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2)》——肿瘤科普防治研究进展篇

概述
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明确提出普及健康知识,要把提升健康素养作为增进全民健康的前提。医学科普是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普的方式将健康领域的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传播给公众,旨在帮助公民提高健康素养和学会自我管理。
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我国2016年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统计数据,2016年中国新增癌症病例约406.4万例,新增癌症死亡病例约241.35万例。癌症仍然是我国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之一是要在2030年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要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除了依赖于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整体发展之外,面对癌症这一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更加有必要通过加大肿瘤防治知识的科普力度,更广泛的传播“以预防为主”的肿瘤防治理念,从而提高人民群众防癌意识,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1. 医生对肿瘤防治科普认知的概况

医学科普是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医疗与科普相结合,鼓励和引导临床医生参与医学科普,是当前我国科学传播与普及领域的一项重要措施。由调查结果可知,93.2 %的医生已经开展过肿瘤防治科普宣传。但大多为被工作单位指派安排,其次是被媒体单位、社会机构、学术团体等组织邀请,尤其是来自发达地区(一、二线城市,省会城市/直辖市)的医生。由此可见,临床医生对肿瘤相关科普宣传的主动性有待加强,我们要激励更多专业人员参与基层健康科普工作,尤其是要激发基层医生对肿瘤相关科普宣传的热情,鼓励并给予相应奖励措施,扩大肿瘤科普宣传队伍。
目前,图文、讲座等仍为肿瘤防治科普的主要形式,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也是进行肿瘤防治科普宣传的有力武器。肿瘤防治科普主要围绕患者及其家属关注的肿瘤预防、肿瘤筛查、肿瘤治疗及相关不良反应、肿瘤诊断、肿瘤康复随访以及肿瘤患者生活管理等方面。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参与肿瘤防治科普工作是职业价值的进一步体现,可以为职业赋能,有利于未来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贡献自己的力量。
肿瘤科普“任重而道远”。目前,肿瘤防治科普常常流于形式,内容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让科普更加“接地气”,更加通俗、有趣,才能让科普落到实处。调查发现,大部分临床医生对参加医学科普能力培训有着有强烈意愿。此外,肿瘤防治科普资金投入、人才建设不足,缺乏专业的肿瘤科普队伍和激励机制。应推动医学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力度培育新人,通过医生队伍间的言传身教优势将医学科普的行为责任传承发扬。

2.患者、家属及社会大众对肿瘤防治科普认知的概况

由调研结果可知,93.4 %参与问卷的调研对象阅读或观看过肿瘤诊断与治疗相关的科普知识,超过一半(57.0 %)的调研对象看到肿瘤相关科普内容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并且大多数调研对象(81.3 %)会主动获取肿瘤相关知识。这表明,社会大众对于肿瘤防治科普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也是肿瘤防治科普面临的机遇。
肿瘤是一种多因素、多阶段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癌症的筛查和早诊早治是癌症防控最有效的措施。调研结果也显示,社会大众最希望获取肿瘤筛查、肿瘤预防等方面的知识,此外对肿瘤相关症状、检查及诊断方法、治疗方法、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也十分感兴趣。
随着新媒体技术和手持移动终端的蓬勃发展,社会大众目前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等网络平台,百度等搜索平台以及抖音、快手、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获取肿瘤防治科普知识。电视/广播、科普讲座、书籍/报纸/杂志等传统形式也是获取肿瘤防治科普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频次较低。部分大众选择直接咨询专业医生或通过有肿瘤患病经历的亲戚或朋友分享,虽然频次较低,但时间较长,获取的信息量可观。大多数调研对象更信任从事肿瘤诊疗工作的医生、护士或其他医疗从业者宣传的肿瘤防治科普知识,或者其他医疗从业者,因此鼓励和引导肿瘤医生参与肿瘤科普,激发肿瘤医护人员对肿瘤科普宣传的热情,是当前我国科学传播与普及领域的一项重要措施。此外,肿瘤患者除了信任医护人员外,更信任有相同经历的病患之间进行肿瘤防治科普知识宣传,因此我们应鼓励患者分享自己真实的患病经历,有利于公众增加对病情了解,消除恐慌心理,纠正错误认知。
肿瘤防治科普在内容质量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虚假信息/伪科普、理论知识太多、缺乏趣味性等是社会大众获取肿瘤防治科普知识面临的主要困难。目前,图文、讲座等仍为肿瘤防治科普的主要形式,短视频、漫画等新媒体也是进行肿瘤防治科普宣传的有力武器。而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对“问答式科普”的兴趣较高。让科普更加“接地气”,既保证内容专业权威,又要通俗易懂、方便获取,才能让科普落到实处。
健康中国,科普先行。随着人们对肿瘤防治意识的不断提高,对健康问题的日益重视,对于肿瘤科普内容、渠道、形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更有必要通过加大肿瘤防治知识的科普力度,更广泛地传播“以预防为主”的肿瘤防治理念,从而提高人民群众防癌意识,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名誉主编】

樊代明    中国抗癌协会

王   瑛     中国抗癌协会

支修益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主编】

田艳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赵   勇    中国抗癌协会

【副主编】

刘   红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徐   泉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张发宝    梅斯医学

田立新    医脉通

【编委】(以姓氏笔画排序)

王 勐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王 鑫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支修益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尹 烨    华大集团

龙 江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叶哲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田立新    北京医脉互通科技有限公司

田艳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尧小兵    北京光大东方医学研究院

师建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肿瘤研究所

任国胜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庄 翔    四川省肿瘤医院

刘 红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刘均娥    首都医科大学

刘俊田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刘胜春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孙安龙    重庆市肿瘤医院

孙晓光    博鳌肿瘤创新研究院

李 明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李文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李苏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秀琴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李治中    深圳拾玉儿童公益基金会

杨明璐    百度健康

吴世凯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吴建中    江苏省肿瘤医院

吴   琼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委会

何宏涛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余红平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宋 勇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

宋启斌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宋晓坤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张 力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张 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张 维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 斌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张兰军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张发宝    上海梅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张宏艳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

张晓东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张晓菊    河南省人民医院

陆 舜    上海市胸科医院

陈 鹏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陈万涛    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

陈小兵    河南省肿瘤医院

陈亚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陈敏山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武爱文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赵 勇    中国抗癌协会

胡海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段    雄    乐问医学

秦 茵    北京市抗癌协会

耿 刚    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

聂彩云    河南省肿瘤医院

贾国华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徐 泉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郭 良    浙江省肿瘤医院

曹广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崔久嵬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笪宇蓉    天津医科大学

翟瑞仁    潍坊阳光融和医院

缪中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