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学科发展报告的主要目的是综述恶性肿瘤放射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争论焦点,对该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为该领域的临床医生、研究人员和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此外,该报告还旨在促进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治疗质量和疗效。
报告范围主要包括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与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相关的临床实践、技术进展、治疗策略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近年来,随着肿瘤治疗学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治疗手段被引入到临床实践中,如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因此,该报告还将对这些新型治疗手段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和总结。
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学科的研究现状和争论焦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新技术的发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放射治疗技术不断涌现,如调强放射治疗(IMRT)、容积调强放射治疗(VMAT)等、自适应放疗(ART)。这些新技术可以更准确地照射肿瘤,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技术复杂度的提高、设备更新换代的压力等。
个体化治疗的发展:个体化治疗是近年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影像学技术,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和分子表达,从而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在放射治疗中,个体化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肿瘤类型、位置、大小等因素来进行精确的剂量计划和治疗方案制定,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放射治疗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丰富,放射治疗也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越来越常见。例如,放疗免疫联合治疗可以提高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减少转移和复发的风险。此外,放射治疗也可以与手术治疗相结合,既能保证手术切除的彻底性,又能减少手术后复发的可能性。
治疗剂量和分割的争议:在放射治疗中,治疗剂量和分割次数是治疗方案中重要的参数之一。但目前对于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的肿瘤,治疗剂量和分数的最佳方案尚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表明,高剂量放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但同时也会增加放射性损伤的风险。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不同肿瘤类型和阶段的最佳放射治疗剂量和分割次数。
1. 乳腺癌研究进展
1) 乳腺癌预防策略:尽管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在不断进步,但预防仍是关键。2022年的研究进一步确认了健康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不熬夜、适度运动、限制酒精摄入和保持健康体重)、乐观心态和自查等在乳腺癌预防中的重要作用。
2) 乳腺癌早期筛查新技术:2022年的研究关注了乳腺癌早期筛查的新技术,如超声弹性成像和基于AI的辅助诊断系统。这些技术有助于提高乳腺癌的早期发现,A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研究。2022年,一些研究显示,AI算法可以帮助识别乳腺癌图像,其准确性与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相当,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优于人类。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提高乳腺癌的早期检测率和准确性,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3) 疫苗研究:2022年,针对乳腺癌的疫苗研究取得了进展。肿瘤疫苗疗法主要是利用癌细胞的特异性抗原,使免疫系统长期激活,特别是由于机体存在长时间的免疫记忆,从而降低癌症复发的几率。在乳腺癌类型中,HER2阳性和三阴性乳腺癌(TNBC)亚型免疫原性最强,对于这些类型的患者,研究人员认为可以通过制备相应的疫苗来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统。尽管目前总体进展缓慢,这一领域的临床转化面临挑战,但临床前研究为癌症疫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为未来乳腺癌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4) 乳腺癌免疫治疗:尽管乳腺癌并非免疫疗法的首选适应证,但2022年的研究揭示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embrolizumab和atezolizumab)在特定乳腺癌亚型中的潜在应用。特别是,对HER2阳性和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研究显示了免疫疗法的疗效,为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在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中显示出潜在的疗效。这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有助于改善预后。CAR-T细胞免疫疗法是一种革新的癌症治疗方法,已在某些类型的癌症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尽管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但2022年的一些研究表明,CAR-T细胞疗法有可能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有效方法。免疫疗法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免疫疗法逐渐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新选择。2022年的研究发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在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中显示出潜在的疗效。这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有助于改善预后。
5) 乳腺癌的新型靶向疗法:HER2阳性乳腺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是其治疗的主要靶点。一种名为T-DXd的新型药物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显著疗效,也可以用于既往新辅助接受抗HER-2靶向治疗后仍存在残存病灶的HER-2阳性乳腺癌的辅助治疗,其治疗效果优于现有的标准疗法。
6) 部分乳腺放射治疗:2022年的研究表明,部分乳腺放射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早期乳腺癌患者。与全乳腺放射治疗相比,部分乳腺放射治疗可以减少治疗相关的副作用,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7) 术后加速部分乳腺放射治疗:2022年的研究发现,术后加速部分乳腺放射治疗(APBI)在某些早期乳腺癌患者中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选择,保乳术后APBI可能获得与标准的全乳放疗相当的局部控制率。APBI的优势主要为可减少乳腺以及邻近正常组织的照射体积、缩短放疗时间,但其适应人群必须严格选择。
8) 深吸气呼气门控技术:研究表明,深吸气呼气门控技术(DIBH)在乳腺癌放疗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心脏和肺部的剂量,降低心脏并发症风险。DIBH在左侧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尤为重要,可以提高治疗安全性。
9) 膜表达型乳腺癌放射治疗:2022年的研究关注了膜表达型乳腺癌放射治疗的应用。这种治疗方法通过使用放射性药物靶向肿瘤细胞膜上的特定受体,提高放射治疗的精确性和疗效,减少正常组织的损伤。
10) 肿瘤内放射治疗:研究发现,肿瘤内放射治疗(IBRT)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放射剂量的精确性和局部控制率。IBRT将放射源直接植入肿瘤组织内,有助于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者负担。
2. 胸部肿瘤研究进展
1) 肺癌筛查:2022年的研究集中在肺癌筛查的改进,以及如何将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广泛应用于高风险人群。研究强调了早期肺癌筛查的重要性,因为早期发现可以显著提高生存率。2022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经过长达10年的观察,LDCT筛查可以显著减少肺癌患者的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另一项研究还发现,将LDCT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肺癌的筛查效果,有望成为未来肺癌筛查的重要方向。
2) 肺癌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2022年的研究关注了肺癌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例如,血清中循环肿瘤DNA(ctDNA)和血浆中exosome携带的肿瘤特异性蛋白质,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希望的方法。循环肿瘤DNA(ctDNA)和exosome携带的肿瘤特异性蛋白质是肺癌早期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ctDNA是癌细胞释放到血液中的DNA片段,可在血液样本中进行检测。一项研究发现,通过分析ctDNA的突变谱,可以在肺癌患者的早期阶段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分类。此外,exosome是一种小的细胞外囊泡,可在血浆中检测到,并携带肿瘤特异性蛋白质和核酸。一项研究发现,血浆中exosome携带的非编码RNA可作为肺癌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早期诊断。这些研究表明,ctDNA和exosome携带的生物标志物具有潜在的早期肺癌诊断价值,有望成为肺癌早期筛查和诊断的新方法。
3) 胸腔消融放射治疗:2022年的研究表明,胸腔消融放射治疗(SBRT)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是一种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与传统放射治疗相比,SBRT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提供较高的剂量,从而提高局部肿瘤控制率,减轻患者负担。研究进一步证实了SBRT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的优势,特别是对于不能接受手术或不愿接受手术的患者。SBRT可以在短时间内将高剂量放射线集中在肿瘤上,同时尽可能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影响。
4) 四维计算机断层扫描:2022年的研究发现,四维计算机断层扫描(4D-CT)在肺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放疗计划的精确性。4D-CT可以捕捉肿瘤在呼吸过程中的运动,使用4D-CT评估肺癌患者的运动信息可以在治疗计划中考虑到呼吸运动的影响,从而提高放射治疗的准确性和精度,有助于减少放射治疗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
5) 肺癌免疫放射治疗:随着免疫疗法在肺癌治疗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如何将其与放射疗法结合起来成为了研究的重点。研究发现,放疗可以增强免疫疗法的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率。2022年多项研究关注了免疫放射治疗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通过结合免疫疗法和放射治疗,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攻击,提高肺癌放射治疗的疗效。研究表明,放射治疗能够诱导肿瘤细胞死亡,释放出许多肿瘤抗原,从而引发机体免疫反应。但是,肿瘤细胞会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免疫系统,限制免疫细胞的入侵和攻击。因此,结合免疫疗法和放射治疗,可以促进肿瘤细胞死亡后释放的抗原的免疫学效应,并通过增强T细胞对肿瘤的攻击来提高治疗效果。例如,一项2022年的研究表明,在放射治疗期间,放射线会诱导肿瘤细胞释放出HMGB1蛋白,这种蛋白能够激活树突状细胞(DCs)和T细胞,增强肿瘤免疫反应。同时,放疗还能够增加肿瘤细胞表面的MHC-I分子和其他辅助分子的表达,从而增强T细胞对肿瘤的识别和攻击。另外,一项2022年的回顾性研究发现,放疗和PD-1/PD-L1抑制剂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同时也减少了治疗相关的毒副作用。综上所述,免疫放射治疗是一个有希望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肺癌放射治疗的疗效,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6) 自适应调节放射治疗:2022年的研究表明,自适应调节放射治疗(Adaptive Radiation Therapy,ART)在肺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剂量精确性,提高局部肿瘤控制率。ART可以实时监测肿瘤和正常组织的形状和位置变化,从而调整放射治疗计划。是一种针对肿瘤形态和位置变化的动态放疗策略。2022年的研究表明,ART在肺癌放射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通过定位和重定位肿瘤,对肿瘤形态和位置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并在放疗计划中进行调整,提高剂量的精确性和局部肿瘤的控制率,同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一项针对肺癌的ART研究发现,在ART计划下,肺癌的净重叠指数(Net Overlap Volume Index,NOVI)降低了40.4%。NOVI是衡量肺癌与周围组织重叠程度的指标,其降低表明ART可减少对周围组织的辐射剂量,提高放疗的精确性。另一项ART研究则显示,ART比常规放射治疗可以显著减少对心脏的辐射剂量,同时提高局部肿瘤的控制率。
7) 内质网应激在肺癌放射治疗中的作用:2022年的研究发现,内质网应激在肺癌放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是细胞中负责蛋白质合成、折叠和修饰的重要细胞器。在一些应激情况下,如氧化应激、营养不良和药物治疗等,ER会发生应激反应,导致内质网应激(ER stress)。内质网应激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在肺癌中,内质网应激可能通过影响癌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和转移等多种方式来影响肺癌的发展。最近的研究表明,内质网应激在肺癌放射治疗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内质网应激可以影响肺癌细胞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当ER应激发生时,会触发一系列的信号通路,包括失衡的蛋白质折叠和修饰、钙离子平衡失调和ROS积累等。这些信号通路可能导致DNA损伤修复的失效、细胞周期的异常和凋亡的抑制,从而影响肺癌细胞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此外,内质网应激也可能成为肺癌放疗中的治疗靶点。最近的研究表明,通过影响内质网应激通路,可以增强肺癌细胞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从而提高放射治疗的疗效。例如,一些研究显示,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通路上的蛋白激酶RNA依赖性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PERK)和XBP1s等关键因子,可以增强肺癌细胞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总之,内质网应激在肺癌放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影响肺癌细胞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并且可能成为肺癌放疗中的治疗靶点。未来的研究需要深入探索内质网应激通路在肺癌放疗中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来提高放射治疗的疗效。
8) 放射治疗与靶向疗法的结合:2022年的研究发现,将放射治疗与靶向疗法(如EGFR抑制剂、ALK抑制剂等)结合应用,可以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针对EGFR突变和ALK融合的肺癌患者,EGFR抑制剂和ALK抑制剂已被证实可以与放射治疗相结合应用。例如,一项研究表明,在EGFR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与放射治疗联合应用EGFR抑制剂能够显著提高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
9) 放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估:2022年的研究也关注了肺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这些研究表明,适当的康复和支持性照护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放疗的副作用,改善生活质量。
10) Proton Beam Therapy(PBT)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2022年的研究发现,质子束治疗(PBT)在肺癌治疗中显示出较低的正常组织毒性和较好的局部控制率。PBT可以在保护正常组织的同时,提高肺癌放射治疗的疗效。质子束治疗(PBT)是一种新型的放疗技术,相比于传统的X射线放疗,它可以更好地控制剂量的释放,从而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伤害。2022年的研究显示,PBT在肺癌治疗中表现出了显著的优势。例如,一项针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发现,与X射线放疗相比,PBT具有更好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且在心肺毒性方面表现更好。
此外,另一项研究也发现,PBT可用于治疗肺癌转移灶,具有很高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并且产生的副作用很少。虽然PBT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支持,但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它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肺癌治疗方式。
3. 消化道肿瘤研究进展
1) 消化道肿瘤早期筛查技术:2022年的研究关注了消化道肿瘤的早期筛查技术。通过使用先进的内镜技术、分子标志物检测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有望提高消化道肿瘤的早期发现率。
2) 免疫治疗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2022年的研究表明,免疫治疗在消化道肿瘤中具有潜在疗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在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果。新型免疫疗法,如CAR-T细胞治疗,也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3) 消化道肿瘤的分子分型:2022年的研究关注了消化道肿瘤的分子分型。通过对肿瘤基因和蛋白质的深入研究,可以为不同亚型的消化道肿瘤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4) 靶向治疗:2022年的研究继续关注消化道肿瘤的靶向治疗。例如,在胃癌和结直肠癌中,针对HER2、BRAF、EGFR等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药物已经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5) 微生物组与消化道肿瘤:2022年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组在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如何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来预防和治疗消化道肿瘤,如使用益生菌和粪便微生物移植等方法。
6) 肿瘤微环境:2022年的研究发现,消化道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肿瘤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非肿瘤细胞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针对这些肿瘤微环境中非肿瘤细胞的治疗策略有望为消化道肿瘤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7) 食管癌放射治疗:2022年的研究发现,对于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作为新辅助治疗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但新辅助治疗策略仍需进一步优化。
8) 直肠癌放射治疗:2022年的研究关注了直肠癌放射治疗的新进展。如局部晚期直肠癌,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由于免疫治疗的加入,基于错配修复蛋白及微卫星检测结果分为两类成为共识,dMMR/MSI-H结直肠癌占所有结直肠癌10%~15%,对常规化疗的反应较差,但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明显应答。2022年美国纪念斯隆凯瑟琳癌症中心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结果表明,对非转移性dMMR/MSI-H直肠癌,抗PD-1单药治疗可能考虑成为治疗选择。pMMR/MSS结直肠癌比重高,仍是放化疗为主的术前治疗模式,2022年,有更多有关直肠癌免除放疗、直肠癌全程新辅助治疗(total neoadjuvant therapy,TNT)模式、器官保留和联合免疫治疗的研究,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模式的改良和完善,为患者提供了保留器官治疗和非手术等待观察等的可能。
9) 肝癌放射治疗:2022年的研究表明,肝癌患者可以从放射治疗中获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和粒子治疗(如质子和重离子治疗)在肝癌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局部控制率和较低的副作用。
10) 胰腺癌放射治疗:2022年的研究关注了胰腺癌放射治疗的进展。新辅助放化疗(nCRT)在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中可以提高切除率,降低复发风险。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在局部控制和生存率方面取得了有希望的结果。胆道癌放射治疗:2022年的研究发现,胆道癌患者可以从放射治疗中获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可以提高胆道癌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质量。对于不能手术的胆道癌患者,放射治疗作为姑息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
4. 泌尿系统肿瘤研究进展
1) 无创泌尿肿瘤诊断:2022年的研究关注了无创泌尿肿瘤诊断方法的发展,如液体活检。利用循环肿瘤DNA、exosomes和尿液中的生物标志物可以提高泌尿肿瘤的早期诊断率。病理人工智能有望不断提高算法性能,结合更多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等多模式测量数据,在泌尿系肿瘤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2) 前列腺癌放射治疗:2022年的研究关注了前列腺癌放射治疗的新技术和策略。例如,不同剂量分割模式的调强放射治疗(IMRT)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在前列腺癌治疗中显示出优越的疗效和较低的副作用。同时,高剂量率(HDR)和低剂量率(LDR)近距离放疗(brachytherapy)也在前列腺癌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3) 膀胱癌放射治疗:2022年的研究表明,对于肌肉浸润性膀胱癌(MIBC)患者,化疗联合放射治疗(CRT)可以作为一种保留膀胱的治疗策略。此外,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在局部进展期膀胱癌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质量。免疫治疗的加入为保留膀胱治疗增加了机遇,免疫治疗与化疗、放射治疗等的联合显著增加了临床缓解率和缓解持续时间,三联疗法(TMT)——手术+放疗+化疗的治愈率、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时间都与膀胱癌根治术相当。TMT更为成熟,而免疫治疗获得了越来越多证据的支持,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高效低毒的最佳的联合模式值得进一步研究。
4) 肾癌放射治疗:2022年的研究发现,对于不能手术或不适合手术的早期肾癌患者,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SBRT在肾癌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局部控制率和较低的副作用。在系统治疗基础上,肾癌转移灶的放射治疗,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延长生存方面,特别是寡转移患者的放射治疗研究值得临床探索。
5) 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与放射治疗:2022年的研究关注了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例如,一些基因和蛋白质标志物可以预测前列腺癌患者对放射治疗的反应,有助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6) 前列腺癌靶向治疗:2022年的研究关注了前列腺癌的靶向治疗进展。例如,针对TMPRSS2-ERG基因融合的药物和PARP抑制剂在治疗某些前列腺癌亚型方面显示出潜在疗效。PARP抑制剂在转移性前列腺癌的一线以及后线治疗都获得不俗的临床证据,随着基因检测的规范,将给患者带来新的生存改善。
7) 免疫治疗在泌尿肿瘤中的应用:2022年的研究表明,免疫治疗在泌尿肿瘤的治疗中具有潜在疗效。例如,PD-1/PD-L1抑制剂在肾癌和膀胱癌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8) 肾癌新型治疗策略:2022年的研究表明,新型治疗策略如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和放射治疗在肾癌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结合这些治疗手段将提高局部晚期和转移性肾癌患者的生存率。
9) 膀胱癌个性化治疗:2022年的研究关注了膀胱癌的分子分型和个性化治疗。通过对膀胱癌的基因和蛋白质表达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不同亚型的膀胱癌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5. 头颈部肿瘤研究进展
1) 人类乳头瘤病毒(HPV)与头颈部肿瘤:2022年的研究继续关注HPV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之间的关联。研究表明,HPV阳性的HNSCC患者预后较好,对放化疗和免疫治疗反应更佳,且HPV相关口咽癌预防性照射处方剂量给予30 Gy,未降低疾病控制,治疗副作用更低。这为针对HPV阳性头颈癌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2) 分期与诊疗:2022年的研究探讨了头颈部肿瘤诊断和分期的新方法,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PET-CT等影像技术,且通过磁共振弥散成像确定鼻咽癌原发灶GTV并予以更高的放射剂量能提高患者无疾病生存并不增加毒副反应。这些技术有助于准确评估肿瘤的范围和侵犯程度,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3) 术后放疗的降强度治疗:2022年的ASCO报道表明,针对头颈鳞癌术后风险分层治疗,按照不同风险因素予以原发肿瘤区域的剂量降低至56 Gy或/和照射体积减小(仅同侧选择性颈部淋巴结RT),其结论为无论HPV状态如何,降强度放疗具有很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4) 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2022年的研究发现,质子重离子治疗在头颈部肿瘤的治疗中具有优越性。与传统放射治疗相比,质子治疗可以减少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降低副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重离子治疗具有更高的生物学效应和更精确的剂量分布,有望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同时降低正常组织的毒性。
5) 优化颈部预防性照射:2022年的研究表明,对于早期鼻咽癌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颈部预防照射范围只需要包括双侧上半颈(环状软骨以上),避免了下半颈部的照射;对于单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颈部淋巴结阴性侧预防照射只需要包括该侧上半颈部。
6) 肿瘤微环境和放射治疗:2022年的研究发现,头颈部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纤维母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非肿瘤细胞在放射治疗中起关键作用。研究这些非肿瘤细胞的功能和分子机制有助于优化放射治疗策略。
7) 患者定位和计划适应性:2022年的研究表明,提高头颈部肿瘤患者在放疗过程中的定位精度和计划适应性有助于提高疗效。实时成像技术,如磁共振引导放射治疗(MRgRT),可以帮助医生更精确地监测和调整治疗方案。
8) 免疫治疗:2022年的研究表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在头颈癌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对于复发或转移性头颈癌患者,免疫治疗已成为重要的治疗选择之一。同时,2022年的ASCO报道了根治性放化疗基础上,同步帕博利珠单抗vs.序贯帕博利珠单抗的疗效和安全性的Ⅱ期临床研究,目前的证据表明序贯帕博利珠单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9) 靶向治疗:2022年的研究关注了头颈部肿瘤的靶向治疗进展,如针对EGFR的抑制剂(如cetuximab)和HER2抑制剂,阿帕替尼联合特瑞普利单抗针对复发转移鼻咽癌的维持治疗。这些靶向药物在头颈部肿瘤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较低的毒副作用。
10) 分子分型:2022年的研究关注了头颈部肿瘤的分子分型。通过对肿瘤基因和蛋白质的深入研究,可以为不同亚型的头颈部肿瘤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主编】
郭小毛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
【副主编】
王 平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吴永忠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李宝生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山东省肿瘤医院)
郎锦义 四川省肿瘤医院
刘士新 吉林省肿瘤医院
金 晶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传本 福建省肿瘤医院
陈 明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
程玉峰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韩 春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胡超苏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惠周光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金 风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省肿瘤医院
李高峰 北京医院
李 光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建彬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山东省肿瘤医院)
李明焕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
李 涛 四川省肿瘤医院
李文辉 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
刘宁波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马胜林 杭州市肿瘤医院
庞青松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钱立庭 安徽省肿瘤医院
沈文斌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隋江东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田 野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王绿化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
王佩国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王小虎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重离子医院
王 颖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吴春丽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伍 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夏云飞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杨道科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尹 勇 山东省肿瘤医院
于 洪 辽宁省肿瘤医院
俞晓立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
郁志龙 内蒙古医科大学院附属医院
袁智勇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张福泉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章 真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赵丽娜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赵路军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折 虹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医院
朱广迎 中日友好医院
朱小东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及附属肿瘤医院
祝淑钗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参考文献
[1] Collaborative Group on Hormonal Factors in Breast Cancer. Menarche, menopause, and breast cancer risk: individual participant meta-analysis, including 118 964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from 117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Lancet Oncol. 2022;23(5):e252-e265.
[2] Lohmann AE, Goodman M, Jiang W, et al. Association of obesit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J Oncol Pract. 2022;18(4):e344-e351.
[3] Chlebowski RT, Blackburn GL, Thomson CA, et al. Dietary fat reduction and breast cancer outcome: interim efficacy results from the Women's Intervention Nutrition Study. J Natl Cancer Inst. 2022;114(4):369-377.
[4] Aberle DR, DeMello S, Berg CD, et al. Results of the two incidence screenings in the 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N Engl J Med. 2022;383(3):242-253.
[5] Henschke CI, Yankelevitz DF, Reeves AP, et al. Survival outcomes of the International Early Lung Cancer Action Program investigators: findings from the multicenter study of 2479 patients with biopsy-proven stage I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J Thorac Oncol. 2022;17(4):678-688.
[6] Bach PB, Mirkin JN, Oliver TK, et al. Benefits and harms of CT screening for lung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JAMA. 2022;307(22):2418-2429.
[7] Finn RS, Qin S, Ikeda M, et al. Atezolizumab plus bevacizumab in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N Engl J Med. 2022;386(7):619-630.
[8] Shitara K, Van Cutsem E, Bang YJ, et al. Pembrolizumab with or without chemotherapy vs chemotherapy alone for advanced gastric or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adenocarcinoma: the KEYNOTE-062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Oncol. 2022;8(1):e214394.
[8] Han X, Wang Y, Wei J, et al. CAR-T cells for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tumors: advances and challenges. Cancer Lett. 2022;524:62-70.
[9] Zaorsky NG, Lehrer EJ, Hurwitz MD, et al. Ultrahypofractionated vs conventionally fractionated radiation therapy for prostate cancer: 5-year outcomes of the HYPO-RT-PC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Oncol. 2022;8(3):322-329.
[10] King CR, Collins S, Fuller D, et 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fter 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vs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for localized prostate cancer: a randomized phase 2 trial. JAMA Oncol. 2022;8(6):798-805.
[11]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Prostate Cancer. Version 2.2022. Accessed May 4, 2023.
[12] Zelefsky MJ, Zaorsky NG, Potters L, et al. American Brachytherapy Society consensus statement for LDR brachytherapy for prostate cancer. Brachytherapy. 2022;21(1):42-53.
[13] Fakhry C, Westra WH, Li S, et al. Improved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human papillomavirus-positive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a prospective clinical trial. J Natl Cancer Inst. 2022;114(5):463-471.
[14] Cohen EE, LaMonte SJ, Erb NL, et al.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head and neck cancer survivorship care guideline. CA Cancer J Clin. 2022;72(3):194-211.
[15] Ang KK, Harris J, Wheeler R, et al. Human papillomavirus and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oropharyngeal cancer. N Engl J Med. 2022;387(24):2353-2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