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近距离放疗学科前沿进展(新成果、新技术、大事记)
01
人工智能提高了近距离放疗质量及效率
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建立模型,预测近距离放疗计划的剂量分布是人工智能在近距离放疗领域应用的重要方面,利用250例近距离放疗计划,根据施源器内驻留点的位置及驻留时间预测近距离放疗计划的剂量分布结果,HR-CTV的D90、危及器官的D2cc有很好的一致性。还有研究利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剂量引擎,探索头颈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自动计划,该方法可以在2.5±1.5分钟内自动获得计划。生成的计划被认为是临床可接受的,剂量分布与临床计划相当[4]。
02
MRI定位的近距离放疗在多个单位开始临床应用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吉林省肿瘤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期均开展了MRI定位的宫颈癌近距离放疗的临床实践,在施源器重建、病灶识别、靶区勾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1]。
03
开展前瞻性临床研究,探索近距离放疗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应用
设计前瞻性、II期、单臂临床研究,观察近距离放疗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83例符合入组条件,原发灶使用近距离放疗,转移淋巴结使用外照射,5年局控率达到80%,5年的总生存率为44.5%。建立放射性肺炎动物模型,探索放射性肺炎的剂量与肺炎发生的关系[2]。
04
真实世界的研究,对比不同剂量率的近距离放疗对宫颈癌治疗结果的影响
北京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回顾性分析了2011至2017间494例接受根治性放疗的宫颈癌患者的近距离放疗参数与近期及远期结果的关系。将高剂量率的近距离放射源的活度分为相对低、中、高的剂量率近距离放疗组。发现无论是近期肿瘤控制率、还是5年局控率及生存率,三组患者没有明显区别[15]。
05
个体化的组织间插植模板已经进入日常工作中
以中山大学肿瘤医院为引领的国内多个工作团队,针对不同解剖特点的阴道、宫旁肿瘤情况,设计并生产多种不同类型的辅助模板,辅助施源器的放置与固定。也获批了多个实用新型专利。
06
讨论、制定宫颈癌近距离放疗中国专家共识
2023年12月在协和放疗论坛会议期间,多为资深放疗专家讨论了宫颈癌放疗专家共识的内容,初稿由北京协和医院、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湖南湘雅医院起草完成。针对近距离放疗的定义、靶区勾画、处方剂量、质控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达成了初步意见。
07
制定诊疗质控标准及细则,监管基层单位近距离放疗的实施
针对宫颈癌放疗,包括近距离放疗,制定了严格的诊疗质量控制规范。例如《河南省宫颈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由河南省肿瘤医院放疗科程淑霞教授团队承担。
08
多个地区成立近距离放疗专委会
在中国抗癌协会近距离放疗专委会、各省级抗癌协会的支持下,陕西省、浙江省、江苏省、甘肃省等均成立了近距离专委会,为近距离放疗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基层单位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09
支援蒙古国、澳门特别行政地区的近距离放疗工作
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局仁伯爵综合医院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对于宫颈癌、肺癌等需要进行近距离放疗的患者进行多学科讨论,病人安排在中山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内蒙古自治区医院放疗科与蒙古国肿瘤医院、国立医学院建立帮扶关系,蒙古国需要近距离放疗的宫颈癌患者来内蒙古自治区医院治疗。
10
多项近距离放疗研究项目获得相关部门的支持及奖励
①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下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在非中心复发宫颈癌中的应用研究(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科技攻关项目,222102310606,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程艳教授团队承担);
②磁共振引导三维近距离放疗宫颈癌中的应用(河南医疗新技术,省内空白项目,2022-C41,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程艳教授团队承担) ;
③宫颈癌放疗标准化模式的推广与创新-科技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项目(浙江省科技厅2022C04001,浙江省肿瘤医院楼寒梅教授团队承担);
④3D打印多通道施源器在CT引导下近距离治疗中应用(获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新技术新项目一等奖);
⑤改良阴道施源器在宫颈癌近距离放疗中的应用(获得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新技术新项目特等奖);
⑥中晚期子宫颈癌放射治疗靶区和放疗技术的改进和革新(河南省医学科技奖,程淑霞)。
【主编】
曹新平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副主编】
魏丽春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盛修贵 中科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
张福泉 北京协和医院
雷 新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孙志华 江苏省肿瘤医院
楼寒梅 浙江省肿瘤医院
程淑霞 河南省肿瘤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张 莹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放疗科
赵红福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疗科
李晓玲 黑龙江北大荒集团总医院
张明川 河南省肿瘤医院
陈 杰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钟 薇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叶奕菁 中山市人民医院
程光惠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郭英华 潍坊市人民医院
王春刚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张云艳 黑龙江省肿瘤医院
程 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Song S, Han D, Zhang N, et al. The MRI-guided two adaptive brachytherapy fractions versus one adaptive brachytherapy fraction in one application for the cervical cancer: a retrospective study. Radiat Oncol. 2023 Mar 6;18(1):46.
2.Xiang L, Ren PR, Li HX, et al. Effect of 3-Dimensional Interstitial High-Dose-Rate Brachytherapy With Regional Metastatic Lymph Node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n Locally Advanced Peripheral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5-Year Follow-up of a Phase 2 Clinical Trial.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23 Feb 1;115(2):347-355
4.Xiao Z, Xiong T, Geng L, et al. Automatic planning for head and neck seed implant brachytherapy based on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dose engine. Med Phys. 2024; 51(2):1460-1473.
15.Wen F, Li C, Liang B, et al. Efficacy of high-dose-rate brachytherapy with different radiation source activities among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and risk factors for long-term outcomes: A 6-year retrospective study. Brachytherapy. 2024; 23(1):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