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的个体化微创外科治疗
--中西整合食管癌专委会学术专场
2024年02月29日,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食管癌专委会第十二次学术会议以线上形式隆重召开。中西整合食管癌专委会主委郑玉玲教授、洪流教授,副主委李晶教授、高社干教授、林丽珠教授、蒋士卿教授、张梅教授、秘书长刘怀民教授、全体专委会成员及全国肿瘤一线专家10100人参加,学术会议由洪流主委主持。
本次学术会议主讲人为中西医整合食管癌专委会的龚太乾教授,龚太乾教授为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胸外科主任。他将微创外科和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广泛融入胸部外科临床实践,擅长食管癌的个体化微创外科治疗、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单孔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等微创胸外科新技术。现任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健康管理学会胃肠道肿瘤防治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等。
龚太乾教授在本次学术报告中以“食管癌的个体化微创外科治疗”为题,为我们介绍了自身从事食管癌个体化微创治疗的独特体会。
龚教授在报告中讲到,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可知,食管癌的发生率虽较前有所降低,但仍是严重威胁国人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目前食管癌的治疗仍以外科手段为主,然而食管癌切除术却是死亡风险最高的常规开展的恶性肿瘤手术。龚太乾教授讲到食管癌外科治疗的目标应为手术死亡率低于1%,五年生存率高于50%。食管癌外科发展的方向应为微创外科可减少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三野清扫术可以提高食管癌患者根治度和远期生存率。
经过多年的发展,微创俨然成为了食管癌外科治疗的主流术式。龚教授对食管癌微创治疗的探索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从开放到微创、从微创到根治、从根治到质量。首先是食管癌微创治疗的第一个阶段,从开放到微创,胸腹腔镜联合颈部切口(McKeown,MK)成主流术式。龚太乾教授讲到,虽然食管癌微创技术的日益成熟,但是三野清扫技术开展较少,大家仍担心三野清扫会增加手术的并发症。因此,进行了单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最终得出二野清扫与三野清扫术后并发症程度大致相似。
随着研究的深入,食管癌个体化微创外科治疗策略进入了第二阶段,从微创到根治,MK和三野清扫成为主流术式,食管癌微创治疗的适应症逐渐从选择性转变到了全适应。然而随着综合治疗时代的来临,三野清扫未显示出生存获益;免疫治疗时代对无转移淋巴结保护的需求;真正意义上的全腔镜手术,并发症更少,生存质量更高;胸腹腔镜(Ivor-Lewis,IL)适应证的拓宽,这些都促使了食管癌个体化微创外科治疗策略进入到第三个阶段,从微创根治到生存质量,IL和二野清扫成为了主流术式。
关于食管癌微创治疗的第三阶段,龚太乾教授讲到主要是指从手术微创到全程管理微创,主要包括了围手术期综合治疗微创化、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策略、基于微创空肠造瘘的全程营养管理、基于微信小程序的随访复查、基于微创理念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六个方面。
紧接着,龚太乾教授为我们详细讲解了食管癌微创治疗的七种术式以及每种术式的适应症、手术方式、优点,并向我们说明了食管癌个体化微创外科治疗的选择应从安全、根治、微创、质量、经济、易学、擅长七个方面综合考虑。
在报告的最后,龚太乾教授总结道,微创食管癌切除术日益成熟,已成为食管癌外科治疗的首选术式;全腔镜微创、全适应症个体化微创和全程管理微创是当前食管癌微创外科的发展方向;机器人已用于各式微创食管癌切除术,能舒适、精准地完成复杂手术操作,其同质化普及将是未来微创食管癌手术的发展方向。
在龚太乾教授精彩的演讲过后,与会者热情高涨,纷纷对龚教授所讲表示赞同。洪流主委针对如何进行食管癌患者的术前评估与术式的选择;郑玉玲主委针对如何选择合适的食管癌术式降低反流与龚太乾教授进行了深入讨论。
洪流主委此时做出最后总结,他非常感谢龚太乾教授为我们带来的学术盛宴。龚教授为我们系统地讲解了食管癌的微创治疗以及相关临床研究,他提出的食管癌的微创全程管理理念以及更加精细的术式选择,更加注重食管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我们带来了许多食管癌相关的新的思考。
本次学术会议圆满结束,下期学术会议将在3月下旬开讲,让我们敬请期待下一场学术盛宴的到来。
刘怀民,孙旭,屈浩然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