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3)》——脑胶质瘤未来展望篇

脑胶质瘤未来发展展望与对策

1. 胶质瘤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及治疗研发

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指南》分型标准强调了分子病理特征在胶质瘤分型及治疗中的意义,也为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思路。同时,基础研究中肿瘤发生和发展机制相关的通路和分子的发现也可为治疗靶点的拓宽带来新思路。开发新的靶向药物、开发新的多靶点药物或联合用药也是研究的未来方向。未来可继续探索和开发新的治疗机制,以开发更为有效和安全的靶向药物和药物递送系统。

2. 推动精准免疫治疗及新靶区新技术探索

精准、联合免疫治疗是当前较为有前景的胶质瘤治疗方向。2023年多项研究涉及新兴疗法与免疫疗法的联合治疗,如铁死亡过程抑制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等,而其作用机制需进一步探究明确。此外,选用递送效率更高的载体也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且这类方法对免疫治疗的抗肿瘤效果提升可能更为显著。新一代胶质瘤免疫治疗也可与其他领域整合,未来胶质瘤免疫治疗可深入临床和基础研究,深入发掘免疫治疗潜在靶点,制定包括与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药物的联合治疗策略,以最大限度达到疗效最优化和毒性最小化。

3. 新的药物递送系统以及大数据应用技术的潜在挑战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克服胶质瘤治疗的局限性及提升患者预后有巨大潜力。目前,研究重点在于开发专对胶质瘤细胞的药物递送系统,如纳米颗粒和药物负载水凝胶等,但需面对毒性、血脑屏障穿透副作用和耐药性等挑战。同时,包括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在内的大数据技术有助于理解胶质瘤生物学特性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此外,跨学科研究有助于跨越研究瓶颈并为胶质瘤患者提供有效、个性化的治疗。国际研究联盟和数据共享平台的建立也可推动科学发现向临床实践的转化,提高患者预后。

【主编】

马文斌    北京协和医院

江   涛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王伟民    广州军区总医院

牟永告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邱晓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副主编】

张   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王   裕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花   玮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刘艳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王   樑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编委】

郭晓鹏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时   雨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陈雯琳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张   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王月坤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曹雅宁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龚   乐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刘千舒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宋怡萱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叶立果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张   鑫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郑智尧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