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影响因子:5.3
主要内容:
骨髓是4期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常见的转移与复发部位,该研究纳入了2008年至2018年在中国上海两家主要儿科医院诊断为4期神经母细胞瘤的256例患者,回顾性分析了他们的流行病学和骨髓复发特征,并进一步探索了预后指标。
1)50.78%NB患者在治疗期间或治疗结束后出现复发
40例患者发生了骨髓复发事件,其中孤立性骨髓复发29例,合并其他部位复发11例。此外,74例患者发生其他部位复发事件。
2)在诊断时骨髓转移的NB患者随后骨髓复发的风险更高
在初诊时骨髓转移的199名患者中,有37名最终发生骨髓复发(18.6%),而在最初没有骨髓转移的37名患者中,只有3名经历了骨髓复发(5.26%),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1)。
3)骨髓复发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OS)和无事件生存率(EFS)分别为32.5%和32.5%
解读:
近两年随着免疫治疗的获批上市,有研究者开始质疑在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治疗中自体干细胞移植的价值,然而该项研究的研究结果再次证实了在诊断时缺乏移植会导致患者的总生存率下降,这一点在骨髓复发的患者中尤为明显。在尚未公布任何随机对照研究证实移植可去除性的当今,规范治疗仍然应是每个高危患者需恪守的准则。
此外,就骨髓复发患者的生存预后来看,虽然与2010年以前的数据相比已经实现了约10%的提升,但仍然不尽人意。个人认为,临床应加速神经母细胞瘤复发标志物的研究进程,以进一步优化患者的风险分层,这对于区分需要强化治疗的患者意义重大。
2. 单细胞分析揭示骨髓转移神经母细胞瘤的肿瘤微环境重塑和转移特征
5)AHCY、PPAT和GCSH12基因的上调与较差的患者生存率显著相关
研究表明,AHCY、PPAT和GCSH12基因可以区分原发肿瘤和转移性肿瘤,这表明它们参与了转移过程,因此具有预测肿瘤转移到骨髓的可能性。
6)敲除AHCY基因可抑制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生长,说明AHCY是高危患者的潜在治疗靶点
7)转移性肿瘤细胞与转移微环境中其他细胞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
细胞相互作用分析显示,肿瘤细胞表达CD24,它可能通过与巨噬细胞表达的抑制性受体SIGLEC10相互作用来促进免疫逃避。
解读:
神经母细胞瘤的骨髓转移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既往研究一致认为这一过程建立在肿瘤细胞与骨髓微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这项研究不仅仅分析了骨髓转移神经母细胞瘤的肿瘤微环境特征,应证了先前的理论,其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一组具有识别转移风险的基因。如上篇文献所述,对于骨髓转移的患者,要想进一步改善预后,临床的当务之急是“尽早识别”以实现早期干预,如果这些基因特征与转移风险的关系在未来能在患者层面被证实,那么个人认为,它们有望如MYCN基因一样,成为高危患者的风险标志物。
3. MTHFD1在MYCN扩增的神经母细胞瘤中调节还原型辅酶Ⅱ(NADPH)氧化还原稳态
期刊:Cell Death & Disease
影响因子:9.0
主要内容:
由于表面存在α-螺旋结构,药物抑制剂很难直接靶向MYCN。小分子JQ1是一种BET抑制剂,它可以破坏BET蛋白与转录因子的相关性,抑制癌基因的表达,最终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JQ1可下调NB中MYCN的表达,但单独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探索了MYCN扩增NB的分子机制,旨在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
1)MTHFD1在MYCN扩增的神经母细胞瘤中高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
图.不同药物对NB细胞系增殖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