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CACA中西整合大会暨肿瘤传统医学专委会学术年会于2023年11月17日在天津国家会展中心召开,会议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天津市抗癌协会、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传统医学专委会、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协办,主题为“肿瘤防治,赢在整合”。据统计,本次线下参会人数800余人次,线上参会人数9.2万余人次。本次大会上午主会场由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平教授主持。
大会开幕式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致辞,樊代明理事长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抗癌协会秉承整合医学理论,以“肿瘤防治 赢在整 合”为核心理念,全国32个分会场包括西藏、香港、澳门等同步“开大会”,实现了以中国为中心,聚世界之和,中国抗癌协会的会员从过去的5万人,到现在已经超过70万人,专业委员会(二级分会)从过去的48个,到今天的204个,还在发展。《CACA指南》动员13000多位专家、300位多院士汇成3000万字,重达100斤,这样的鸿篇巨制,世界上绝无仅有,并且指南已经被222所大学引进教材,得到93个全国一级学会的会长/副会长的高度点评,以及31个省市卫健委主任/副主任的高度肯定。根据中国科学影响力评估,中国抗癌协会在中国210多个协会18次评估中14次位居全国第一,这就是中国抗癌协会的科技影响力。
随后,樊代明理事长针对三个领域提出意见,一是加快组织建设,扩大会员队伍;二是加强学术建设,例如中西整合要寻找出路,对于西医无法解决的,要从中医想办法,针对目前肿瘤5年平均生存率只有40%,而肝癌、胃癌、食管癌5年平均生存率等只有不到20%的问题,要把现在肿瘤学的西医分类按中医辨证论治;三是提高社会影响,这是每一个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要高度考虑的事情。专业委员会要和基地相联系,做到“合纵”、“连横”,“合纵”——就是以肿瘤为中心,把相应的学科聚集起来,以肺癌为例,要更新CACA指南,凝炼出大的项目,从防筛、诊治、康复等方面提出新的方案,形成一条线;“连横”——就是要把不同的肿瘤在中西整合专委会连成一个板,把各个基地、各个省市、各个线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樊代明理事长还指出,目前《CACA指南》英文版已经同时出版发行并已向世界86个国家推送,翻译为16个国家的语言,周边建立了8个桥头堡式的CACA中心,向周边国家中亚、南亚、东南亚、俄罗斯、蒙古、朝鲜等进行交流;学术报告参与人员达6780万,并且邀请到100多个国家的专家。最后,樊代明理事长强调,我们要成立以中国为主导的世界整合肿瘤学会,进一步增强学术发展,提升学会影响力。
樊代明理事长致辞
同时,本次开幕式公布了中国抗癌协会关于组建中西整合委员会的决定,揭晓了中西整合委员会委员名单,主任委员为樊代明理事长,执行主任为李平教授。随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梅教授对中西整合委员会管理制度做了详细介绍。最后,李平教授提出2024年工作设想,未来一年中国抗癌协会要“开大会,写大书”,造福千万黎民百姓,必须建立中西整合尤其是中医治疗的国际培训基地,积极参与中西整合指南/专家共识的制定,聚焦中国肿瘤学大会,加强组织建设,加强学会建设,在世界上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
李平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
张梅教授汇报中西整合委员会管理制度
随后,中西整合各专委会成员围绕各所在研究方向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学术交流。
首先,杭州师范大学谢恬教授汇报《中西医结合“分子配伍”理论治疗癌症与研发抗癌新药》。谢恬教授创新提出中西医结合“分子配伍”理论,研制成功榄香烯脂质体,用现代医学解释中医“祛邪扶正”的分子机制理论,为中医药创新、成果转化和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伦旭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金百冶教授担任主持。
接着,河南中医药大学郑玉玲教授汇报《食管癌已用其他干预手段的中医辨证研究》。郑玉玲教授对食管癌已用其他干预手段(手术,放疗)证候分型提出假说,并用德尔菲法专家验证结果,体现了中西结合,优势互补的精神,提高选方用药的精准度,为食管癌术后、放疗后中医辨证提供了依据。甘肃省肿瘤医院夏小军教授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胡晓梅教授担任主持。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冯华教授汇报《脑胶质瘤的整合治疗》。冯华教授从整合诊断、整合评估、整合治疗(术中MRI、术中多光谱功能区定位、太赫兹-拉曼光谱术中定位定性关键技术创新/放疗、化疗、靶向、免疫、局部治疗及中医中药)整合病理全面介绍了脑胶质瘤的整合诊治。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赵晓平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陈佳艺教授担任主持。
南京中医药大学程海波教授汇报《中西整合防治结直肠腺瘤临床研究》。程海波教授点明中西整合研究思路不是单纯的中西药并用,而是中西医优势互补,结直肠癌防治策略应该是全过程分阶段,中西医优势互补,制定中西整合防治方案;同时,程海波教授提出参白解毒方可以有效控制结直肠腺瘤的进展,显著减少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师前教授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蔡清清教授担任主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李乃适教授汇报《甲状腺髓样癌的诊治进展与思考》。李乃适教授简要介绍了甲状腺髓样癌的来源、诊断、临床表现、预后、基因检测、治疗,分享了两例特殊病例中降钙素和超声的异常,随后论述了甲状腺微小髓样癌、甲状腺髓样癌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疗进展,并讲解18F-DOPA PET/CT与甲状腺髓样癌的关联。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曾平教授担任主持。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侯炜教授汇报《中医药在肿瘤维持治疗中的作用》。侯炜教授围绕肿瘤维持治疗展开论述中医维持治疗的特色、内涵、现状及进展,对中医药维持治疗晚期肺癌的探索做了介绍,同时提出要完善中医维持治疗定义、丰富中医维持治疗内涵并建立中医维持治疗体系。河南省肿瘤医院杨铁军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田艳涛教授担任主持。
专场一:中西整合机制研究专场
本专场由中西整合控瘤新药专委会主任委员谢恬教授和王永生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致开幕词。
谢恬教授表示中西医整合是今后肿瘤研究与治疗的方向和手段,中西整合控瘤新药专委会提出“四个整合”的理念,即中医与西医的整合,基础与临床的整合,医学与药学的整合,研究与转化的整合,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整合肿瘤防治体系。谢恬教授指出中西整合是大整合理念之下的创新之举,以“肿瘤防治,赢在整合”为理念,以建立高水平学术平肿瘤防治平台,以“建大军、开大会、写大书、创大刊、立大规、开大讲”等六件大事为抓手,推动我国肿瘤中西医结合规范化诊治、学科建设、临床协作、科普患教一体化等创新工作模式,为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战略共同奋斗。
王永生教授表示中西整合控瘤新药专委会希望搭建一个学习交流平台能够让国内外学者及专家一起切磋、碰撞,产生新思想和新方法,追求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王永生教授指出创新药物的研发旨在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并希望各位同道通过本次中国肿瘤学大会中西整合大会互取所长,皆有所得。
葡萄牙大西洋商学院的Lara Lopes 以《Bioactive anticancer medicinal plants:tradition and technology in TCM》为题作了主旨报告。从传统角度来看,Lara Lopes发现在几种植物(Cydonia Oblonga COL, Olea Europea OEL and Genteana Lutea GLR)的叶和根中存在特异性生物分子,其在预防疾病方面具有相关作用。从科技角度来看,Lara Lopes称基于诊断和治疗技术的量子物理发现创新的方法,可以将波和频率的原理从量子物理学转移到医疗技术。Lara Lopes采用穴位电导皮肤电阻测试这种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肿瘤病人、高血压患者以及神经发育自闭症谱系障碍者进行测试,发现肿瘤的发生与自闭症、高血压和抑郁症等有高度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利用COL、 GLR 和 OEL 等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用植物提供的生物共振频率治疗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此外,Lara Lopes提出为了改善这些条件,可以通过结合生物+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治疗来达到增强免疫力的效果。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黄金石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方罗教授担任主持。
摩洛哥中医药研究所的Naoufal Louati作了题为《Cancer burden in Moroccan and Role of TCM in cancer control》的精彩学术报告。Dr. Naoufal LOUATI首先点出了摩洛哥的传统药物现状,诱发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最常见的癌症类型。Dr. Naoufal Louati统计了在摩洛哥植物中用于抗癌的优势植物科、对植物进行药用处理的方法以及给药方式等一系列相关数据,认为对于中医的认识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此外,Dr. Naoufal Louati根据对摩洛哥人对中医的认识以及中医治疗种类的了解进行问卷调查,提出了摩洛哥在中医药发展中的策略。重庆市中医院辇伟奇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饶本强教授担任主持。
江苏省中医院倪海雯教授以《基于癌毒-态靶理论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西整合干预策略》为题,从中西医整合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新策略。倪海雯教授强调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精准分层个体化诊疗模式的重要性。倪海雯教授认为应当重视并发症管理,即老年患者血栓事件以及带来的治疗负担,针对老年患者治疗管理可以采用量表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倪海雯教授课题组以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的癌毒理论指导,对消癌解毒类方在中西整合淋巴瘤治疗实践中的应用及机制进行探索,构建了以病机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此外,倪海雯教授课题组基于药学模拟及分子对接核心靶方的机制探索,将癌毒-态靶理论指导淋巴瘤分期分态病证结合的方法验证了消癌解毒方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潍坊医学院附属中医院孙长岗教授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刘杰教授担任主持,甘肃省肿瘤医院段赟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秀华教授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邓皖利教授参与讨论。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唐林泉教授作题为《基于EB病毒的鼻咽癌精准诊疗及促转移机制研究》的精彩报告,指出与EB病毒密切相关的鼻咽癌高发于中国,提出了基于 EBV-DNA建立指导PET/CT个体化使用的诊断模型和基于EBV-DNA的鼻咽癌选择性使用PET/CT诊断远处转移的新策略,因为EBV-DNA与鼻咽癌转移、抗肿瘤治疗效果、鼻咽癌耐药明显相关。唐林泉教授团队发现EBV感染诱导GPX4高表达,并且阐明了EBV感染通过上调GPX4促进鼻咽癌侵袭转移和耐药新机制。湖南省肿瘤医院李东芳教授和四川省肿瘤医院杨忠明教授担任主持,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志光教授和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六安中医院梁惠教授参与讨论。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夏丽敏教授以《肝癌转移分子机制和抗肿瘤免疫治疗新策略》为题,具体阐述肝癌转移机制和免疫治疗的新策略。夏丽敏教授指出抑制性免疫微环境促进肝癌转移,靶向抑制性免疫微环境中的MDSC和TAM可以逆转抑制性免疫微环境。夏丽敏教授团队研究发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9促进肝癌转移;并具体阐述了ETV4促进小鼠肝癌瘤内TAMs,MDSCs浸润,促进肝癌转移,重塑抑制性免疫微环境的具体机制,后续的研究还发现ETV4上调FGF19特异性受体FGFR4的表达,另一方面,FGF19通过FGFR4-ERK1/2-ELK1信号通路上调ETV4,构成正反馈环路,持续促进肝癌转移。此外,夏丽敏教授团队研究发现SLC7A11可以通过αKG-HIF1α途径上调PD-L1和增加CSF1分泌促进MDSC和TAM招募以此来促进肝癌转移,在其上游,IL-1β通过ERK/SP1途径上调SLC7A11表达。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消化病医院韩国宏教授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郑红刚教授担任主持,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文宇教授参与讨论。
专场二:中西整合诊治进展专场
本专场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贾英杰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何立儒教授主持,并邀请了各专委会一线知名专家进行学术报告,针对临床实际问题进行交流、切磋。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洪流教授汇报《食管癌的围手术期治疗》,详细地介绍了食管癌的临床表现,阐释了围手术期食管癌的术前、术中、术后的治疗手段及方法,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围手术期间的食管癌,提高疗效,减轻不良反应,给人以启发。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蒋士卿教授和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社干教授担任主持,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医院肖海娟教授、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胡作为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周蕾教授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孔凡铭教授参与讨论。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梅教授汇报《复发性卵巢癌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针对铂耐药卵巢癌患者治疗手段有限,预后较差,提出了两个探索方向,即不同机制药物的联合和新靶点/新型药物的开发,并提倡用中医治疗复发性卵巢癌,如穴位贴敷、膏摩、中药泡洗等,体现了中西医整合的智慧。广东省中医院肖静教授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卢雯平教授担任主持,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韩凤娟教授、科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栾红兵教授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莹教授参与讨论。
成都中医药大学由凤鸣教授汇报《癌前病变的中西医整合视角》,通过对肿瘤“时空”视角的认识,阐释了对癌前病变的再认识,中医角度癌前病变的实质是形气神俱病,治以调神御气,中西医认知需互补;提倡要用现代医学技术引领,如基因组学、神经影像学、代谢组学、微生物组学、分子病理学等;人工智能辅助决策,为癌症的研究提供便利和更多的可能性;奇方决疾草木皆兵,研究和探索更多的中医药服务于癌症的治疗。南京中医药大学李柳教授和河南省肿瘤医院刘怀民教授担任主持,重庆市中医院吕钢教授、四川省中医医院林冰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祁兴顺教授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苏丽教授参与讨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谢璐教授汇报《抗血管生成靶向药联合化疗治疗骨与软组织肉瘤的毒副作用的处理》,阐释了抗血管生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化疗在治疗骨与软组织肉瘤的过程中可导致的多种不良反应,提倡在化疗阶段辅助中医辩证施治,发挥中医药增效、减毒、增强免疫力,缓解并发症的作用,从而增强此类患者的用药信心,提高生存质量。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方斌教授和北京积水潭医院李兰教授担任主持,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丰哲教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张兵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臧杰教授参与讨论。
山东中医院大学二附院崔兴教授汇报了《温阳化瘀法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详细介绍了多发性骨髓瘤的并发症之一——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诊断及分类,崔教授与其团队从中医角度出发,对多发性骨髓瘤周围神经病变的寒凝血瘀本质进行积极的探索,创新性地提出了温阳化瘀法能够有效干预多发性骨髓瘤周围神经病变,为中医药在多发性骨髓瘤周围神经病变疾病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吴洁教授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沁华教授担任主持,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向东教授和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田杰教授参与讨论。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龚亚斌教授汇报了《恶性胸腔积液的中医治疗》,通过回顾相关文献总结出中药外敷治疗胸腔积液有效、操作便捷、副作用少,并积极探索中医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有效方法,如中药注射液单药治疗的研究、消水贴方外敷治疗的研究及中医综合治疗的研究,从而证实了中医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有效性和优势。云南省中医医院李艺教授和浙江省中医院舒琦瑾教授担任主持,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陈雄教授、浙江省人民医院头颈外科王佳峰教授、广东省中医院黄学阳教授和江苏省中医院田赟教授参与讨论。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谭布珍教授汇报《子宫内膜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详细阐释了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中西医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并总结出中医药治疗可降低患者肿瘤指标水平,提升近期疗效,提高患者生活治疗和免疫功能,减轻不良反应,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加以应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高宏教授和重庆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易萍教授担任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高庆蕾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康玉教授参与讨论。
专场三:中西整合创新策略专场
本专场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侯炜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致开幕词。侯炜教授表示中西医整合是今后肿瘤研究与治疗的方向和手段,为了加强指南更新对疾病诊疗的指导,促进疾病诊疗相关经验的交流,提高肿瘤患者全程管理水平,助力领域发展,秉承“全人、全身、全程、全息”理念,关注“防-筛-诊-治-康”全程管理,聚焦中国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遗传背景、原创研究成果及诊疗防控特色,适合中国人群,纳入中国研究,兼顾医疗可及性。而中医和西医的整合至关重要,只有不断推动中西医学科优势互补、不断凝炼中西医整合研究新方向、不断发展中西医整合新技术,才能不断提高中西医整合临床疗效,最终惠及广大肿瘤患者,这也是本届委员会的使命与担当。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李晶教授汇报《中西医整合防治宫颈癌的策略》。李晶教授指出中医将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归于“带下”、“石瘕”、“崩中”等范畴。中医将其病因归为“寒邪”、“命门不固”、“瘀血”等,宫颈癌术后并发症主要术后发热,术后淋巴囊肿及淋巴管瘘,术后下肢水肿及术后尿储留。术后发热可选甘露消毒丹,术后淋巴囊肿选用当归芍药散,术后尿潴留选用八正散。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史庭燕教授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孙红教授担任主持,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晓丹教授、陕西省肿瘤医院姚俊涛教授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吴鹏教授参与讨论。
中日友好医院谭煌英教授汇报《中西整合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现状及研究方向》。她指出无创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液体活检技术(NETest)诊断准确率高达>91%,显著优于传统的CgA生化检查(54%),仅需4ml血液样本即可检测,快速、准确、早发现。NETest液体活检比传统影像学检查更敏感,具有在早期筛查、术后监测、疾病进展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估方面的高准确性和实用性。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卢瑗瑗教授和江苏省人民医院汤琪云教授担任主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磊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定坤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迟焕海教授及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姚建教授参与讨论。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卢建新教授汇报《耐心致慧—中医药辅助治疗前列腺癌探索》。他指出患者对雄激素阻断疗法无反应称之为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即雄激素阻断疗法抗性前列腺癌。需要运用补脾代替补肾的疗法进行中医药辅助治疗前列腺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许阳贤教授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翟笑枫教授担任主持,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邵继春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虞巍教授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徐东亮教授参与讨论。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姚庆华教授汇报《胃肠间质瘤的中西医整合治疗研究进展》。她指出中西整合治疗临床疗效更优,尤其中医治疗在改善胃肠间质瘤相关临床症状方面具有其特色优势,能显著减轻西医抗肿瘤所致相关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起到“减毒”作用。目前关于中医药在胃肠间质瘤方面的机制研究甚少,缺少充实的基础研究数据。同时,现研究更多的集中于中药单体,而缺少更贴近临床的中药复方机制研究。中医药现代化离不开“融合”,加大研发创新和基础研究,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为今后实现临床转化奠定基础。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郭洪波教授担任主持,江西省肿瘤医院李邦华教授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国响教授参与讨论。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文爱东教授汇报《抗肿瘤药物临床合理使用与警戒》。他指出抗肿瘤药物临床合理运用和警戒需要从验证问题到提出问题,从执行方案变为设计方案,从人要我做变成我要人做;同时需要敢突破,围绕常见肿瘤疾病开展创新,包括新标准、新方案、新配伍、新机制、新监管及新成果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疾病分子网络前沿科学中心李飞教授和中科院昆明植物所陈纪军教授担任主持,江西省中医院李志明教授参与讨论。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高瞻教授汇报《膀胱恶性肿瘤中西整合方向与策略》。他指出目前研究中药提取物的细胞毒机制的研究最多,其实验过程大致相似,多采用提取物干预某一系膀胱癌细胞株,观察细胞的生长曲线来总体判断抑制效果,通过观察细胞变化和测试一些关键通路的信号蛋白来判断机制。其次部分研究会通过划痕、Transwell等实验测定侵袭、转移能力。最后,少量研究会通过培养肿瘤负荷小鼠来判断药物进入体内之后的作用。目前用于临床的抗肿瘤机制除以上三种常用之外,还有诱导分化、提高免疫、逆转耐药等机制,这些领域有广阔的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唐东昕教授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薛冬教授担任主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付晓玲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陈海戈教授参与讨论。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颢教授汇报《胰腺癌中西整合策略》。他指出通过前期研究和证候调研,明确了胰腺癌病机为"湿热蕴结",确立了“清热化湿”法对胰腺癌全程治疗,创立了清胰化积(QYHJ)方为胰腺癌治疗基本方。清胰化积方联合化疗具有增效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生存优势,推动了中西医结合胰腺癌临床共识的形成和推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李泉旺教授和江西省人民医院郑智教授担任主持,通用医疗贵州300 医院罗莉教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张筱茵教授及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向松涛教授参与讨论。
本次大会从参与人数、涉及范围、涵盖学科、学术影响等各方面来说都达到了空前高度,聚焦中西医恶性肿瘤学术前沿、促进各方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在场专家学者带来了精彩的学术盛宴,为各相关学科的交叉学习提供了交流平台,推动了肿瘤临床诊疗与科研实验的发展创新进程,促进了中西整合学术进步与推广,响应国家政策需求,坚持健康优先,助力健康中国。
(图/胡文韬 文/王娟 审校/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