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前规模的2023CCHIO过去10多天了,从津门归来一直想说几句关于科普的事儿。
科普,是科学普及的简称。英文字面上是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而不是popular science(大众化科学),也不是public science (公众的科学)。不能理解成让大众讲科学,而是反过来,讲解科学让大众听得懂、用得上、离不开。这里的核心是讲解科学的人能不能做到这3点。
在2023CCHIO 会场上转了2天,听了几场大会、分会的报告以及科普会场的几位演讲,感觉“及格”者屈指可数也。多数报告者没有达到让与会者听得懂、用得上、离不开。为什么呢?原因大致有这几个。
第一、演讲的对象定位不准
科学普及的层次大致分为3个:一是突破性理论或技术的解读(比如每年对诺贝尔奖项
目的介绍);二是专业内人员的交流(比如老师上课、主任带教查房);三是专业人员对普罗大众的指导。只有把握好听众的知识水准,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常见的那些“对牛弹琴”的演讲(可惜了)。
第二、对于大众的健康医学内容的科普不能出现“术语”
大众不知道那么多医学术语的内涵,一出现术语,听者就会注意力“断路”而离开。就拿最常见的“症状、体征、血常规、血生化”来说,要换成“你哪儿难受、不舒服、小血、大血”。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方言更要留意。
第三、与人交流的内核是要“真善美”
对于大众的医学科普其实可以借鉴千百年来人类历史的大“家”的表现,无论是文学(诗词歌赋)、历史、科技、民俗,能流传千古,被后人传颂和应用(包括医学),一定是符合3要素的(听得懂、用得上、离不开)。同时其内在的性质是符合3个字的(真善美)。比如,古人绝大多数不识字,读书人自然就担负起科普工作者的重任,城里的“说书人”及乡村的“私塾先生”,其中名气大者一定是科普高手。
当然,要达到这样的科普高度,不是一朝一夕、平平常常就能实现的。我只是脑子里这么想后敲出来供各位参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