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2)》——肿瘤临床药学研究进展篇

概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之慢性感染、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广泛流行,以及环境污染、职业暴露等因素的逐渐累积,我国癌症防控形势仍将十分严峻。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将癌症防治行动列为重大行动,临床药师在肿瘤患者的全程化管理中逐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抗肿瘤药物通常具有治疗指数狭窄,毒性反应严重,疗效个体差异巨大的特点,对当下临床药师的综合能力和肿瘤临床药学学科的未来发展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从事肿瘤临床药学的工作者们秉持服务患者的初心,在肿瘤临床药学学科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求真、开拓创新,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包括相关技术指南、指导原则和专家共识的更新迭代及实施落地,为肿瘤患者的全程健康管理提供了更为精准的药学服务与支撑。与此同时,肿瘤临床药学的学科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研究报告将围绕肿瘤临床药学学科的研究发展及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
1.《抗肿瘤药物临床综合评价技术指南(2022年版试行)》发布

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是促进药品回归临床价值的基础性工作,是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措施,也是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的具体体现。

2022年6月,国家药物和卫生技术综合评估中心会同有关单位制定并发布了《抗肿瘤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技术指南(2022年版试行)》。该技术指南围绕组织管理及实施流程要求,根据我国抗肿瘤药品临床应用实践与药物供应保障政策实施现况,重点聚焦我国抗肿瘤药品临床使用和技术评价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临床诊疗实际进展,参考借鉴国际抗肿瘤药品评估有益做法和经验,以期为各地开展抗肿瘤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工作主体提供技术规范和流程指引,推动全国抗肿瘤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工作的科学化、同质化、规范化,最终为国家抗肿瘤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完善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技术指南从安全、有效、经济、创新、适宜、可及六个维度,结合国内外成熟经验,详细阐述了抗肿瘤药物综合评价的评价内容、指标与方法,为抗肿瘤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工作的落地实施提供了方法学路径,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2.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2年版)》发布

为规范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合理应用、提高肿瘤临床治疗的用药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护肿瘤患者健康权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牵头制定了《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指导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2022年12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2年版)》,其中增添了“附表”项来指导特异性不良反应发生时的用药,这进一步规范了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安全应用。但有研究发现,部分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临床价值低,其高昂的价格并未创造相应的临床价值。而历年《指导原则》均未提及新型抗肿瘤药物治疗各类型肿瘤的价值大小,缺失了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用药原则上综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作用。这提示《指导原则》的后续更新可关注新型抗肿瘤药物治疗不同类型肿瘤的价值评分,降低治疗中的经济毒性,促进新型抗肿瘤药物安全、有效、经济的应用。

3.《双特异性抗体类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发布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复杂的病理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因此针对单一靶点的单克隆抗体(monospecificantibody,以下简称“单抗”)往往不足以充分发挥足够的治疗效果。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antibody,BsAb,以下简称“双抗”)是通过细胞融合或重组DNA技术制备的人工抗体,可以同时特异性结合两种抗原或同一抗原的两个不同表位。

2022年4月,药品审评中心组织撰写了《双特异性抗体类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旨在为BsAb类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发中需要特殊关注的问题提出建议,但是并不针对某一特定类型的BsAb。靶向于两种抗原表位以上的多抗类药物研发,也可参考本指导原则。BsAb不同于有关单抗的单一靶向性,可以通过结合不同表位,起到激发导向性的免疫反应等特殊的生物学功能,解决单抗不能解决的治疗问题,为患者带来单抗治疗所不具备的临床获益。

因此,在其临床研发过程中,除了遵循抗肿瘤药物一般研发规律以外,还应该注重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结构和机制特征为基础,合理地确定研发立题,并且在研发过程中,深入探索、分析和明确BsAb的临床优势。

4.《抗体类抗肿瘤药物药学服务指南》发布

近年来,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及人们对肿瘤生物学的深入研究,抗体类抗肿瘤药物如雨后春笋般上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国内批准上市的抗体类抗肿瘤药物主要有作用于肿瘤信号通路的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及抗体偶联(antibody-drug conjuate,ADC)药物。与传统化疗药物比较,抗体类抗肿瘤药物具有特异性高、不良反应相对较低、半衰期长、储存运输条件要求高等特点。同时,抗体类抗肿瘤药物的生产工艺及药学特性使其在临床应用中易引发免疫原性不良反应、过敏、脱靶等问题,且临床应用不当直接影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药师参与到临床治疗团队中,为临床及患者提供全程化药学服务。

2022年12月20日,中国药师协会肿瘤专科药师分会在中国药师协会和国家癌症中心的指导下,基于临床循证证据,借助自身专业特长和药学服务实践经验,联合全国多学科专家制定的指南——《抗体类抗肿瘤药物药学服务指南》在线发布。该指南聚焦7大关键方向、24个临床问题,涵盖截至2022年6月上市的全部39种抗体类抗肿瘤药物,构建了用药前、中、后的全程化药学服务体系,以期为抗体类抗肿瘤药物的药学服务提供参考。

5. 《中国乳腺癌抗体药物偶联物安全性管理专家共识》发布

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将单克隆抗体的选择性与有效载荷的细胞杀伤特性合二为一,通过靶向化疗的方式将细胞毒性药物释放至肿瘤,是一类相对新颖的具有高度靶向性的抗癌生物制剂。

ADC改变了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以及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格局。目前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3种有乳腺癌适应证的ADC药物分别为恩美曲妥珠单抗、戈沙妥珠单抗和Trastuzumab deruxtecan(DS-8201),其中恩美曲妥珠单抗和戈沙妥珠单抗也在中国获得批准上市。ADC总体上安全性良好,剂量调整和(或)对症支持治疗为有效的管理方式。

新一代ADC的有效性大大增强,但风险/获益比依然是临床决策时必须衡量的因素。2022年《中国乳腺癌抗体药物偶联物安全性管理专家共识》的发布将为临床肿瘤医师提供ADC相关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的早期识别、定期评估、及时管理以及随访监测的实践指导。

6. 《中国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性呕吐防治专家共识(2022年版)》发布

恶心、呕吐是肿瘤药物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随着抗肿瘤新药和止吐新药的问世,以及国内药物可及性的提高,制定适时、科学、规范、合理的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防治的专家共识有利于保障肿瘤治疗的顺利进行。本共识在《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版)》基础上,根据国内外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结合国内临床实践经验,由共识专家组反复讨论推敲形成,内容包括共识制定方法学、恶心呕吐概述、肿瘤药物相关恶心呕吐治疗原则、常用止吐药物及应用注意事项、成人及儿童抗肿瘤药物所致恶心呕吐的预防、肿瘤患者止吐用药管理等方面,以期为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防治提供专业指导意见。

7. 《紫杉醇抗肿瘤药物药学服务中国专家共识》发布

2022年12月20日,《紫杉类抗肿瘤药物药学服务中国专家共识(2022)》在线发布。旨在为我国紫杉类抗肿瘤药物的药学服务提供决策和执行依据,进一步促进我国肿瘤临床诊疗中紫杉类抗肿瘤药物药学服务的多环节、多专科融会贯通,指导和规范药学服务决策,共同为肿瘤临床诊疗中紫杉类药物的合理使用保驾护航。紫杉醇类抗肿瘤药物因其显著的生物学活性、独特的作用机制,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目前上市的紫杉醇类抗肿瘤药物包括紫杉醇注射液、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和多西他赛注射液。由于结构的优化、剂型的推陈出新所带来的药动学、药效学和毒理学上的差异,不同紫杉醇类抗肿瘤药物的药学服务内容在诸多方面相去甚远。为规范合理使用紫杉醇类抗肿瘤药物,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药事质控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肿瘤专科药师分会在国家癌症中心的指导下,联合全国多学科专家,基于循证证据、药事管理相关法规和药学服务时间,采用德尔菲法和专家会议法制定了《紫杉醇类抗肿瘤药物服务中国专家共识》。共识拓展并延伸了紫杉醇类抗肿瘤药物药学服务的内涵,构建了全程化药学服务体系,为药师进行相关药学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8. 新兴免疫检查点:DDRS

免疫疗法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而免疫检查点阻断是免疫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程序性死亡受体(Programmed death 1,PD-1)及其配体(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ytotoxic T - L ymphocyte A ntigen 4,CTLA4)是目前最常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靶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显著改善了多种癌症的预后,但是,仍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耐药甚至疾病进展。这可能需要发现更多的免疫治疗靶点,为免疫治疗提供更多选择,给更多患者带来治疗机会。盘状结构域受体(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s,DDRs)研究火热,DDRs由盘状结构域受体1(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 1,DDR1)和盘状结构域受体2(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 2,DDR2)组成,是胶原活化的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RTKs)超家族的重要成员,也是一类多结构域胶原蛋白受体,由JOHNSON等在1993年筛选乳腺癌细胞中的蛋白酪氨酸激酶时首次发现。研究表明,DDRs在多种免疫细胞中表达,并通过对免疫细胞的调控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目前肿瘤免疫治疗主要研究的方式为DDR1。DDR1在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重塑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介导了肿瘤免疫抑制环境的形成。靶向DDR1不仅可以抑制肿瘤的进展,也可以保护机体免遭未来肿瘤的侵害。DDR1药物靶点的研发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研发报道情况不多,但2021年在Nature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却为DDR1的发展前景提供了新的思路。

【主编】

董   梅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李国辉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副主编】

戴媛媛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王   晨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翟   青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黄红兵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徐   珽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黄   萍  浙江省人民医院

方   罗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白在先  内蒙古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曹俊岭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曹   舫  陕西省肿瘤医院

杜文力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戴   助  湖北省肿瘤医院

封卫毅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郝志英  山西省肿瘤医院

蒋   刚  四川省肿瘤医院

简晓顺  广州市肿瘤医院

姜明燕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梁宁生  广西省肿瘤医院

李桂茹  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李   玫  吉林省肿瘤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刘   铎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刘玉国  山东省肿瘤医院

刘   江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刘茂柏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刘广宣  辽宁省肿瘤医院

刘   韬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卢晓阳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吕永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孟   珺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

邱   峰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宋燕青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孙言才  安徽省肿瘤医院

孙  蓓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沈承武  山东省立医院

肖洪涛  四川省肿瘤医院

闫存玲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余   波  上海市同仁医院

姚敦武  湖南省肿瘤医院

智   多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朱小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   波  北京协和医院

张   洁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张文周  河南省肿瘤医院

参考文献

[1] 《抗肿瘤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技术指南(2022年版 试行)》.

[2] 《双特异性抗体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

[3] FDA. Bispecific Antibody Development Programs Guidance for Industry. 2021.

[4] 《中国乳腺癌抗体药物偶联物安全性管理专家共识》.

[5] Nam, AS, Chaligne, R, Landau, DA. Integrating genetic and non-genetic determinants of cancer evolution by single-cell multi-omics. NAT REV GENET. 2021; 22 (1): 3-18.

[6] Paulz D, Sanapz G, Shenoyz S, et 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Drug Discov Today, 2020, 26: 80-93.

[7]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关于印发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年版).

[8] HIBINO Y, ITO M, SATAKE T, et al. Clinical benefits of precision medicine in treating solid cancers:European Society of Medical Oncology-Magnitude of Clinical Benefit Scale score-based analysis[J]. ESMO Open, 2021, 6(4): 100187.

[9] 戴媛媛,李国辉.肿瘤药学门诊规范(试行)[J]. 中国药学杂志,2021,56(9):776-780.

[10] 刘芳,李赟,赵荣生.药师参与多学科诊疗,保障用药安全[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21, 23(11):561-563.

[11] 徐嵘,王永刚,赵新才,等.肿瘤药学门诊规范化建设实践与成效[J].药学服务与研究,2021,21(6) :433-436,445. 

[12] 姚海艇.网络一体化在药房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6):2.

[13] Sun X, Wu B, et al. Tumour DDR1 promotes collagen fibre alignment to instigate immune exclusion. Nature. 2021 Nov;599(7886):673-678.

[14]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2022年版)[M].中华医学杂志, 2022, 102(39): 3080-3094.

[15]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版) [J/CD].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9,11(11):16-26.

[16]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M].2022.22(12):1409-1427.

[17] 石舒原,赵厚宇,周庆欣,等.真实世界证据与随机对照试验:RCT DUPLICATE项目方法学介绍[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20,29(03):198-205.

[18] 王雯,谭婧,任燕,等.重新认识真实世界数据研究:更新与展望[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0,20(11):1241-1246.

[19] 陈晨,刘怿晗,吴斌,等.真实世界研究对临床药师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药业,2022,31(04):8-11.

[20] 张斯渊,董信春,韩松辰,等.精准医疗:中晚期食管癌放疗技术进展浅谈[J].实用肿瘤杂志,2021,36(04):368-374.

[21]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药师协会肿瘤专科药师分会.抗体类抗肿瘤药物药学服务指南[J].中华肿瘤杂志,2022,44(10):1017-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