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整合食管癌专委会学术会议第十期

三辨治疗食管癌的应用再思考

                                                                   --中西整合食管癌专委会学术专场

2023年12月30日,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食管癌专委会第十次学术会议以线上形式隆重召开。中西整合食管癌专委会主委郑玉玲教授、洪流教授,副主委林丽珠教授、高社干教授、李晶教授、蒋士卿教授、张梅教授、秘书长刘怀民教授、全体专委会成员及全国肿瘤一线专家10365余人参加,学术会议由洪流主委主持。

本次学术会议主讲人为中西医整合食管癌专委会的马纯政教授,马纯政教授为中医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重点中医学科学术带头人,河南省中医药(仲景工程) 学科领军人才,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食管癌方向负责人,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先后承担国家及省厅级课题13项,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主编肿瘤学专著4部,规培教材1部(副主编),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

    马纯政教授在本年度最后一场报告中以“三辨治疗食管癌的应用再思考”为题,从食管癌的辨证治疗、食管癌的辨病治疗、食管癌的辨症治疗三个方面为各位专家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

首先马纯政教授在报告中讲到汉代张仲景先师的《伤寒论》开启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基于中医辨证论治思维的指导,食管癌的证型辨证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既有仝小林院士提出的“态靶辨证”,也有医家根据八纲辨证的研究结果,亦有吴承玉教授创建的食管癌藏象辨证的理论体系,还有郑玉玲教授、刘嘉湘教授等临床大家结合临床经验所提出的复合证型。其中郑玉玲教授及其团队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得出食管癌的病位在胃、脾、肝、肾,不同证型累及的脏腑不同。她认为食管癌的辨证特点是脏腑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的结合,分类应分为未做其他任何治疗的和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的,并纳入了《食管癌中医诊疗指南》之中。

马纯政教授此时向我们强调到食管癌的辨证应该以“以症寻证”,不可固化思维,病位和病性是证的内核,规范的证型必须具备脏腑病位与相关病性,临证遣方用药必须找到这两个落脚点才能准确辨证论治。

关于食管癌的辨病治疗,马教授向我们指出辨病不是指中医的“病”,而是指西医的“病”。辨病论治就是辨病理论治与辨病位论治,在西医病的基础上将中医的方药直接用于西医诊断之病或检测指标。食管癌的辨病过程首先需要借助西医检测手段确定食管癌的病理类型、免疫组化等相关信息。没有这些相关信息,就无法明确食管癌这一诊断。尤其在证候特征不明显的时候,辨病对指导治疗尤为重要,食管癌的辨证过程中首先就是要明确其病位特征和病性特征。“病、证结合”的原则,吸收了西医学对疾病与人体的分析、实验、定量的研究结果,使患者的临床信息得以更加全面,提高了中医诊断的客观性。

在提及食管癌的辨症治疗时,马纯政教授讲到,关于辨症状,我们要抓住患者最痛苦的症状,积极控制和治疗病人的不适。食管癌症状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为局部症状、全身症状、转移症状,分别对应着不通、消瘦和疼痛、部位。其中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不通”和“痛”,以此入手,从而确定理法方药,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最后,马纯政教授总结道“辨证”“辨病”“辨症”,这种治疗方法综合起来称之谓“三辨治癌”,在处方过程中应该将三辨的思路融合到一起,这才是一个更加完整的方子。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即使这样的方子也不一定能够取得疗效,我们还应该重视药物的配伍和药量的奥妙,才能达到最佳的诊疗效果。

在马纯政教授精彩地演讲过后,与会者热情高涨,纷纷对马教授所讲表示赞同。洪流主委关于中药材质量的把控、中药材的毒性反应、野生药材与人工药材有效成分差异等问题与马纯政教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洪流主委此时做出最后总结,他非常感谢马纯政教授为我们带来的学术盛宴,他所讲的内容深入浅出,逻辑清晰,观点独到,高度凝练,短短一个小时的学术报告,让我们对传统医学的辨证施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使我们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随着本次学术会议的圆满结束,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食管癌专委会2023年度学术会议也将完美落幕,让我们一起迎接全新的一年,期待着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食管癌专委会2024年度第一场学术盛宴的到来。

 

                                              刘怀民,孙旭,屈浩然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