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3)》——子宫内膜癌未来展望篇

01

未来5年发展的战略需求

未来5年子宫内膜癌的发展需求在于有效预防,早期筛查,精准治疗和提升肿瘤患者长期生存质量。

有效预防:深入解析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尤其是高脂高热饮食、肥胖导致内膜癌发生的可能机制,寻找预防内膜癌发生的有效干预措施。通过广泛科普宣教提升国民健康卫生素质,做到主动预防,全面提升内膜癌预防水平,降低内膜癌发病率和晚期疾病占比。

早期筛查:开发内膜癌微无创早期筛查方案,广泛推广应用于基层诊疗机构,提升内膜癌早期诊断率。

精准治疗:对早期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临床早期内膜癌、晚期内膜癌整合临床、病理和分子特征进行评估,结合内分泌、手术、化学、靶向、生物治疗等方法,制定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向微无创、去手术、去放化疗、低毒高效目标不断进步。

提升内膜癌患者长期生存质量:伴随内膜癌早筛、早诊和精准治疗的开展,子宫内膜癌患者在诊断治疗后获得长期生存是可预期的。如何综合利用患者教育、社会心理支持、中医药、康复、内外科等学科优势,治疗或缓解患病、手术、放化疗、卵巢去势等给患者带来的生理心理损伤,提升患者长期生存质量将是今后面临的重要课题。

02

未来5年重点发展方向

1. 子宫内膜癌综合干预体系建立:基于对内膜癌代谢-内分泌紊乱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建立涵盖健康教育、运动、饮食、心理、内膜增生紊乱疾病的早期治疗、对携带内膜癌遗传易感基因患者的针对性生物预防等的综合预防体系,有效预防内膜癌发生。

2. 早期筛查网络建立:不断完善细胞学筛查和智能诊断、内膜癌关键基因突变/甲基化检测等微无创内膜癌筛查手段,并使之产业化和向基层诊疗机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内膜癌早期诊断效率。

3. 精准诊疗体系建立和不断完善:伴随对内膜癌这一组由多种高度异质性内膜来源肿瘤的深入理解,进一步通过对内膜癌生物学行为的解析对其进行精细分类,建立临床实用的统一的内膜癌分类检测评估方案,并针对不同生物学特征的内膜癌开展针对性的治疗,包括但不限于手术、放化疗、激素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抗原偶联药物等个体化精准治疗。使部分肿瘤得以去手术、去放化疗治疗,整体提升内膜癌肿瘤结局和生存质量,提升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效果。建立和完善针对老年内膜癌患者的评估、治疗和护理体系。

4. 内膜癌患者治疗后照护综合体建立:建立整合医疗、心理、康复、社工、中医、营养等的多学科照护综合体,为内膜癌患者术后康复合回归社会提供全方位支持。尤其是年轻患者卵巢去势后更年期综合征的综合治疗、手术和放化疗后包括化疗不良反应、淋巴水肿等的综合康复支持治疗等。

03

未来5年发展对策

1. 针对子宫内膜癌诊疗的难点痛点问题,与高新技术、包括人工智能产业充分交流沟通和协作,积极推动新药、新型医疗设备研发和使用。

2. 整合国内高质量医疗机构,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建立基于中国人群的内膜癌诊疗新方案新技术。

3. 开展多学科合作诊疗,以整合医学的视角推动子宫内膜癌进行防筛诊治康全方位进步。

【主编】

刘继红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陈晓军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副主编】

姜   洁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曲芃芃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

孙   阳   福建省肿瘤医院

王建六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向   阳   北京协和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曹冬焱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陈   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陈   勍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范江涛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冯炜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李   凌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

李清丽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李艳芳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李   政   云南省肿瘤医院

鹿   欣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王登凤   四川省肿瘤医院/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   冬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   莉   河南省肿瘤医院

温   灏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   新   辽宁省肿瘤医院

张英丽   浙江省肿瘤医院

周怀君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冯艳玲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专家顾问】(审稿专家)

刘晓红   北京协和医院

王子平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