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2022年国家癌症中心公布最新全国癌症统计数据,2016年我国癌症新发病例406.4万,死亡人数241.4万。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剧,预计2040年癌症负担在全球范围内相比2020年将增加50%,新发癌症病例数将达到近3000万。将癌症预防和治疗干预纳入卫生计划,推动抗癌创新药物的发展,将有助于我国降低未来癌症负担。《“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2030年实现总体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提高15%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全球药物临床研究前沿进展,结合中国癌症诊疗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政策,提升我国规范化肿瘤诊疗水平,护卫人民健康。
1.肺癌发展趋势和展望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肺癌治疗模式进入个体化精准化时代。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已经成为NSCLC治疗的两大重要支柱,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和预后,但仍存在难以有效及时监测疗效、耐药机制不明等诸多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在疗效监测、治疗优化和药物耐药性方面深入研究,将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纳入肺癌个性化治疗体系,开展多中心合作、跨学科合作,此外,探索基于精准分子分型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优化治疗策略,有望进一步改善预后。在SCLC中,目前正在进行的和即将开展的SCLC免疫治疗临床试验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新的靶向联合治疗(如PARP抑制剂、AKT1抑制剂和ATR抑制剂)的联合以及新的基于免疫的治疗策略(如CART和BiTES)等,期待能取得好的结果。随着新的疗法逐渐涌现,肺癌患者生存期有望不断延长。希望通过研究者的共同努力,将晚期肺癌的5年生存再推进一步,让更多晚期肺癌患者成为“慢性疾病”。
2.结直肠癌发展趋势和展望
综合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免疫治疗在dMMR/MSI-H患者中,无论是可手术患者的新辅助治疗,还是晚期患者的一线治疗或多线治疗,都显示非常好的效果。NICHE系列研究为结肠癌的新辅助免疫治疗打开了大门,然而高缓解率是否能够转化为生存获益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证据支持。免疫治疗在MSS/pMMR型结直肠癌领域机遇和挑战并存,在约占95% 的MSS/pMMR型mCRC的姑息一线治疗中,免疫治疗联合传统的化疗和抗血管药物的探索性研究(如AtezoTRIBE和CheckMate 9X8)尚未取得一致的、令人满意的结果。化疗、抗血管治疗和免疫治疗的联合模式,或许能够为MSS/pMMR型结直肠癌患者带来获益,真正实现免疫治疗的全人群获益。
3.胃癌发展趋势和展望
MSI-H患者在双免治疗中具有潜在获益价值。然而,因胃癌异质性较高,MSI-H胃癌占比较低,因此在一线免疫时代的背景下,将逐渐强调免疫治疗“精准化”,具体包括获益人群筛选、联合治疗策略制定、耐药机制探索等方面。因此,充分利用高通量测序、NGS、单细胞测序等技术分析免疫微环境,进而指导免疫治疗方案,将使患者充分获益。比如尽管新辅助治疗改善了局部晚期胃癌患者的整体预后,但仍有部分人群无法获益,这提示可手术切除的胃癌和晚期胃癌的免疫微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如何筛选真正的获益人群,以及如何根据新辅助疗效对术后治疗进行调整,都是临床实践中尚未解决的问题。HER2阳性患者“去化疗”探索亦在进行中。随着一系列免疫治疗的介入和HER2新药研发(如双抗、ADC、TKI),胃癌患者生存改善将会大幅度提高,HER2治疗亦将出现新局面。而针对HER2阴性晚期胃癌,免疫一线治疗逐现成效,且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是近年来热点。多项免疫+靶向+化疗在晚期HER2阴性胃癌一线治疗的研究相继报道。此外,近年来随着诊断和治疗癌症的新型纳米粒子的开发,纳米医学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量子点、碳纳米管、金属纳米粒子、树枝状大分子等纳米粒子已被开发应用,并在胃癌的早期诊断与综合治疗中多有应用。
4.肝癌发展趋势和展望
药物联合治疗在不断探索与完善的过程中已跻身晚期肝癌治疗一线,在此基础上增加局部治疗,已显露出其能成为更优选方案的势头,然而肝癌系统性治疗在延长PFS和OS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探索不同的联合治疗方案或新的靶点,如双免疫联合靶向治疗的临床研究探索。针对免疫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如何在不降低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也应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对于合并基础肝病的HCC患者,往往存在药物耐受性差、疗效差的问题,针对这一人群如何提高身体状态,从而提高药物疗效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拥有了更多治疗手段的我们该如何在与肝癌搏击的擂台上使出最佳的组合拳,成为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我们应该基于目前HCC的研究进展,期待在联合治疗方式、治疗顺序的合理性、筛查获益人群等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性研究。
5.乳腺癌发展趋势和展望
CDK4/6抑制剂已经成为H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治疗的标准治疗,但CDK4/6抑制剂耐药后的现有治疗选择的有效率低、PFS短,很难延长OS,患者临床治疗的需求远未得到满足。CDK4/6抑制剂进展后的治疗,目前是mTOR抑制剂、PI3K抑制剂、AKT抑制剂、HDAC抑制剂、CDK4/6抑制剂等多种靶向治疗药物,DS8201、SG等ADC类药物和化疗药物百花齐放,彼此共存的局面,但最佳使用顺序仍不清楚,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在乳腺癌免疫治疗临床研究中,仍面临诸多问题,需要探索解决策略,包括免疫治疗有效人群有限,单药治疗有效率低和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利用多组学数据高通量解析乳腺癌微环境特征,鉴定敏感人群和关键免疫分子;多维度探索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寻找精准联合免疫治疗策略;广覆盖地开展免疫治疗临床试验,促进新靶点临床转化。期待将来精准免疫治疗为患者带来更多新希望。
6.食管癌发展趋势和展望
2022年食管癌在免疫联合治疗模式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然而,疗效瓶颈和耐药问题是晚期食管癌免疫治疗面临的巨大挑战,局部晚期可切除食管癌免疫治疗策略仍有待多方探索,如化疗方案/剂量/周期的选择、免疫与化疗的联合模式、免疫与放疗的联合方式、新辅助治疗到手术、手术到术后辅助的间隔时间、新辅助疗效预测指标研究终点pCR是否合适、cCR患者如何评价?能否豁免手术(观察等待)等。在靶向治疗领域,尽管针对食管癌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及突变基因的探索,但仍未发现驱动基因及可成药靶点。基于食管癌肿瘤微环境的复杂性和异质性,仍需探索更加精准的标志物及检测手段,结合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表观遗传学及单细胞水平研究对生物标志物进行更加精准地探索和优化。希望临床研究中心和基础研究中心能联合起来,共同探索更适合食管癌患者的免疫治疗以及靶向治疗突破推动转化研究,并加速其向临床研究转化。
总结
科技进步一日千里,我们对恶性肿瘤治疗的认知也日新月异,手术、介入、放疗、靶向、免疫治疗多种治疗手段共同发力,治疗策略得到不断的优化、治疗效果得到不断的提升,为“健康中国2030”提供有力的保障。新辅助、辅助、转化治疗等围手术期治疗有了长足进步,基于外科、内科、介入、放疗等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的发展,使得部分中晚期患者成功实现转化,再获手术机会。2022年免疫治疗在恶性肿瘤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相关研究正在改变癌症治疗的实践和患者的结局。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同样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新辅助治疗模式的选择、局部晚期不能手术患者的最佳治疗策略、免疫治疗获益人群的筛选、免疫治疗耐药等。未来我们需要围绕这些问题,开展转化和临床研究,推动恶性肿瘤的精准治疗和多学科综合治疗。广大医生学者们应该在理论知识和临床工作等各方面,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乳腺癌临床治疗水平,参加学术研讨会议,增进学术交流,汲取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中国专家的临床经验,同时充分考虑中国临床的可及性,制定更切合实际且符合中国临床实践的肿瘤诊治指南,为推动我国恶性肿瘤规范化诊治提供助力,为我国肿瘤患者带来新的生机。一方面要把国外的先进治疗方案引进中国,服务于中国患者,另一方面期待未来有更多的中国原创研究,为患者带来更多生存获益的同时,造福全球肿瘤患者,为全球肿瘤防控事业作出贡献。
【主编】
周彩存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徐兵河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沈 琳 北京肿瘤医院
【副主编】
苏春霞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张 力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张艳桥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马 飞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李 健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潘宏铭 浙江大学医院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巴 一 北京协和医院
常建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
邓艳红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顾康生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 玮 上海市肺科医院
李文斌 首都医科大学天坛医院
刘天舒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刘云鹏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王佳玉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王哲海 山东省肿瘤医院
吴敬勋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熊建萍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阎 昭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殷咏梅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于起涛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东生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赵洪云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