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2)》——淋巴瘤未来展望篇

概述

  淋巴瘤是一组淋巴细胞起源恶性肿瘤的总称,病理类型复杂,异质性强,治疗策略和预后各不相同。2022年淋巴瘤的病理分类进一步更新,分别发布了《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和《成熟淋巴瘤国际共识》,淋巴瘤分类名称进一步规范、分类标准更加符合疾病类型的临床、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特点。淋巴瘤对药物治疗敏感,在细胞毒性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近年来随着小分子靶向药物(例如PI3K抑制剂、BTK抑制剂、核输出蛋白抑制剂、BCL2抑制剂等)、新靶点单抗药物(如CCR4单抗)、抗体偶联药物(如CD79b、CD30抗体偶联MMAE)、双特异性抗体(如CD3-CD20双抗)和细胞治疗(CAR-T和CAR-NK)的进展,淋巴瘤患者的预后持续改善。本文主要就2022年度淋巴瘤的不同病理类型诊疗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进行总结和展望。

1.积极开展淋巴瘤基础和转化研究

  淋巴瘤病理分型复杂,且病理类型的分布比例在中国和西方国家具有差别,因此,在未来淋巴瘤的基础和转化研究中,我们需要聚焦于中国高发的淋巴瘤类型,建立适合中国患者的分子分型体系;紧扣淋巴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发现治疗耐药的新靶点;针对淋巴瘤致病关键信号通路,应用靶向治疗新策略,积极开展更多高质量、高水平、具有改变治疗指南作用的淋巴瘤基础和转化研究,以提高中国淋巴瘤的研究和诊治水平,改善中国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效果。随着二代测序(NGS)等分子检测技术的进步,伴随着多基因组学技术的整合,研究成果应转化为不断优化的诊治手段和方法,为提高淋巴瘤患者生存带来契机;因此,积极开展更多高质量、高水平、具有临床意义的淋巴瘤基础和转化研究,明确免疫、靶向治疗等新的治疗方法的意义,客观、科学地评价其临床中的真实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

  2.建立基于中国淋巴瘤患者预后模型

  目前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的预后模型如国际预后指数(IPI)多是基于西方国家淋巴瘤患者制定的,由于中国的淋巴瘤病理类型分布、疾病特征和分子遗传学特点等和西方国家不尽相同,因此通过基因测序、表达谱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基于中国淋巴瘤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建立针对中国患者的精准、高效预后模型是未来淋巴瘤的研究方向之一。除此以外开展一些多中心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建立针对不同淋巴瘤亚型的精准的预测模型,进而指导不同亚型淋巴瘤的预后及治疗。目前已有一些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建立了新型的淋巴瘤预后模型,这些预后模型有待于在更大样本量的前瞻性临床研究中进行验证。

  3.以循证医学证据为指导规范淋巴瘤诊疗

  2022年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专家共同制定了淋巴瘤领域的全国性指南《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整合指南(2022年版)》。这个指南的制定与发表及时反映了国内外淋巴瘤治疗领域的进展,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淋巴瘤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和普及。因为指南整合了国内外淋巴瘤诊疗领域最好的询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经验,因此我们期待着这个指南指导中国淋巴瘤规范化、正规化诊断和治疗的普及,我们仍然需要以循证医学证据为指导,编写淋巴瘤治疗指南和诊疗规范,并对指南和规范的成果进行推广、宣传,以促进淋巴瘤的规范诊疗,同时按照中国抗癌协会要求进一步推动淋巴瘤指南进校园和下基层活动。

  4.我国淋巴瘤病理发展规划与展望

  近年来,中国淋巴瘤和血液病中心建设、特别是大中心正欣欣向荣、蓬勃发展,但与之同时,学科发展的短板依然存在,其中,淋巴瘤病理诊断就属于极为重要、但又相对薄弱而亟待发展的一个方面。中国病理诊断医技人员严重短缺,实验室建设、质量控制和专业人员培训水平参差不齐,绝大部分医疗机构尚未设立淋巴血液病理亚专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淋巴瘤精准诊治前进的步伐。

  淋巴血液病理专业性极强,需要长期的培训和大量的临床实践才能真正提高医疗水准和服务水平,一时还难以做到所有医疗机构同质化发展。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学科建设以及分层诊疗是解决医疗服务供需矛盾的必由之路。区、县级医疗结构的病理中心主要做好活检、组织处理以及切片制作等前期工作,并配备适量免疫组化检测初步筛选淋巴瘤病例,通过上级机构提供的病理会诊服务完成病理诊断。地市级(包括部分少数民族自治区)医疗机构的病理中心必须具备有资质的淋巴专科病理医师(或至少有学有专长的通科病理医师)从事淋巴瘤病理诊断,具备完备的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检测手段,独立完成绝大部分常见、多发病种的病理诊断。省级(或部分直辖市)医疗机构的病理中心必须建设淋巴病理亚专科,有专人从事淋巴瘤病理诊断,并配备完善的自动免疫组化、分子检测平台,接纳适度规模的病理会诊任务,并能承担相应的教学和培训任务。国家级淋巴瘤病理中心和国家级淋巴瘤临床诊疗中心直接对接,具备完整的技术平台和相对充分的医疗、师资人力资源和教学、科研条件。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完备。主要依托国家级淋巴瘤病理中心基地开展继续教育与专业人才培训工作。

  总结

  中国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相关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许多成果,中国研究者的研究也在国内外期刊、大会上进行了报告,中国淋巴瘤研究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为进一步提高中国淋巴瘤诊疗的普遍水平,未来需要加强淋巴瘤病理专科医生的培养和对淋巴瘤指南进行推广和宣传。推动指南进校园及下基层活动。坚持以循证医学证据为指导,加强开展MDT诊疗活动为患者选择规范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积极开展更多淋巴瘤的基础和转化研究;深入了解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特别是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细胞治疗领域开展更多的高质量临床协作研究,为中国淋巴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主编】

  张清媛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石远凯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冯继锋  江苏省肿瘤医院

  【副主编】

  王华庆  天津市人民医院

  张会来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黄慧强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高玉环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李小秋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顾问专家】

  宋永平  河南省肿瘤医院

  白 鸥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苏丽萍  山西省肿瘤医院

  徐 兵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曹军宁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李志铭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周道斌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耿敬姝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