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后报道|中外专家领衔,聚焦肺癌热点话题,解读肺癌CACA指南,2023 CACA指南中国行—肺癌大师学术交流项目成都站圆满结束

肺癌,全称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指的是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目前最常见、发展最快的恶性肿瘤。同时,肺癌也是预后较差的肿瘤之一,即使是适合手术的早中期患者,手术后还有相当比例的患者会出现复发转移,影响其生存和预后。目前,我国肺癌5年的生存率不到20%。

为了提高我国癌症患者尤其是肺癌患者的生存率,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了13000余权威专家集体编写这首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肿瘤诊治指南——《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又称为《CACA指南》,由331位两院院士审评,涵盖53个常见瘤种,覆盖60个诊疗技术,共计113个指南。
 
2023年11月26日,“CACA指南中国行-肺癌国际大师学术交流项目”在成都成功开展旨在进一步分享CACA指南经验,促进中外肺癌领域顶尖专家交流与合作。本次大会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清华教授和卢铀教授共同担任会议主席,四川省肿瘤医院姚文秀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媚娟教授、王永生教授、田攀文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许川教授以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薛建新教授担任主持,国内外众多与会专家围绕肺癌领域热点话题以及CACA指南解读进行了精彩的分享与讨论。

图片1.jpg

NSCLC围手术期治疗及CACA指南解读

会议上半场周清华教授在开幕词中表达了对参会专家和朋友的热烈欢迎,并特别提到了Tony教授。他赞扬了Tony教授对中文学习的努力和成就,并分享了其对肺癌治疗的重要贡献。随后,在姚文秀教授的主持下,周清华教授首先进行了主题为“外科手术在罕见突变非小细胞肺癌MDT中的作用及方向”的报告分享,主要围绕NSCLC罕见突变的流行病学、生物学机制以及MDT经验分享进行。
 
周清华教授首先概述了肺癌在中国的流行病学状况,指出大约70%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就诊时已处于晚期阶段。随后,他从多个维度对该肺癌罕见突变进行了深入讲解,包括罕见突变的定义、历史沿革、以及目前的治疗现状。周教授特别强调了外科手术在MDT中的重要性,引用了多个国际研究和真实世界数据,展示了手术结合系统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五年生存率。
 
进一步地,周教授详细分析了不同驱动基因阳性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的生存率差异,特别是在接受靶向治疗后进行拯救性手术的患者。此外,他还探讨了罕见靶点的发生率、不同种族间的差异,以及新药物的研发进展。
 
在讲解中,周教授结合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病例分析,展示了在处理MET跳跃突变、ALK融合突变、ROS1突变等复杂病例时的治疗策略和效果。他还提出了对未来MDT处理策略的个人见解,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包括术前准备和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
 
姚文秀教授在报告结束后对周清华教授的演讲进行了总结。她指出,周教授的分享不仅展示了外科手术在处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关键作用,还对MDT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有益的见解,特别是对年轻医生在肺癌治疗领域的启发。
 
随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衍教授进行了主题为“新辅助与术后辅助NSCLC治疗热点与突破”的报告分享,主要围绕NSCLC辅助靶向治疗和新辅助免疫治疗进行了分享。
 
张教授首先关注到辅助靶向治疗在NSCLC治疗中的地位,特别是在术后辅助治疗方面。他引用了ADAURA研究的数据,讨论了关于是否在靶向治疗前进行化疗的问题,尤其是对于EGFR阳性患者。他提出,尽管目前数据显示对于早期EGFR阳性病人,靶向治疗的作用可能大于化疗,但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化疗可能仍然是必要的。
 
张教授接着转向新辅助免疫治疗的议题,特别是针对AEGEAN研究的讨论。他比较了单纯新辅助治疗与所谓“夹心式”新辅助治疗(即结合术后辅助治疗)的有效性。通过分析不同临床研究,张教授指出,“夹心式”治疗似乎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他还强调了未来可能出现的生物标志物,这些标志物或能更准确地预测治疗效果。
 
姚文秀教授在报告结束后对张衍教授的演讲进行了总结。她强调了张教授对当前非小细胞肺癌辅助治疗的深入分析,特别是他对新辅助免疫治疗争议点的解读,认为这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四川省肿瘤医院魏阳教授进行了主题为“CACA指南解读-驱动基因阳性NSCLC的治疗”的报告分享,主要围绕肺癌的流行病学及诊断、早期及局部晚期驱动基因阳性NSCLC的治疗以及晚期驱动基因阳性NSCLC的治疗进行。

魏教授接着深入讨论了驱动基因阳性NSCLC的治疗策略。针对早期、局部晚期和晚期NSCLC,他详细介绍了当前的治疗推荐,包括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特别是在早期NSCLC中,他强调了EGFR突变阳性患者中靶向治疗的重要性。 

魏教授接着深入讨论了驱动基因阳性NSCLC的治疗策略。针对早期、局部晚期和晚期NSCLC,他详细介绍了当前的治疗推荐,包括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特别是在早期NSCLC中,他强调了EGFR突变阳性患者中靶向治疗的重要性,例如在ADAURA研究中展示的奥希替尼的应用。
 
在讨论晚期NSCLC时,魏教授重点关注了多种驱动基因阳性肺癌的治疗,如EGFR、MET14跳跃突变、ROS1阳性、ALK阳性、BRAF-V600E、NTRK和RET等。他提供了CACA指南中的一线和后线治疗推荐,并强调了随访和康复在肺癌患者治疗中的重要性。
 
姚文秀教授在报告结束后进行了总结,赞扬了魏教授对于肺癌治疗的全面和深入介绍,特别是对驱动基因阳性NSCLC治疗的详细阐述。她强调了根据指南进行治疗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到了针对每个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的必要性。
 
上半场讨论环节由黄媚娟教授主持,胡洪林教授和罗文娟教授围绕NSCLC靶向治疗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胡洪林教授提出,虽然指南对治疗提供了基本轮廓,但针对个别患者的治疗需考虑更细化的管理策略。他强调了在系统治疗有效的基础上,局部治疗的干预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性。胡教授还讨论了靶向治疗的发展方向,包括联合治疗策略的增加以及治疗时间的选择问题。
 
罗文娟教授则重点讨论了少见基因突变的治疗进展,包括BRAF-V600E、MET14跳突变和RET融合突变的治疗方法。她指出,随着新研究的推进,这些少见基因突变的治疗方案已经得到了显著改善。此外,罗教授还分享了她在肺癌患者长期管理方面的经验,强调了个体化治疗和全程管理的重要性。
 
黄媚娟教授在讨论结束时总结道,虽然遵循指南是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但对于每个患者的个体化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她强调了全程化管理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期方面的作用。

肺癌临床探索及分子靶向治疗进展

会议下半场在王永生教授和田攀文教授的主持下进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夏旸教授首先进行了主题为“临床科研的求索之路”的报告分享,主要围绕他在临床科研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
 
夏教授指出,驱动基因的发现极大地改变了临床诊疗的面貌,尤其在EGFR突变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夏教授通过病例研究,探讨了如何更有效地应对EGFR突变,特别是在罕见突变上的治疗策略。

在探索免疫治疗方面,夏教授分享了他对于免疫治疗导致的快速进展病例的观察。通过系统地分析临床前和临床数据,夏教授及其团队在多种肿瘤药物的研发上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MET抑制剂方面的工作。 

除了药物研发,夏教授还强调了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在肿瘤诊断和治疗效果预测中的应用。他的团队通过深入分析影像组学数据,开发了预测肺癌治疗效果的新模型,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
 
夏教授的报告不仅展示了他在科研方面的成就,更体现了他作为一位临床科学家的精神。他强调,临床科研需要不断的求知欲和理论基础,同时还需要与时俱进并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他的工作不仅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也为解决临床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报告结束后,田攀文教授对夏旸教授的分享进行了总结,高度评价了夏教授在临床科研领域的贡献。田教授认为,夏教授的工作不仅是临床问题的解决方案,也代表了医学研究的未来方向。
 
随后,林根教授进行了主题为“肺癌脑膜转移临床转化研究探索”的报告分享,主要围绕脑膜转移靶向治疗耐药特殊性、泛耐药处理模式以及多组学技术在脑膜转移诊疗中的探索三个方面进行。
 
林教授首先对肺癌脑膜转移的病理生理基础进行了详细解释,特别是在脑膜转移与驱动基因阳性间的关联性方面提供了重要见解。他提出,即便是外周检测显示为野生型,脑膜转移的患者在脑脊液的基因检测中仍有可能出现突变,这一发现对临床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林教授还提出了提高脑膜转移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挑战,以及疗效评价的复杂性。他强调,现有的RANO标准在评价疗效时存在局限性,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改进这些评估体系。
 
此外,林教授还提及了免疫微环境的分析和肿瘤细胞异质性的研究涉及到多组学技术,在脑膜转移诊疗中的应用。他的团队正在进行的单细胞测序研究,旨在深入了解脑膜转移的免疫微环境及肿瘤细胞的特性,以期发现新的治疗靶点。
 
田攀文教授对林根教授的报告做了总结,对其多年来在肺癌脑膜转移研究领域的深耕表示高度赞赏。他强调,林教授的工作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肺癌脑膜转移的理解,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向。
 
王永生教授也对上面两位专家的内容分享表示了肯定,王教授表示,两个教授做的课题我们都有交流讨论,我觉得做的非常好,但他们都很谦虚,他们的工作解决了很多临床问题,尤其是在靶向治疗领域。随后王教授邀请Tony Mok教授进行学术报告,并对Tony Mok教授的学术成就记性了介绍,认为其在肺癌领域靶向治疗跨时代的改变中,做了非常大的贡献,许多研究结果都被权威指南收纳,为临床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香港中文大学的Tony Mok教授进行了主题为“分子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的报告分享,主要围绕ADAURA研究、ALINA研究、SYMPHONY研究、MARIPOSA研究、FLAURA2等系列研究进行。
 
Tony Mok教授表示,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存在可导致肿瘤发生与发展的驱动基因突变,包括EGFR、ALK、ROS1、c-MET等,晚期NSCLC患者的治疗模式已经从基于组织病理分型的传统化疗、放疗,发展到基于分子病理分型、个体化的分子靶向治疗模式。
 
分子靶向治疗相较传统治疗方式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目前已成为驱动基因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改变了晚期NSCLC的治疗模式。随着对NSCLC发生率较高的驱动基因EGFR基因突变以及ALK融合基因靶向药物的研发,使这部分患者的生存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人们对紧随其后发现的一些非常见突变关注度也在逐渐提升。尽管每种非常见突变发生率较低,但NSCLC患者数量巨大,且非常见突变种类繁多,提高这些非常见突变的诊疗水平仍会使大量NSCLC患者获益。

下半场讨论环节在许川教授和薛建新教授的主持下进行,Tony Mok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洁薇教授、石华山教授、田东教授围绕年轻医生开展独立发起临床试验(IIT)、中外NSCLC诊疗差异以及未来临床展望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Tony Mok教授首先讨论了IIT的问题,强调小型临床研究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如何将一个小问题转化为重要的研究主题。他还强调了在中国医药界中寻找合作伙伴以及参与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刘洁薇教授分享了她作为一名年轻临床医生在进行临床研究方面的经验和挑战。她强调了每个病例的独特价值,并提到寻找合作伙伴和资源对于年轻医生的重要性。石华山教授讨论了IIT研究的挑战和机遇,提出通过合作和参与已有的研究项目来克服这些挑战的策略。

田东教授从外科医生的角度分享了他对肺癌治疗的观察,特别关注于晚期肺癌患者经过靶向治疗后出现的手术机会。他询问了Tony教授关于这一现象的看法和建议。Tony教授在回答中强调了多学科讨论(MDT)在肺癌治疗中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针对不同病人的个性化治疗方案的重要性。

总结

会议最后,周清华教授和卢铀教授分别进行了总结。周教授表示,肺癌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给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更多的治疗选择。卢教授则强调了继续学习和不断提高临床能力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