发和升级。
(6)开展多模式推广宣教
充分利用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着力开展肿瘤针灸科普推广,组织高层次专家加入肿瘤针灸学科科普队伍。建立数字化的肿瘤针灸学科传播平台。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开展肿瘤针灸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肿瘤针灸的认识和接受度。
(7)推动政策支持
呼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肿瘤针灸学科的发展,包括经费支持、政策优惠等。为针灸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8)开展国际交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针灸治疗癌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针灸治疗癌症领域的合作研究,共同推进针灸抗癌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消除对针灸的误解和偏见,提升针灸治疗癌症在国际医学界的认可度;加强国内外肿瘤针灸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共享研究成果和经验,推动学科的发展。
(9)医工结合,推进成果转化
利用现代科技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等在针灸抗癌领域的应用研究,以推动针灸治疗的现代化和精准化。
【主编】
郭 义 天津中医药大学
陈 波 天津中医药大学
赵天易 天津中医药大学
【副主编】
潘战宇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田 宁 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郑桐森 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梁 宜 浙江中医药大学
王东岩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孙彬栩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孔凡铭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丁 晶 天津市环湖医院
冶尕西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巴东升 天津中医药大学
程艳婷 山西中医药大学
崔林华 河北省人民医院
傅丽媛 天津中医药大学
公一囡 天津中医药大学
李 丹 天津中医药大学
李文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梁 慧 湖南省肿瘤医院
廖冬颖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 蕊 山东中医药大学
卢 静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吕笑颜 天津中医药大学
吕中茜 天津中医药大学
齐丛会 河北省人民医院
齐文川 成都中医药大学
温小华 天津中医药大学
徐竞一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许迎春 天津市环湖医院
袁馨茹 天津中医药大学
张豪健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 晶 山东中医药大学
赵美丹 天津中医药大学
郑 娜 天津市环湖医院
郑强霞 甘肃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