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最高发病率的恶性肿瘤,而且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严重威胁我国女性身心健康。在中国抗癌协会的领导下,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的各位专家过去一年中在肿瘤综合治疗新药物新方案、手术治疗新技术新方法和精准治疗新靶点新策略几个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专家在三阴性乳腺癌精准免疫治疗方面成果尤为突出,并形成了从临床问题出发、开展基础研究深入探索、再形成治疗新方案服务临床的全链条闭环研究体系。本报告将分别从临床和基础转化研究的角度,对2022年乳腺癌专科领域一些代表性成果及其意义进行阐述。
1.精准治疗模式创新
乳腺癌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组异质性极高的疾病群体。在过去二十年中乳腺癌分子分型体系及分型治疗策略早已深入人心,且显著改善了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然而这种分型而治的策略虽然覆盖面广,但存在特异性低的固有局限,要进一步提升乳腺癌的治疗效果还需要引入新的理念和方法。另一种在肿瘤治疗中屡创奇迹的策略是靶向特定靶标的精准治疗,如针对携带EGFR突变和BCR-ABL融合基因的患者使用特异性小分子抑制剂,这种策略覆盖患者可能有限,但治疗的特异性较高。如果能将两种治疗进行有机整合,开展分子分型基础上的靶点挖掘和精准治疗,将有望建立广覆盖、高特异的乳腺癌精准治疗新模式。
目前国内外已有多个团队通过系列研究探索如何优化乳腺癌精准治疗模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三阴性乳腺癌“复旦分型”与FUTURE精准治疗系列研究已初步实现了分子分型、基础研究、靶点鉴定和临床转化的全链条闭环,而著名的I-SPY2平台研究也为如何设计分子分型框架下的精准治疗临床试验提供了参考。在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蓬勃发展的同时,腔面型乳腺癌这一最常见的乳腺癌类型也有望在来年迎来全新的精准治疗模式。邵志敏教授团队建立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最全面的亚洲多组学腔面型乳腺癌队列,通过对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和代谢组的深入分型将腔面型乳腺癌进一步划分成了四个亚型,并进一步鉴定了各个亚型的关键靶标分子以及优选治疗策略。该研究有望在来年取得突破,建立腔面型乳腺癌精准治疗新模式,优化靶向治疗的选择,最终提升患者治疗的有效性。
2.新兴技术雨后春笋
近年腔镜辅助乳腺癌手术等微创手术的开展在我国发展迅速,术式和技巧也不断推陈出新。乳腺癌微创手术的肿瘤学安全性已得到了初步证实,未来一段时间我们期望能看到更多的数据来帮助外科专家更全面地认识微创手术的特点,进而制定更加科学、规范的行业指南和共识,让微创手术能充分发挥其在组织保护和外观保存方面的独特优势,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满足患者的需求。
另一个发展迅猛的新兴领域是人工智能。随着越来越多高质量研究的发表,人工智能辅助乳腺癌诊断已经从几年前的“未来可期”走到了“未来已来”。应用于高分辨率影像学和病理学图像的人工智能算法已经相对成熟,且整套流程和方法具有存储共享方便、诊断标准统一和后续分析复盘便利等优势,可作为影像科和病理科专家的得力助手。与此同时,大语言模型正在呈爆炸式发展,有望在病案管理、知识库构建和决策支持等多个方面催生更为先进和高效的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工具。我们希望能在未来几年中看到功能更整合,应用更便捷的“一站式”人工智能服务平台实现落地转化,真正服务于临床。
3.临床研究百花齐放
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是改变临床诊疗实践的关键依据,也是学科在国际上影响力的体现。近年来国产原研药物发展迅速,并伴随着一系列高质量临床研究的发表改变了HER2小分子抑制剂、CDK4/6抑制剂、HDAC抑制剂及PD-1/PD-L1单克隆抗体等药物的格局。除了由徐兵河院士团队牵头的,备受关注的DAWNA-2研究、PHILA研究以外,我们也期待更多国产药物在新兴领域,如抗体偶联药物赛道的表现。
除了新药临床试验以外,基于原创性研究成果的、研究者自主发起和设计的临床研究也在近年不断取得突破。FUTURE临床研究的最终结果将在2023年公布,后续的FUTURE-SUPER、FUTURE 2.0以及腔面型乳腺癌精准治疗等系列研究也已经在陆续开展,有望在未来几年中开启乳腺癌精准治疗“中国方案”的新阶段。
总结
2022年,我国专家在乳腺癌领域成果丰硕,许多高水平研究登顶国际知名期刊和会议,越来越多的“中国方案”写入国际指南和共识。与此同时,我国学者在乳腺癌基础转化研究领域的水平也日益提升,我们也很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年轻的医生和学者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原创性研究。我们希望能在来年看到更多从“零”到“一”的突破、更多概念和模式上的创新、更多研究成果的转化落地。同时也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伴随着新版的《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推广到全国,提升我国乳腺癌诊疗水平,让更多患者能从中获益。
【主编】
吴 炅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副主编】
江泽飞 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
张 瑾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王永胜 山东省肿瘤医院
张清媛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金 锋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曹旭晨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陈策实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陈益定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范志民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付 丽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甘 露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耿翠芝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黄 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黄元夕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解云涛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李惠平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厉红元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廖 宁 广东省人民医院
刘 健 福建省肿瘤医院
刘 强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刘运江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刘真真 河南省肿瘤医院
柳光宇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马 飞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庞 达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盛 湲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史业辉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宋传贵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孙 强 北京协和医院
唐金海 江苏省肿瘤医院
佟仲生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王海波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王 靖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王 殊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王树森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
王 涛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王 翔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王晓稼 浙江省肿瘤医院
吴新红 湖北省肿瘤医院
杨红建 浙江省肿瘤医院
杨文涛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殷咏梅 江苏省人民医院
余科达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袁 芃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张建国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张 剑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执笔人】
余科达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徐莹莹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郝春芳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马 力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张 剑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杨犇龙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专家顾问】
邵志敏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徐兵河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任国胜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