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山 | 星光不负赶路人——记直肠癌精准治疗科研历程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王锡山
随着我国恶性肿瘤监测网络的建立,全国范围内大样本统计数据反映出我国结直肠癌特征:直肠癌患者比例高,大约占到结直肠癌一半的比例,且以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较多见。近些年,我在出门诊时还发现,年轻的直肠癌患者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看着这些三四十岁的患者,个个都是家庭顶梁柱,甚至事业可能刚步入快车道,只有感慨与叹息。门诊还有好多老年患者,他们是退伍老兵、是退休的教授、是刚要享儿孙福的农民,最终也不得不接受直肠癌带给他们的晴天霹雳。他们在门诊一次次的问我:大夫,能保肛吗?能根治吗?我还能回归到正常生活工作中吗?我也会一遍遍向他们介绍目前国际上直肠癌治疗指南规范:您的肿瘤位置比较低,而且是局部进展期,需要进行术前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来改善局部病情。然而,临床实践中我们总能看到一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肿瘤退缩效果不好。即使病情得到缓解的患者,由于放疗造成的组织损伤,也需要接受预防性造口手术,并且多数患者饱受放疗副作用的影响,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甚至导致丧失保肛的机会。每当患者术后门诊复查时,很多都会有类似的问题,这也使我开始思考:如何能准确地筛选出那些放疗不敏感的人群,能不能用其他治疗方式达到同样的、使肿瘤退缩的目的呢?另外对于早期的直肠癌患者,怎么能将手术带给他的影响最小化呢?
2016年恰逢十三五科技部首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项目启动,我们将这些针对早期和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在治疗中面临的热点问题集中整理出来,最终形成了一个结直肠癌研究体系,组织专家共同制定了详尽的研究计划予以申报,由于申报项目的实用性突出、创新性强,项目最终获得了资助。
自2016年至2018年,项目组刻苦攻关,每个人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深入探索、大胆尝试,交流分享,在直肠癌放疗敏感性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研发上,凝神聚力,取得了很多标志性成果。对于需要行新辅助放化疗的患者,项目组开发多个用于筛查放疗敏感性的试剂盒,取得多项发明专利,并有望成功转化临床应用。对于在放疗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有些患者所在地没有放疗设备、有些患者急于手术、甚至有些患者在放疗多年后出现盆腔第二原发癌,我们都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深入研究。最终我们设计了新的放疗方案,并证实了该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我们还观察了对于无法进行放疗的患者,能否用化疗方案达到同样的效果。经过长期研究,项目组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并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与赞赏。
此外,对于早期直肠癌内镜切除后追加手术的现行标准,通过临床数据,我们发现当前的标准过于严苛,导致部分患者接受了过度治疗。因此,我们研发了针对内镜切除直肠癌患者复发风险预测试剂盒,从而更为精准地定义了补充性根治手术的适应证。对于这部分患者,项目团队首创的腹部无辅助切口微创手术(NOSES)技术,在保证肿瘤学预后安全的前提下,也将手术带给患者的影响降到了最小,腹壁上的疤痕,就像一把刻度尺,患者可能用它去测量肠癌带给他的痛苦,甚至会用它去预测生命的长度。患者来门诊复诊时,有时会情不自禁的掀起衣服,拍拍没有疤痕的肚皮,露出一个喜悦的笑容。
2018年项目顺利结题,但对于一些直肠癌综合治疗的问题还未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案,为此,我们继续对诸如放疗长期副作用,化疗替代放疗疗效与安全性等进行了科技攻关,并取得了一些成绩。项目组取得的这些成绩,在直肠癌的诊疗历史长河中,就像一颗颗星,肿瘤的异质性决定了其治疗的难度极高,仿佛一张巨大的夜幕,诚然,直肠癌的诊疗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我们相信,这一颗颗星,终将点亮夜幕。今年,我们团队将近些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并呈报了中国抗癌协会,最终在今年的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的评审中获得了一等奖,感谢同行们对我们项目组工作的认可,也是对我们今后工作的激励。项目团队也将总结、汲取过去的经验,力专则强,继续在直肠癌精准治疗的道路上砥砺前行!