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2)》——肿瘤转移未来展望篇

概述
恶性肿瘤的远端转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即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逃逸,沿脉管系统扩散,最终定植于继发部位(如骨、肺、肝、脑等)形成转移灶。由于肿瘤细胞本身的异质性,使得肿瘤转移变得更加复杂且具有各自的特性。虽然目前对肿瘤转移的早期监测以及治疗手段可提高早期癌症患者的生存率,然而,一旦患者进展到转移阶段,现有治疗手段对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尚不明显。因此,充分理解肿瘤细胞转移播散机制,针对转移通路中某一过程设计相应的阻断和治疗靶点对提高肿瘤转移病人的5年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尤为重要。肿瘤转移的研究重点是阐明转移的分子机制。转移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价值在于早期预测和发现转移并阻止转移的发生。


1. 基础研究需向临床转化
大量基础研究成果仅局限于动物模型,且主要以机制为主,对于基础研究向临床上的转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各种治疗靶点或新的预测分子尚需更多的临床标本进行验证。

2. 人源化动物疾病模型较少
小鼠肿瘤模型发展相对成熟,但由于小鼠和人种系不同,其很难完全模拟体内肿瘤转移的全过程。目前关于人源化的动物疾病模型较少,为了更进一步描述体内肿瘤转移的真实过程,以及肿瘤细胞与机体固有细胞(免疫细胞、肝细胞等)的相互作用,应加强相关研究。

3. 缺乏肿瘤转移过程中重要细胞谱系追踪的测定方法
缺乏肿瘤转移过程中重要细胞谱系追踪的测定方法,目前暂无法明确不同癌症类型中肿瘤间质细胞(如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的起源问题,采用肿瘤自发成瘤动物模型并结合不同肿瘤发育阶段的单细胞测序和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可能是实现该类细胞示踪和靶向治疗的重要方法。

解决方案与建议
(1)明确科研是为临床服务的目的。在设计实验时,将临床应用价值也计算在内。除却在动物模型上得到阳性结果后,也应收集相应临床标本,从临床的角度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2)明确研究目的最终是为了解决临床肿瘤转移,唯有来自于人体的病例资源可以反应疾病的真实情况。故在使用动物肿瘤模型的基础上,还应多思考能否建立相关人源化的肿瘤转移模型,更好的模拟人体内的病生变化,使研究更贴近实际。

(3)大力发展新型技术,如大视场、微尺度的分子可视化技术、多学科交叉的组学筛选技术、特异性递送的新型生物材料等,可能为本学科阐明关键科学问题提供有效工具。

(4)利用ATAC-seq和Cut-Tag seq测序阐明新的组蛋白修饰对染色质控制肿瘤干细胞干性维持基因的区域的开放状态,是该研究在技术层面的关键。

(5)制备针对新靶点(膜表面和分泌蛋白)的中和抗体和双功能抗体,并设计靶向转移相关肿瘤干细胞的新型CAR-T策略。

【主编】

张宏权      北京大学医学部

梁 莉      南方医科大学病理学系

【副主编】

聂勇战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张志谦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胡国宏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钦伦秀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时 雨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临床病理学研究所 

卞修武     陆军军医大学

战 军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苏士成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