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食管癌内镜下诊断治疗进展
--中西整合食管癌专委会学术专场
2024年03月29日,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食管癌专委会第十三次学术会议以线上形式隆重召开。中西整合食管癌专委会主委郑玉玲教授、洪流教授,副主委李晶教授、高社干教授、林丽珠教授、蒋士卿教授、张梅教授、秘书长刘怀民教授、全体专委会成员及全国肿瘤一线专家10525人参加,学术会议由郑玉玲主委主持。
本次学术会议主讲人为中西医整合食管癌专委会的白飞虎教授,白飞虎教授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百千万第一二层次人选,第11届中国医师奖。任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医师病学会委员,宁夏医学会消化病学会主任委员,宁夏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副主任委员,擅长消化疾病及消化内镜下的诊断治疗。
白飞虎教授在本次学术报告中以“早期食管癌内镜下诊断治疗进展”为题,为我们介绍了治疗早期食管癌内镜下诊断与治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白教授在报告中讲,现在每年新发食管癌患者占所有新发癌症患者总数的3.2%,死亡率占5.3%,全球为研究食管投入大量人力与物力,公共卫生负担巨大。目前,食管癌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但与摄入的含亚硝胺及被霉菌污染的食物、微量元素的缺乏、物理因素及饮食习惯、遗传因素、食管慢性炎症的刺激、环境因素、性别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白教授强调食管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够早期诊断,有三分之一的食管癌可以治疗,有三分之一的食管癌可以慢性缓解,其关键就在于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随后向我们讲解了早期食管癌与浅表食管癌的定义以及相关术语。食管癌通过内镜下将病变浸润至黏膜基层以内者称为早期食管癌;病变浸润至黏膜下层但距黏膜肌层 200 m 以内者称为SM1期癌。早期食管癌虽然可通过内镜的方法而确诊,但大多数早期患者并未有明显不适,往往会造成诊断的贻误,因此食管癌的早期筛查尤为重要,白飞虎教授为我们详细讲解了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疾病筛查的流程,以供我们学习参考。
关于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断,白教授向我们讲解了白光内镜、放大染色内镜、图像增强内镜、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超声内镜、超细胞扩大内镜等多种内镜诊断方式的镜下特点、原理及临床意义,其中普通白光内镜下的食管黏膜病灶有红区、糜烂灶、斑块、结节、黏膜粗糙,局部黏膜上皮增厚的病灶六中病理形态,并根据镜下早期食管癌的形态将其分为充血型、糜烂型、斑块型和乳头型。他讲到随着内镜医学的进步,食管癌的人工智能AI诊断系统可以在短时间内分析存储的内镜图像,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在诊断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浸润深度方面有着独特优势。白飞虎教授强调,代谢生物标志物作为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正逐渐受到关注,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提及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时,白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内镜下各式各样的切除器械和缝合器械,以及内镜治疗的适应症、禁忌证、并发症、内镜复查间隔等相关问题,以图示的方式为我们讲解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大致过程。他还告诉我们相较于传统外科手术,内镜下切除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在报告的最后白飞虎教授强调道,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和多发的国家,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非常必要的,随着近年来内镜诊断治疗发展迅速,为我国食管癌的早发现,早治疗打下了良好基础。以我国河北省为例,经历了45年综合防治后,河北省食管癌死亡率从20世纪70年代到如今下降了82.43%,下降速度明显快于中国平均水平。
在白飞虎教授精彩的演讲过后,与会者热情高涨,纷纷对白教授所讲表示赞同。郑玉玲主委针对如何将中医中药与食管癌的癌前疾病、轻度、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以及内镜治疗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与白飞虎教授进行了深入讨论。
郑玉玲主委此时做出最后总结,他非常感谢白飞虎教授为我们带来的学术盛宴。白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高屋建瓴,高度凝练,详细地为我们介绍了早期食管癌内镜下诊断治疗进展,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受益匪浅。
本次学术会议圆满结束,下期学术会议将在4月下旬开讲,让我们敬请期待下一场学术盛宴的到来。
刘怀民,孙旭,屈浩然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