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免疫系统功能受损或骨髓损伤等多方面原因,血液肿瘤相较于实体瘤患者感染风险更大,这种风险受到国内专家们的高度关注。本期文章与您分享两篇血液肿瘤治疗后感染性不良反应相关的文献,一篇展示血液肿瘤患者感染性不良反应的发生及管理,而另一篇则提出了更优化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预测新方法。
1. MajesTEC-1研究中特立妥单抗(teclistamab)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感染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管理方法
期刊:Cancer
影响因子:6.2
主要内容:
特立妥单抗是靶向CD3和B细胞成熟抗原的双特异性抗体,已在欧美上市,对于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可产生深度、持久的缓解。本研究对其Ⅰ/Ⅱ期MajesTEC-1研究(NCT03145181/NCT04557098)进行二次分析,统计了165例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每周注射特立妥单抗治疗的FN等感染性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研究发现:
· 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接受特立妥单抗治疗的感染发生率达80%,3-4级感染发生率为55.2%。
· 感染的发生与中性粒细胞减少密切相关。165例患者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为71.5%,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为65.5%。
· 首次发生感染的中位时间为1.7个月,发生≥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的中位时间为2.3个月,首次发生3-5级感染的中位时间为4.2个月。这些数据表明血液肿瘤患者发生感染事件后不应降低警惕,若不能及时提升中性粒细胞计数,后续感染可能更为严重。
· 降低给药频率是降低感染风险的重要方法之一。特立妥单抗治疗1年后,将给药频率改为每2周一次的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每周一次给药(15.6% vs 33.3%)。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降低感染风险的另一有效方法。本研究中54.5%的患者使用了G-CSF。
图1 MajesTEC-1研究中临床相关感染的发生时间和严重程度
图2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FN发生率及发生时间
解读:
本研究中特立妥单抗出现感染的中位时间为治疗后1.7个月,这一点同其他双特异性抗体相似,但80%的感染率却是比较高的。不过,我们看感染率这个数据,不仅要关注到纳入样本的基线情况,也要注意到研究的随访时间,因为感染的累积风险是随着治疗持续时间增加而增加的。本研究选取既往平均接受过5种治疗的复发/难治性患者,且随访时间(22.8个月)在同类型研究中也是比较长的,这些特征都与结果的高感染率有关。
探寻感染的本质,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造成FN等感染并发症的根本原因。患者一旦发生≥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各类感染并发症风险显著增大。这些感染可能包括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感染源涉及支原体、真菌、COVID-19等病毒……如今,特立妥单抗已被CDE纳入优先审评目录,后续临床医生在使用特立妥单抗时,应注意及时接种肺炎球菌、COVID-19、流感等疫苗,以预防相关感染的发生。
FN预防方面,既然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是特立妥单抗治疗的重要不良反应之一,G-CSF的预防性使用必然要考虑到其对CRS的影响,个人认为,道阻且长。
2.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化疗后出现FN的预测模型:一项多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
期刊:Hematology Reports
影响因子:0.9
主要内容:
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46例DLBCL患者,旨在开发一种预测DLBCL患者FN风险的新方法。该研究的主要发现在于:
·R-CHOP方案是治疗DLBCL的主要方法之一,本研究中78.9%的患者接受R-CHOP方案治疗。
·尽管R-CHOP方案治疗DLBCL的FN发生率低于挽救治疗(70.6%),但其30%的FN发生率依然>20%,属于FN高风险化疗方案。预防性使用G-CSF是降低FN风险的重要方法之一。
·R-CHOP方案治疗DLBCL第一周期,肝炎检测结果阳性、结外受累、淋巴细胞减少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升高均与FN发生风险显著相关(P<0.05)。
·根据各项影响因素的β系数设淋巴细胞减少计入2分,肝炎检测结果阳性、结外受累及sIL-2R水平升高均计入1分。该预测模型的总分为5分,得分为0-1分的患者FN发生率较低(3.7%)。以2分为界值,该FN预测模型的敏感性为89.2%,特异性为67.7%。
图3 预防性使用G-CSF显著降低DLBCL患者接受R-CHOP治疗的FN发生率
图4 不同预测评分的DLBCL患者接受R-CHOP治疗的FN发生率
解读:
随着R-CHOP方案相关临床研究的逐渐深入,众多研究者认为其治疗DLBCL属于FN高风险方案,应积极采用G-CSF预防,这一点打破了既往临床对于该方案的风险认知。尽管本研究影响因子较低,却在R-CHOP方案的FN风险方面,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目前,FN的预防是基于指南中的风险认定,而在风险认定基础上,基于各项影响指标设定的FN风险预测模型则提供了更为精准的评估方法。本研究中未经G-CSF预防的情况下,R-CHOP方案的FN发生率为33.3%,经预测模型分析后可根据评分筛选出其中部分FN风险较低的患者,让临床风险的评估更精准,也可节约医疗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发现,结外受累是FN风险的影响因素之一,这与此前一项关于DLBCL高负担引起骨髓环境与G-CSF受体信号通路变化的研究相互印证,对于结外受累的患者,其肿瘤高负担可能进一步增大患者的FN风险。
另外,我们深知,老年群体(>65岁)也是FN发生的危险因素,然而本研究并未得出这一结论。在我看来,这可能与老年患者已经减少R-CHOP化疗剂量,因此FN风险有所降低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参考文献:
1.Nooka AK, et al. Cancer. 2024;130(6):886-900.
2.郭楠,等.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23,21(8):27-32.
3.Morimoto M, et al. Hematol Rep. 2024;16(1):76-88.
仅供医疗专业人士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