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3)》——肿瘤支持治疗未来展望篇

肿瘤支持治疗学科发展趋势和展望

01

长效G-CSF对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长效G-CSF在多种不同化疗方案,多个瘤种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证实,其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加上长效G-CSF注射次数少,半量预防效果与足量无显著差异等优势,其可能会取代短效G-CSF成为首选的预防及治疗CIN的药物。但在此之前,长效G-CSF在不同瘤种中的效果和安全性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同时,长效G-CSF也受到其他药物的挑战,我国学者参与的对比普那布林与长效G-CSF在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等应用多西他赛的患者在预防CIN上效果的三期临床试验显示[36],普那布林在严重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上不劣于长效G-CSF,且在骨痛(P=0.01)和血小板减少症(P<0.0001)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这意味着有更多药物可用于CIN的治疗及预防,而后续对于各类药物的适应证和规范化使用,以及进一步探索其他药物对CIN的作用都是值得后续进一步地探索。

02

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研究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ICIs临床适应证不断拓展,伴随而来的irAEs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在未来的诊疗工作中,准确地识别ICIs治疗的最佳获益患者,更好地了解irAEs的潜在机制和危险因素,提前预测irAEs的发生,有助于提高ICIs治疗疗效并减少毒副反应,改善癌症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目前,虽有研究发现癌症患者人口学和临床特征、放疗和慢性肺部疾病、肿瘤瘤种类别、ICIs药物类别、肠道微生物菌群、免疫遗传学特征等与irAEs的发生相关[16,63,64],也构建了irAEs风险预测模型[17],但尚缺乏精准且易于检测的生物标志物供临床参考和使用。irAEs可累及全身各器官系统,其诊疗需要多学科的协作,目前irAEs的处理局限于停用ICIs类药物、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抑制异常免疫反应等。鉴于此,未来亟须建立多学科、跨学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团队,共同协作探究irAEs的发生机制,发现可准确预测irAEs的生物标志物,突破目前仅有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或免疫抑制剂的用药困局。irAEs的临床需求,也彰显了在肿瘤学团队基础上,进一步建设肿瘤神经病学、肿瘤心脏病学等交叉学科的迫切需求。

03

癌痛研究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有限,癌痛患者在出院后往往缺乏规范的治疗指导[65]。基层临床医护人员对于患者的疼痛关注不够。通过癌痛的宣传,提高群众对癌痛的认知,协助基层医疗中心建立规范的癌痛诊治流程及医护人员培训,组建基层医疗中心的癌痛诊疗团队,完善癌痛的筛查评估及随访流程。癌痛的管理与患者的依从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这就需要综合医护干预,各方积极参与,以及落实相关规章制度[66]。另外,针刺多依据“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以痛为腧”的原则治疗癌痛[67],未来仍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探索新疗法和新模式来缓解患者癌痛。

04

肿瘤患者营养治疗未来发展方向

营养不良往往跟肿瘤较晚的分期以及较差的预后相关,目前各大指南对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和营养状态的评估依然停留在泛癌种分析上,对不同肿瘤特征性的营养风险筛选以及营养状态评估仍缺乏研究。近年来,机器学习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给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状态评估提供了新思路,能更早地筛查出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并及时干预。然而对于个体化的营养风险筛查,仍需要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针对各类癌症的特征,进行筛查工具的进一步精细化、专门化。

除此之外,关于肿瘤的营养治疗,目前各大指南的建议仍缺乏针对不同类型的肿瘤个体化、精准化推荐。不同的肿瘤具有不同的消耗特征,如何让营养治疗在不同肿瘤患者中均实现效益最大化,仍是目前需要研究的方向。

营养支持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中的重要部分之一,营养支持治疗配合适当的运动计划,可有效地阻止肿瘤患者体内肌肉流失,改善患者体能状态,从而显著改善癌症患者的预后。然而,营养治疗不仅仅是一个在医院的过程,更需要患者和家属在日常生活中的配合,如何普及相关知识,如何医患共同配合改善营养,都需要我们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05

放射性肺损伤的未来发展方向

放射性肺损伤(RILI)是临床胸部放射治疗中主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之一,大约10%-20%的患者表现出不同严重程度的RILI体征。RILI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放射治疗技术的进步和严格的危及器官剂量限制的使用有助于减少RILI。通过整合临床特征、剂量学因素、遗传易感性以及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将进一步提高对RILI的预测能力。目前仍缺乏 RILI的客观定义,通过使用CT密度测定、FDG-PET摄取、肺功能测量变化或呼出气分析等工具将更好地定义和量化RILI。通过组学技术、(单细胞)RNA测序和质谱流式分析以及患者特异性体外细胞培养模型有助于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RILI的客观量化与这些新技术相结合,可以帮助开发更多的生物标志物,以更好地预测哪些患者面临风险,并做出个性化的治疗决策。

06

NSCLC脑转移的未来发展方向

虽然肺癌脑转移风险预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目前临床实践中暂时缺乏理想可靠的指标或风险模型。近几年,令人鼓舞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基于个体化遗传易感性、临床背景参数和生物变异的模型为NSCLC脑转移的预测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也对NSCLC脑转移机制的探索提供了方法探索和指导。

总结

支持对于肿瘤患者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世界发达地区相比,我国的肿瘤支持治疗起步相对较晚,远远未满足患者需要。虽然目前在支持治疗的各个领域均有一定的实践和研究,但尚未形成整体概念和体系,未来针对肿瘤患者的支持治疗的个体化、精准化相关研究依然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主编】

袁响林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副主编】

张   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张小田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熊建萍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风华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章 真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邓   军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谷   雨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关文龙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李   龙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宁   涛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夏   曙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余   昕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朱博韬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赵丽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6] Yang K, Li J, Sun Z, Bai C, Zhao L. Effect of age on the risk of 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in patients receiving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J]. Clin Exp Med, 2023, 23(7): 3907-3918.

[17] Deng H, Deng J, Lin X, Guan W, Lin Z, Qiu Y, Yang Y, Wu J, Qiu G, Sun N, Zhou M, Deng J, Xie X, Xie Z, Liu M, Qin Y, Zhou Y, Zhou C. A Risk-Scoring Model for Severe Checkpoint Inhibitor-Related Pneumonitis: A Case-Control Study[J]. Clin Drug Investig, 2023, 43(5): 347-357.

[36]Tang T, Xie L, Hu S, et al. Serum creatinine and cystatin C-based diagnostic indices for sarcopenia in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J Cachexia Sarcopenia Muscle. 2022;13(3):1800-1810.

[63] Atchley W T, Alvarez C, Saxena-Beem S, Schwartz T A, Ishizawar R C, Patel K P, Rivera M P.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Related Pneumonitis in Lung Cancer: Real-World Incidence,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Across Six Health Care Centers in North Carolina[J]. Chest, 2021, 160(2): 731-742.

[64] Jiang N, Yu Y, Zhang M, Tang Y, Wu D, Wang S, Fang Y, Zhang Y, Meng L, Li Y, Miao H, Ma P, Huang H, Li N. Association between germ-line HLA and 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J]. Front Immunol, 2022, 13: 952099.

[65] 宋莹婵茜, 杨青, 文彦. 基于CFIR框架的“医院-社区-家庭”联动下癌痛患者居家护理促进和障碍因素的质性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 2023, 38(21): 2010-2015.

[66] 管静, 陈耀成, 黄东彬. 癌痛规范化治疗在基层医院推广中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 14(24): 60-63.

[67] 郝羚伦, 彭梦薇, 张艳, 等. 针刺治疗肿瘤并发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OL].中华中医药学刊, 1-10[202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