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是一种血液恶性肿瘤,俗称“血癌”。白血病不仅仅是危害身体健康,严重时还会威胁生命安全。白血病在发病及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并发症,若处理不及时,也会危及生命。
白血病的并发症包括粒细胞缺乏症和感染、严重的贫血及出血,或者发生出凝血的异常,如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神经系统白血病细胞浸润、以及电解质代谢紊乱、低蛋白血症、高尿酸血症等等1。
粒细胞缺乏症和感染:
感染是白血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约半数以上的白血病患者会出现发热,当体温超过38.5℃时常常是由感染引发的1。发生感染这一并发症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白血病细胞抑制正常骨髓造血细胞功能;2.化疗药物对骨髓的抑制毒性和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2;在诱导缓解阶段常发生显著的粒细胞缺乏症,此时容易并发各种细菌或真菌感染,若粒细胞缺乏症持续两周以上,患者几乎都会出现严重的感染,且真菌和原虫感染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另外,若白血病患者存在口腔溃疡、皮肤黏膜屏障被破坏等情况会增加感染的机率。感染的种类主要包括咽峡炎、口腔炎、肺部感染、肛周炎、肛周脓肿和泌尿系统感染等4。
出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在7-30%。白血病合并DIC患者几乎全部有出血,其中死于DIC的患者占20-25%。当血小板在20×109/L以上时,可不伴有严重的出血,但是低于5×109/L的患者常常引起致命的出血倾向3。
神经系统白血病细胞浸润:
以蛛网膜(占82%)、硬脑膜(占78.6%)、脑实质(占62.0%)、脉络丛(42%)和脑神经(22.0%)为主5,可以发生在白血病活动期或缓解期。轻者可以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的头痛,严重的可以呈现典型的脑膜炎表现,但是一般不发热或出现脑血管意外,患者可有头痛、轻微的瘫痪、严重的可以迅速陷入昏迷甚至是死亡6。
能量及电解质代谢紊乱:
常见低血糖、高尿酸血症和急性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白血病患者能量及电解质代谢紊乱是多因素导致的,化疗可能也会加重症状,严重时可能会造成死亡9。低血糖是由于外周血中大量的白血病细胞消耗了大量的葡萄糖而引起的;当诱导缓解化疗后白血病细胞大量崩解导致大量尿酸排泄出现高尿酸血症,进而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疾病8。因此,对于白血病患者需定期复查血常规、血生化、电解质及凝血常规等检查,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避免发展成重症10。
白血病并发症若救治不及时会导致病情加重和造成症状复杂化。所以患者及家属应当注意定时返回医院复诊随访,若自觉不适,应立即入院检查,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几率。
参考文献:
[1]. 郑文帅,管立勋,王绅宇,等. 热带地区急性白血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22,30(1):99-106. DOI:10.19746/j.cnki.issn1009-2137.2022.01.016.
[2]. 任媛媛,阮敏,常丽贤,等. 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诱导化疗期间血流感染情况分析[J]. 中华儿科杂志,2021,59(6):501-505. DOI:10.3760/cma.j.cn112140-20201023-00967.
[3]. 曲艺,李艳,何娟,等.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2011,40(19):966-969.
[4]. 魏昂,郑胡镛,王彬.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研究进展[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37(2):146-149. DOI:10.3760/cma.j.cn101070-20200722-01227.
[5]. 张晓亚,王昆鹏,殷洁. MRI检查在老年白血病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诊断中的意义[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3):6605-6606.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4.23.029.
[6]. 徐秀芳,陈英,余日胜,等. 成人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CT与MRI表现[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45(1):37-41. DOI: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1.01.008.
[7]. 夏萍,邵宇权,胡兴越.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早期诊断[J].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8,35(1):95-98. DOI:10.3969/j.issn.1673-2642.2008.01.028.
[8]. 田秋生. 白血病合并低血糖状态临床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3):60-61.
[9]. 张兆磷,余莲,任家智,等. 急性白血病与高尿酸血症84例[J]. 中华血液学杂志,1986,07(9):551-551,561. DOI:10.3760/cma.j.issn.0253-2727.1986.09.115.
[10]. 徐世荣,姚尔固. 急性白血病与电解质紊乱(附53例分析)[J]. 中华血液学杂志,1980,01(6):357-361. DOI:10.3760/cma.j.issn.0253-2727.1980.0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