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2)》——胃癌未来展望篇

  概述

  胃癌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22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期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胃癌新发人数和死亡人数均高居我国第三位,其中新发总人数48万、死亡病例37万,癌症新发与死亡人数均远超世界其他国家[1]。我国胃癌患者具有分期晚、肿瘤负荷大、异质性强及预后差的特点,近一半的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5年生存率仅有35-40%,显著低于日韩等国家,我国胃癌诊治工作仍任重道远。2022年,尽管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大背景下,我国在胃癌领域取仍然取得了多方面突破,包括诊断手段、治疗策略、临床转化、精准医疗等成为了研究热点。因此,本文拟回顾与总结2022年我国胃癌最新研究结果,为未来临床研究的深入开展、临床实践的方案制定提供思路和建议。

  1. 胃癌外科治疗展望

  外科手术在不同分期的胃癌治疗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低危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内镜下治疗或单纯手术是潜在治愈手段。可切除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可从更广泛的淋巴结清扫和多模式综合治疗中获益,因为其存在更高的淋巴结和远处转移风险。转移性胃癌的治疗演化与结直肠癌、胃肠道间质瘤等相似,系统治疗的进步为转移灶的手术切除提供了更多机会。随着新型手术技术和系统治疗的引入,胃癌外科治疗不断发展,胃癌治疗需要多模式联合,需要不断优化。

  2. 胃癌围手术期治疗的探索

  单一手术无法治愈所有胃癌患者,手术联合化疗等围手术期治疗模式已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但最佳的围手术期治疗模式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围术期治疗方案的优化仍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着力点,不同化疗方案间的对比、在化疗基础上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或免疫治疗或抗HER2+免疫治疗、双免疗法等的探索如火如荼,新的证据不断出炉。新辅助治疗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分析有望为获益人群筛选、个体化方案制订提供工具。

  3. 胃癌精准免疫治疗探索

  胃癌异质性较高,在一线免疫时代的背景下,将逐渐强调免疫治疗“精准化”,具体包括获益人群筛选、联合治疗策略制定、耐药机制探索等方面,精准筛选免疫治疗获益人群及探索耐药机制成为优化结局的关键。在多组学手段的推动下,胃癌实现了从DNA到RNA到蛋白的分子分型,更多的胃癌精准靶向治疗正在逐步涌现,未来胃癌治疗需要更精确的诊断、分型和决策,并进一步开展基于转化研究的临床试验,开发更多的新靶点和新药物来改善胃癌患者结局。因此,充分利用高通量测序、NGS、单细胞测序等技术分析免疫微环境,进而指导免疫治疗方案,将使患者充分获益。

  4. 胃癌分子分型对治疗的指导

  胃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肿瘤,不同患者之间、同一患者肿瘤内部、不同位置以及不同时间点都存在异质性。通过对不同亚型的胃癌进行分子分型,可以发现不同亚型之间存在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可能会揭示出新的治疗靶点,为胃癌的精准治疗提供新思路。同一患者的肿瘤内部异质性,包括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表观遗传学改变等,可能会导致不同部位的肿瘤组织对化疗、靶向治疗等治疗手段的反应差异。胃癌的时空间异质性反应了肿瘤时空动态演化的规律,与肿瘤的进化、耐药机制等密切相关。通过整合不同层次的多组学数据,如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在更全面的层次上了解胃癌的分子特征,将进一步提高胃癌的分子分型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对更好的指导临床个体化的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

  随着技术及理念的更新,胃癌在筛查、诊断、治疗和基础研究等领域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和近、远期疗效在国内外大型随机对照试验中不断得到验证,围术期治疗方案的优化仍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着力点,不同化疗方案间的对比、在化疗基础上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或免疫治疗或抗HER2+免疫治疗、双免疗法等的探索如火如荼,新的证据不断出炉。免疫联合治疗改写了晚期胃癌一线治疗模式,随着新型抗HER2药物的迅速发展,HER2阳性胃癌的全程治疗格局也在发生改变。精准筛选免疫治疗获益人群及探索耐药机制成为优化结局的关键,在多组学手段的推动下,胃癌实现了从DNA到RNA到蛋白的分子分型,更多的胃癌精准靶向治疗正在逐步涌现,未来胃癌治疗需要更精确的诊断、分型和决策,并进一步开展基于转化研究的临床试验,开发更多的新靶点和新药物来改善胃癌患者结局。相信随着更多高水平临床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胃癌诊治将突破现有瓶颈,使患者更好地生存获益。

  【主编】

  梁寒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副主编】

  黄华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

  肖莉    厦门大学中山医院

  唐磊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骆卉妍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张小田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王雅坤(执笔)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邓靖宇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李凯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臧潞    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

  陕飞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邓婷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季刚    空军医科大学消化病院

  【专家顾问】(审稿专家)

  沈琳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季加孚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李子禹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梁寒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徐惠绵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朱正纲   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

  陈凛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