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3)》——血液病转化未来展望篇

本学科发展趋势与对策

01

未来5年发展的战略需求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推动健康科技创新,构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需加强医药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建设,促进医学成果转化推广。当下血液肿瘤诊治领域正在迎来免疫治疗持续更新、小分子靶向药不断涌现的时代,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空间组学等技术手段的发展使得基础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提高,复发耐药等问题仍未克服,基础研究的大量数据尚未得到完全解析,基础研究的广泛成果尚未带来革命性临床获益。在这一背景下,中国血液病转化医学未来五年的战略需求必须遵循“共建共享”的健康中国基本路径,强化跨部门协作,统筹多级创新主体,立足临床问题,深入前沿领域,驱动血液肿瘤发病机制探索;必须立足“全民健康”的健康中国根本目的,优化诊疗手段,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过程,增强精准诊疗策略的临床可及性。

02

未来5年重点发展方向

针对未来五年,中国血液病转化医学的重点发展方向应当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推广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精准医疗和个体化治疗,提高诊疗治疗与效益,改善血液肿瘤患者临床获益。以《“十四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为指导,一方面,加强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等前沿核心技术的突破,如CAR-T细胞疗法、小分子靶向药物等,克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耐药及复发难关,提供更多精准治疗选择;另一方面,推动创新医疗技术产业化与应用,多组学技术的进步亟需转化为临床筛查与诊疗手段,以加强血液病的早期筛查与疗效评估工作,推动个体化诊疗策略。此外,利用数据科学技术(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改善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将是一个重要方向。

03

未来5年发展对策

为了实现未来五年的发展需求,我国血液病转化医学需要构建临床基础一体化平台,整合基础研究、临床实践和药物开发,实现从实验室到病床的连续统一;跨学科研究攻关,鼓励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数据科学等领域间的合作,建立多学科协作平台;组建合理人才梯队完善血液病转化医学学科教育和专科建设,培育一批兼具临床思维和科研技术的血液病转化医学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加强内外交流合作,积极推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前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切实推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诊疗精准化、个性化;积极推广经验证有效的新疗法和新技术,引入国际先进的治疗技术和科研经验,减少区间医疗差距,提升国内血液病转化医学整体水平。

【主编】

王   欣   山东省立医院

【副主编】

金   洁   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张翼鷟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陈洁平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施菊妹   上海市东方医院

王立生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张宏权   北京大学

杨   敏   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张   娅   山东省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