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年龄是恶性肿瘤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人罹患恶性肿瘤的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是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人数快速攀升的重要原因。但是,当前国内尚无老年肿瘤诊疗规范,加之该领域普遍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使老年肿瘤患者面临治疗不足和过度治疗的双重风险。
此报告包括老年肿瘤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综合评估、诊断与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器官保护等研究新进展及展望。强调诊疗前进行老年筛查和老年综合评估,归纳了2022年我国老年肿瘤的流行病学特点;回顾了我国老年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疗现状;提出老年肿瘤多器官保护的三级防护概念和主要策略;阐明传统医学在老年肿瘤诊疗中的重要作用。
1.老年肿瘤综合评估[1]
老年综合评估(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 CGA)是一种多维度、跨学科的评估过程,用以确定老年脆弱群体在医学、社会心理学及其功能状况等方面所具有的潜能和存在的个体化问题,以便科学制订全面的、个体化的治疗、康复、照护和长期随访计划。20世纪40年代,英国首先使用CGA来决定如何护理身患慢性病的老年患者,并取得卓有成效的社会效益。多年来,CGA不断发展,已广泛用于医学各领域和专业实践。
20世纪90年代,肿瘤专科医生开始将CGA用于评估肿瘤患者。一些研究已表明,在癌症患者中进行CGA可能带来多种益处:预测并发症及治疗相关副作用、减少治疗的严重副作用、预测治疗期间的功能下降、估计生存情况、辅助制定癌症治疗决策、发现潜在或新发问题、改善精神卫生和健康、更好地控制疼痛等等。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和国际老年肿瘤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Geriatric Oncology, SIOG)的共识指南推荐,应常规对老年(定义为≥65岁)癌症患者开展老年筛查和评估,并对评估维度提出建议。我国的老年肿瘤综合评估处于起步阶段,面临时间及人力成本高、工具流程待优化、指导治疗的动态随访效果未明等实践问题。
2.老年肿瘤流行病学现状[2-3]
国家癌症中心根据我国2016年最新恶性肿瘤登记数据,估计2022年我国老年肿瘤新发病例为279万例,死亡194万例,分别占我国肿瘤新发和死亡病例数的55.8%和68.2%。
我国老年肿瘤流行病学特点主要表现为:①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风险分别为60岁以下人群的8.5倍和14.0倍,大约10.0%的新发病例和17.7%的死亡病例来自80岁以上人群。②老年男性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女性。③肺癌和消化系统肿瘤是中国老年人的主要肿瘤类型,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④与美国、日本和韩国相比,中国老年肿瘤发病率较低,但死亡率较高。在老年人群中,前列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的负担在迅速增加,而食管癌、胃癌、肝癌等消化系统肿瘤在下降,表明中国老年人群肿瘤谱正处于向发达国家肿瘤谱转变的阶段。
3.老年肿瘤临床病理特征[4-5]
在针对老年肿瘤患者的研究中,对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研究,将有助于优化诊疗策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4],在乳腺癌患者中,与年轻女性(<65岁)相比,老年女性(≥65岁)的Charlson共病指数(CCI)评分显著升高(P<0.001),但肿瘤恶性程度较低,表现为淋巴结转移较少(P=0.009),肿瘤分期较早(P=0.038) ,ER阳性(P<0.001)和HER2阴性(P<0.001)的比例较高;两组患者中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均为浸润性导管癌,而小叶癌和其他亚型的比例在老年组较高(P<0.001)。
免疫联合治疗在转移性胃癌一线治疗中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但针对老年胃癌患者的相关研究比较少。陆懿等人[5]对胃癌患者进行病理特征研究,发现低分化胃癌在≥65岁组的发生率低于65岁以下组(42.9% vs.76.9%,P=0.052),≥65岁组的MSI发生率(P=0.034)、TMB(P=0.016)及TNB(P=0.006)均显著升高,该结果在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TCGA)胃癌患者中得到验证,同时研究者分析了部分突变在TCGA的老年胃癌中的发生率显著增加,该研究结果为判断老年胃癌患者的预后和开展免疫治疗相关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4.老年肿瘤患者免疫治疗选择[6]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显著改善了肿瘤患者预后,但ICIs在老年患者中的疗效尚不明确。
发表在ESMO Open上的一项泛癌种荟萃回归分析[6],纳入了30项头对头的II/III期随机对照试验,这些试验对晚期实体瘤患者的免疫治疗与标准治疗进行了比较。研究共纳入17476例患者,其中<65岁患者占58%(10119例),≥65岁患者占42%(7357例),两组患者的OS相似。亚组分析显示,除了年轻黑色素瘤患者的PFS获益高于老年患者外(HR:0.65 vs 0.44; P=0.04),其他瘤种中老年患者的PFS均与年轻患者相似。meta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两组患者的PFS(P=0.555)和OS(P=0.95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NSCLC患者中,首次针对老年或虚弱患者的大型随机对照Ⅲ期IPSOS研究和FDA开展的关于PD-L1≥50%的老年患者接受免疫单药或联合化疗的汇总分析,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这些研究结果均显示老年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良好,同时也需要平衡在ICI方案中加入化疗的潜在益处和风险。
5.老年肿瘤中医药治疗进展[7]
老年肿瘤中医药治疗聚焦于改善症状和促进康复两方面,这与老年肿瘤患者期望接受中医药治疗以达到增加免疫、调节躯体功能、减轻症状和改善体能等需求相关。
近年,分子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在老年肿瘤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靶向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中医药干预研究层出不穷,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也渐受关注,已有研究通过分析真实世界中肿瘤患者发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Reactions,irAEs)的临床特征及中医分型[7],为中医药干预提供治疗依据,纳入该研究的病例大部分为老年患者。结果显示:irAEs发生时中医辨证分型常以实证、虚实夹杂证为主。发生irAEs的肿瘤患者总体以热毒证+痰湿证为主,同时存在气虚证+阴虚证、气虚证+痰湿证等证型组合情况。热毒与痰湿互结,酿为湿热,湿热证以热毒证、痰湿证相兼表现,主要发生于皮肤毒性、肺炎、肠炎等以上皮细胞炎症为主的irAEs中。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辨证分型以气虚证+阴虚证、气虚证+痰湿证为主,心脏毒性以气虚证+痰湿证为主。
【主编】
李小梅 解放军总医院
刘端祺 解放军总医院
【副主编】
张宏艳 解放军总医院
李胜棉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白静慧 辽宁省肿瘤医院
邬 麟 湖南省肿瘤医院
薛 冬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闵 婕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刘东颖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贾小诺 辽宁省肿瘤医院
李元青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刘维帅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蒲兴祥 湖南省肿瘤医院
武文斌 北京医院
张兰河 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张燕军 陕西省肿瘤医院
【专家顾问】(审稿专家)
刘晓红 北京协和医院
王子平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参考文献
[1] M Hamaker, Lund C, Te Molder-M, et al. Geriatric assessment in the management of older patients with cancer - A systematic review (update)[J]. J Geriatr Oncol, 2022, 13(6: 761-777.
[2] Rongshou Zheng, Zhang Siwei, Zeng Hongmei, et 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16[J].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 2022, 2(1): 1-9.
[3] W Ju, Zheng R, Zhang S,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ese older people, 2022: current burden, time trends, and comparisons with the US, Japan, and the Republic of Korea[J]. Sci China Life Sci, 2023, 66(5): 1079-1091.
[4] Y Sang, Yang B, Mo M, et al. Treatment and survival outcomes in older women with primary breast cancer: A retrospective propensity score-matched analysis[J]. Breast, 2022, 6624-6630.
[5] 陆懿,王德强,应乐倩,等. 老年胃癌的免疫相关多组学分子特征[J].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22, 27(06): 514-521.
[6] C-M Kim, Lee J-B, Shin S-J, et al. The efficacy of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n elderly patients: a meta-analysis and meta-regression[J]. ESMO Open, 2022, 7(5): 100577.
[7] 鲁星妤,郑佳彬,薛崇祥,等. 50例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肿瘤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特点的真实世界研究[J]. 中医杂志, 2022, 63(21): 2052-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