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前病变的中西医干预

中医学认为: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疾病重在预防,肿瘤也是如此。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世界前列,给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危害。针对食管癌前病变及高危人群的治未病干预是降低食管癌发病率的关键。

食管癌前病变属于组织病理学概念,指相应的病理变化比正常组织或其它病理改变更易发生癌变。食管黏膜上皮内瘤变属癌前病变,根据细胞异型增生的程度和上皮累及的深度,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s LG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s HGIN)。上皮内瘤变无论何种程度,食管癌发病风险均显著增加,其演变存在长达5年~10年的窗口期,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进行有效干预,防止食管癌前病变转化为食管癌。

食管HGIN转变为食管癌的风险更高,需要尽早清除。目前,针对食管HGIN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和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ESD是一项先进的内镜技术,可以在避免外科手术及保留器官的同时,对胃肠道表浅病灶进行切缘阴性的整块切除,实现治愈。PDT是利用光动力效应进行疾病治疗的一种新技术。将对异型增生细胞具有高度选择性的光敏剂注射至人体内,待光敏剂富集于异型细胞后,以特定波长的光源照射使之升温,达到杀死异型细胞的目的。该技术具有创伤小、毒性低、选择性好、可重复治疗等优点。

对于术后的食管HGIN、食管LGIN以及Barrett食管等,可以通过中医综合调理,达到消除疾病、防止复发甚至癌变的目的。

从中医学角度讲,食管癌前病变属于“梅核气、嘈杂、反酸、食管瘅”范畴。病因病机包括:1.饮食不节或饮食不洁:饮食不规律、偏食、暴饮暴食、饮酒无度、过食辛辣油腻等,这些因素会导致胃肠积热、阴虚火旺、痰热内结;食物粗糙,或常食发霉食物,损伤食管而致食管病变;2.情志失调:思伤脾、怒伤肝;忧思伤脾,脾伤则气机不畅,津液在体内运行不畅常,滋生水湿痰饮;恼怒伤肝,肝伤则气郁不舒,气不行则血不运,则瘀血内生;3.久病年老:慢性疾病,饮食减少,气血产生不足,食管失去濡养;或年高体衰,精血亏损,气阴渐伤,津气不能正常运行,气滞、痰凝、血瘀相互交阻,而成本病。

综上病因病机,食管癌前病变演变可用“郁、痰、虚”三个阶段来概括从未病到已病、从潜证到显证的整个过程,而辨证施治应当以此为基础。郑玉玲教授、高社干教授等主持撰写的《食管癌前病变治未病干预指南》,对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按摩、穴位贴敷等在内的中医疗法作了详细论述。其中中药辨证论治指导如下:

1 肝胃不和、痰气交阻证

主症:咽喉不适,自觉有异物,时有时无,情志不舒时上述症状加重,或胸脘痞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舒肝和胃、理气化痰。

方剂:柴胡疏肝散合二陈四七汤加减。

主药:柴胡、香附、白芍、枳壳、陈皮、川芎、炙甘草、清半夏、茯苓、紫苏梗、厚朴。

2 胃热壅盛、浊气上逆证

主症:胸骨后灼热不适,进热食时加重,胃脘痞塞,时有恶心欲呕,或嗳气频频,反酸不适,口干口苦,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滑或弦数。

治法:清热和胃,理气降逆。

方剂: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加减。

主药:黄连、黄芩、清半夏、干姜、党参、旋覆花、代赭石、生姜、大枣、炙甘草。

3 脾胃虚弱、痰瘀互结证

主症:食欲不振,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胸部不舒,时吐痰涎,时有嗳气或呃逆,面色萎黄,身体消瘦,舌质淡黯,苔腻或薄白,脉细无力或涩。

治法:健脾和胃、化痰散瘀。

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合启膈散加减。

主药: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清半夏、木香、砂仁、南沙参、浙贝母、荷叶蒂、郁金、丹参、杵头糠、甘草。

4 胃阴亏虚、食管失濡证

主症:胃脘部隐隐作痛,且有灼热感,饥不欲食,或胸骨后不适,口干咽燥,胃脘痞闷不舒,或干呕呃逆,或时有呕吐,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

方剂:五汁安中饮合益胃汤加减。

主药:牛乳、韭汁、姜汁、藕汁、梨汁、南沙参、玉竹、麦冬、生地黄。

5 肝肾阴虚、津液亏虚证

主症:口干口渴,胸部不舒,伴身体消瘦、头晕目眩、神疲倦怠,舌质偏红,苔少乏津或有裂纹,脉细无力或涩。

治法:滋补肝肾,养阴润燥。

方剂:一贯煎合知柏地黄丸加减。

主药:生地黄、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川楝子、熟地黄、山药、山萸肉、牡丹皮、茯苓、泽泻、知母、黄柏。

感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社干团队及其撰稿人贾瑞诺、张军千医生为专委会提供的学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