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津浦 | 剑指免疫串扰,整合突破困境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于津浦
2023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于津浦研究员团队荣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获奖项目为“基于二代测序和多光谱成像的肿瘤免疫串扰整合分析新模式的建立和应用”(完成人:于津浦,张蕊,弓磊,叶英楠,程亚楠,陈桂冬,刘芃芃)。荣誉的获得代表了各位肿瘤医学领域专家对课题组工作的认可,也让课题组每一位成员在柳暗花明的不断科研探索中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为中国肿瘤患者“坚持创新赋能,服务精准诊疗”的决心和信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肿瘤和微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也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提供推动力,这其中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之间的交叉对话的过程类似于电信号从一条传输线耦合到比邻传输线进而导致异常的信号干扰的现象,故也被称为“肿瘤-免疫”串扰。课题组自2013年成立以来,始终以“肿瘤-免疫”串扰为主要研究方向,创新性提出了肿瘤髓系免疫串扰的概念,并在多种常见恶性肿瘤中逐步阐明髓系免疫串扰中发挥核心调控作用的细胞成分和关键分子。同时,依托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高通量测序平台,课题组开展常见恶性肿瘤基因组学研究,完成了大样本的肿瘤基因组测序,为新型肿瘤基因标志物的筛选鉴定,肿瘤分子诊断新技术的开发提供扎实的实验数据和临床资料。
伴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普及,课题组发现单纯的组学数据虽然为肿瘤精准诊疗提供了丰富的分子诊断证据,但因缺乏肿瘤空间特征和图像信息,在阐述“肿瘤-免疫”串扰的分子互作模式时仍存在明显短板。
面对这样的困境,课题组成员们通过广泛调研和深入讨论,充分发挥课题组的自主研发优势,创新性将二代测序平台与多光谱全景组织扫描分析系统、数字空间多靶标分析系统、体外共培养系统和转基因荷瘤鼠模型进行整合,实现高通量测序数据和多光谱成像数据的实时关联,创建“肿瘤-免疫”串扰整合分析新模式,实现了对不同实体肿瘤中“肿瘤-免疫”串扰过程的全景化描绘和高仿真模拟,多维度解读“肿瘤-免疫”互作的复杂分子调控机制;同时构建了预后预测分子标志物群,为临床实现精准分型和预后预测提供有价值的潜在靶点。
十年的坚守让课题组收获颇丰:筛选并鉴定肿瘤新型基因标志物27个,开发并获批分子诊断新技术5项,成功转化分子诊断试剂盒5个,发表科研文章78篇,获批发明专利2项。研究成果被编写进CACA指南,并参加CACA基因检测指南全国巡讲,直播观看人数超过6000万人。更加可喜的是,课题组基于“肿瘤-免疫”串扰整合分析新模式开发的新型预后预测模型和分子分型标志物在全国多家医疗单位和科研机构推广应用,弥补了肿瘤分子诊断创新产品的研发短板,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肿瘤防治,赢在整合。尽管我们的团队在探索“肿瘤-免疫”整合分析新模式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利用“整合”思维从根本上解决肿瘤防、筛、诊、治、康的艰巨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未来课题组将与更多优秀的科研和临床团队合作,并积极促进校企、院企共建,通过推进更规范的实验技术,研发更创新的检测产品,开展更严格的临床试验,为更多癌种的个体化诊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我国肿瘤防治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