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的中医药治疗-从中药治癌秘方说开去
--中西整合食管癌专委会学术专场第九期
2023年10月28日,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食管癌专委会第八次学术会议以线上形式隆重召开。中西整合食管癌专委会主委郑玉玲教授、洪流教授,副主委李晶教授、高社干教授、林丽珠教授、蒋士卿教授、张梅教授、秘书长刘怀民教授、全体专委会成员及全国肿瘤一线专家10525人参加,学术会议由郑玉玲主委主持。
本次学术会议主讲人为中西医整合食管癌专委会的孙宏新教授,孙宏新教授为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层次C类人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第四批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的科研、临床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侵袭与转移的中医药干预机制,着重为肿瘤经方应用、肿瘤转移相关的黏附分子、基因表达,以及中医痰证理论的相关性等方面的研究。获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肿瘤经方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孙宏新教授在本次学术报告中以“食管癌的中医药治-从中医治癌秘方说开去”为题,为我们介绍了治疗食管癌中医治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孙教授在报告中讲到,河南省总体癌症发病率为279.71/10万,肺癌、乳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子宫颈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子宫体癌和卵巢癌等依然是我省主要的恶性肿瘤,约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78.85%。我省死亡前十位的是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颈癌、脑及中枢神经系统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约占全部肿瘤死亡病例的84.2%。因此关于癌症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医家关注的重点。王士祯在《香祖笔记》中记载,将食道肿瘤放置于鹅血之中,第二天的惊奇地发现碗中的肿瘤被鹅血化去了大半,由此受到启发。关于鹅血治疗食道肿瘤方面的记载在《本草求真》《本经逢源》《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从书·张梦侬》中也有出现。中医认为,本品性味咸、平,入心、肝、肾经,有补血、活血,解毒之功,适用于噎嗝,反胃,闭经等症。《名医别录》言其“中射工毒者饮血。”此时孙教授讲到,这种方法毕竟只属于土单验方,在选择时要慎重,要因人制宜,需辨证论治才宜。20世纪我国开始筛选了3000种以上的中草药,2000种以上复方的抗癌作用,其中正式投产近百种。但是我们要把握适应症,把握好剂量,时刻谨记:彼之蜜糖,我之毒药。少即是多,毒与害,趋利避害。
关于食管癌的全程管理模式,孙教授提倡综合管理,涵盖智能信息化管理、专病/MDT门诊、药物治疗、专病资料数据库、院内健康宣教、院外家庭管理六大方面。他重视食管癌的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相结合,局部治疗以祛腐生肌,解毒散结为主。全身治疗根据病位、病性、病期辨证治疗,早期以祛邪为主;中期祛邪扶正兼顾;晚期则以顾护正气为主,兼以祛邪。在学术传承上从辨证与辨病、扶正与攻邪到阴虚论治食管癌,再到阴虚毒热论治癌痰致瘤说,均在为改善食管梗阻、降低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努力。
孙教授此时分享了自己一则关于旋覆代赭汤治疗食管癌患者呃逆、心下痞的医案,疗效之甚佳,用药之精密,配伍之精妙。但是在另一则医案中记载,病人服用了旋复代赭汤后呃逆、心下痞的症状并未见好转,探究其原因后发现,虽说两者药物相同,但是用药的比例却不尽相同,由此可见背后涵盖的中医辨证思维,以及剂量在中医药治疗中的关键作用。
早期食管癌因无明显临床症状而难以发现,患者往往因进行性吞咽困难及体重下降就诊,此时疾病多处于中晚期,这就给食管癌的综合治疗带来了难点。孙宏新教授指出,食管癌的治疗难点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患者出现哽噎不顺或完全不通的症状;患者出现溃疡乃至穿孔的症状;患者出现放射性损伤的并发症;中医药如何进行维持治疗的问题。紧接着孙宏新教授为我们讲到了预防与调护的重要性,要在高发地区注意疾病的普查,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
在报告的最后孙宏新教授强调道,中医、西医无论使用何种方法,都是以病人为出发点,最终是为了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甚至治愈肿瘤为目标的。所以我们应该中西合璧,取长补短,树立良好的医德,针对每一位肿瘤病人制定出科学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在孙宏新教授精彩的演讲过后,与会者热情高涨,纷纷对孙教授所讲表示赞同。洪流主委针对如何将中医与西医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与孙宏新教授进行了深入讨论。
郑玉玲主委此时做出最后总结,他非常感谢孙宏新教授为我们带来的学术盛宴,郑玉玲教授指出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的优劣势都较为明显,中医药从整体入手,在提高正气,降低毒副作用方面是不容置疑的,而西医药的局部控瘤效果立竿见影,我们应该立足传统,进行创新,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期为患者带来最佳的诊疗方案。
本次学术会议圆满结束,下期学术会议将在12月下旬开讲,让我们敬请期待下一场学术盛宴的到来。
刘怀民,孙旭,屈浩然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